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回宣和靖康 > 第19章 搬不来的救兵

第19章 搬不来的救兵

    在汴京闹成一团乱麻的时候,太原仍在坚守。

    一日,张孝纯和王禀找到了我。

    “梁舍人,我们有些事与你说说。”张孝纯先开了口。

    “两位大人,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金兵久攻不下,恐怕会改变战术,太原虽然城坚,可如今已是孤城一座,我们周围已经没有自己人可以牵制敌军或前来救缓了,我们想……由你出城,回京请缓。”

    此时,这二人尚不知道汴京发生的变故。

    “大人,我不走,我想留下来。”

    “别争了,梁舍人,这是命令。”王禀不由分说的给我下了令。

    为了抗金,太原已经全民皆兵了。十六岁至六十岁的男子,全部加入了战斗。

    为了防守,很多百姓自发的将房屋拆掉,只为向城墙上供应砖石和木材。

    太原最终的结局,我是知道的,金兵围而不攻,城内粮草断绝,饿死了很多人。

    “是,下官领命。”

    我不情愿,但还是领了命令,不是我不怕死,而是有一种力量和信念,由千千万万个冯冬生传染给了我,由千千万万的太原百姓传染给了我。

    这些力量和信念让我不再对结局做任何考量,哪怕是早已注定,我也要螳臂当车。

    夜幕降临,我来到城墙上,王禀也带着亲兵跟了上来。

    “冬生,冯冬生。”我小声的叫着。

    “小官人,我在这,咋了?”

    “冬生,我要回京城去搬救兵,你……你多保重啊,一定要撑住。”

    星光洒在这片城池,也洒在冯冬生的双眼之中,他沉默了三秒钟,然后说:“小官人,你也保重,别忘了,鸡尾巴酒。”

    我在他肩头上狠狠砸了两拳:“鸡尾巴酒,管够。”

    王禀的亲兵拿绳索拴在吊篮上,准备用这种方法放我下城,连日的胶着,攻守方都已疲惫不堪,这个时间点,相对安全。

    “梁舍人,路上小心,等你的好消息。”王禀走上来对我说。

    “若得空……到我府中去……看一看。”王禀塞给我一封信和一把短刀。

    “这刀,是我的随身物,你带着。”

    “王将军,你……多保重。”

    有时候,提前知道太多事情,并不会带来什么快感,反而是一种折磨。

    坐在吊篮中,我仰着头,看着城墙上的一张张面孔,他们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清晰变得模糊。

    再由模糊变得清晰。

    当我的双脚踏上城外这片土地时,内心充满了愤慨和无助,这是大宋的领土,我却要如此的鬼鬼祟祟。

    可我能有什么办法?

    在现代社会,我连吵架都吵不赢别人,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兵,只能忍气吞声了。

    摸着黑,辩别了一下方位,向南方慢慢走去。

    泥泞的地面,在夜晚又冻的硬梆梆的,我得趁着夜色,绕过金军的营地。

    附近的树木,已经基本上被砍光了,剩下的只有一些没有用的灌木了。

    有时候我总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就拿这些树来说,有用的都被砍了,没用的却得以存活。

    我钻进这些没用的灌木,树枝在我脸上无情的划过,仿佛在警告我不该擅自闯入它们的领地。

    “妈的,金人欺负老子,你们也欺负,当心老子一把火……”

    我闭上了嘴。

    因为一个冰冷的家伙,从右侧顶在了我的脖子上。

    “搞锤子,被发现了。”我心里想,同时伸手去摸王禀刚才给我的那把短刀。

    我的手刚放到腰上,脖子上就感觉到那冰冷的家伙带来的压力。

    我懂,让我别乱动呗。

    我举起双手,微微向右边看了看,现在我知道那冰冷的家伙是什么了。

    一杆铁枪。

    枪尖顶在我的肉上,应该流血了。

    我慢慢直起身子,转向右边。

    那人无疑是一个金兵了,因为太黑,我无法看清他长什么模样,多大年纪。

    我们就这样对视了一会,我感觉枪尖在我脖子上松了一点。

    “放我走,我不想打仗。”我低声说道。

    沉默。

    “听得懂吗?放我走,我不想打仗,我只想回家。”我又说了一遍。

    奇妙总是出现在意料之外。

    铁枪缓缓的放下了,那人又左右望了望,用手指了一个方向,对我说:“往那边走,别再被人发现了,蠢货。”

    蠢货?这个没礼貌的家伙,他居然骂我是蠢货。

    蠢货却表示很感激。

    终于安全的绕过了金人的营地。

    我不知道,那个没礼貌的家伙为什么会放了我,也许是因为他也不想打仗吧,也想回家吧。

    战争会把人变成野兽。

    家,可以把它们变回来。

    而此时的汴京又是什么样的呢?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赵佶偷偷溜了,把一个稀烂的摊子扔给了赵桓。

    赵桓现在是皇帝了,新皇帝。

    老皇帝跑了,热心快肠的大臣们又开始关心新皇帝的安危了。

    他们建议赵桓向他爹学习,也出去避避风头,甚至连逃亡的路线都为他规划好了。

    他们的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就是博大精深,怎么说都有理。

    人间自有真情在,臣子们的好心,赵桓可不能当了驴肝肺啊。

    于是,他收拾好行囊,也准备出门度假,而李纲再次力挽狂澜,让这个苦难的城市,再次逃过了被抛弃的命运。

    李纲现在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当赵佶要逃跑时,是他义无反顾的让赵佶传位于赵桓,目的是让国家有领袖,人民有希望。

    如果你赵桓也要跑路,那李纲之前所做的一切不都是无用功?

    他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他找到赵桓,阐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他对赵桓直言:现在让你出去度假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危险,而没有看到长远的危险。

    一旦你离开汴京,这座城市将马上陷入骚乱,民变和兵变将接踵而至,国家必亡。

    并且,当年唐明皇离开长安,在马嵬坡,也是发生了兵变的,你确定在你度假的路上不会发生兵变?

    当然,这不是李纲的原话,但大致是这么个意思。

    李纲的话,还是对赵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最终选择留在汴京,共同面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纲这个人,的确是一心为国为民,只是生在那个时代,他想做的很多,能做的却太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