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别怕

    朱厚熜反复咀嚼着“幽明卫”三个字。

    “藏于幽暗处,明天下之大小事。确是暗合了侦查之责。”

    他总觉得似乎有些熟悉,侧头想了片刻,算是想起来了。

    “可是取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姜伯约说的那句:‘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朱厚照奇道:“王弟也看过?这可不像你会看的书。”

    朱厚熜道:“臣弟不曾看过,只是在安陆时,幼弟爱翻阅。臣弟一时兴起,随手翻了几页,凑巧看到这句罢了。”

    又皱眉,不似心喜之意。

    “不过臣弟觉得,这话不甚吉利。姜伯约临死前道:‘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皇兄难道不怕?”

    朱厚照哈哈大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何必自寻烦恼。”

    他用马鞭指着名为慈幼局,实为幽明卫的院落。

    “隐于市,藏于野。如何不谓之幽?行走于京师坊间,出入贵胄之府邸。如何不谓之明?”

    “王弟,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多虑。三思而后行,固然是好事。可思虑过多,不仅伤身,且伤人心。”

    朱厚照带着弟弟行走在乡野田间,马匹由身后的随侍太监牵着。

    “跟着你的人,有暗藏祸心的,亦有忠心耿耿的。”

    “你若一时不察,将疑虑之心外泄,一来叫小人提防,二则也让那些忠心于你的心寒。”

    “揣度人心,朕不如你。御下之道,朕也不如你。朕唯独明白一个道理。”

    朱厚照停下来,望着田间一个个堆成小山的草垛。

    “得人心者得天下。若疑之,不若弃用之。以诚待人,方能聚拢人心。”

    “犹如这些草垛。一根草能做什么?引火尚不能够!可一堆草,能使民冬日不至冻毙。”

    朱厚熜轻咬着下唇,不吱声。

    朱厚照温和道:“朕知你本性,也绝非有责怪之意。凡事一体两面,非黑即白,最要不得。”

    “多虑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坏事。不过提醒罢了,你莫往心里去。”

    朱厚熜点点头,但兴致看起来并不高。

    朱厚照揉吧两下弟弟的脑袋,将他梳齐整的发髻揉出不少碎发。

    发丝被风吹拂着,东倒西歪,像是朱厚熜此时的心情。

    皇兄说的话,他自然明白。

    只是性格使然,有时候由不得自己。

    “慢慢来,你还年幼,不急于一时。左右朕还在,能替你支撑些时候。”

    朱厚熜低着头,眼睛红了一圈。

    皇兄一直以诚待他,所以自己才愿意亲近。

    在皇兄的庇护下,有时候他自己都忘了,有朝一日,皇兄会不在。

    朱厚熜有些慌乱起来。

    若是有一天,皇兄不在了,独留自己面对这庞大的帝国,他该怎么办?

    怎么做,才能不让皇兄失望,才能让皇明避过几百年后的灾乱?

    朱厚照感觉自己的衣袖被身后人拽住,转过身去看,却见弟弟怔愣地盯着自己。

    一双眼瞪得大大的,嘴微张,仿佛有话要对自己说。

    却最终没说出口。

    朱厚照将弟弟的手从衣袖上摘下来,握在满是茧子的掌心里。

    粗糙,干燥,而又温暖。

    “别怕,有朕在。”

    朱厚熜低头看路,每一步都踩在朱厚照走过的泥巴路上。

    并不窄的泥路上,只留下一行脚印。

    朱厚照自顾自地说着话,声音被风吹得凌乱,有时候都传不到朱厚熜的耳中。

    “你也大了,前些时日朕去未央宫,太贵妃还拉着朕的手,说要为伱觅一良配。”

    “朕应了,不过朕觉得,王弟年纪还小,再等两年成婚也来得及。就是太贵妃急着想抱重孙。”

    “王弟如何想?可有中意的女子?若是有,不必害羞,只管同朕说,朕为你赐婚。”

    “京师许久没有天家婚事了。待王弟成婚,朕务必要办得热热闹闹的。”

    “当然啦,不独太贵妃惦记。朕也想要抱一抱侄儿。有个侄女,朕也高兴,都一样欢喜。”

    朱厚熜用力地吸着鼻子,含糊地应着。

    道路两侧的落叶铺满了前方的黄泥路,踩上去的时候,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被靴碾碎了的碎叶,叫风一吹,就飘走了。

    落在田间用于防寒的草上,到来年,便融于地里,为作物供给自身仅有的养分。

    严家的案子,因为有天子发话,很快就查得水落石出。

    虽然天子说,徇私者严惩不贷,却依然有想要卖德清大长公主面子的官员,浑水摸鱼地将替罪羊推出来顶罪。

    他们觉得,天子即便知道实情,多少也会顾及天家脸面,高抬贵手,放林鹿一马。

    毕竟都是自家人,动静太大,闹得过于难看,天子脸上也无光,平白叫天下人耻笑。

    一個表弟,一个七品翰林编修,孰轻孰重,天子清楚得很。

    可很快就被天子的一顿梃杖打得说不出话。

    那是真打。

    行刑的是锦衣卫行刑校尉,监刑的除了司礼监太监外,朱厚熜也在。

    他冷漠地看着被打得嗷嗷直叫的御史,并未阻止太监的小动作。

    受刑的御史见太监脚尖朝外,还庆幸能留下一条命。

    却不料真正的处刑,是在打完之后。

    朱厚熜示意早就在一旁待命的锦衣卫上前,将受刑御史抬上担架,从午门一路抬着往外走。

    越走,御史越觉得这路不对劲。

    他身子骨还算强健,没被打晕过去,虽然疼得脸色发白,视线模糊,但依然察觉出,这条路不像是回自家的路。

    是往都察院的方向去的。

    同僚早就被东厂的番子们,从衙门里叫了出来,在门口站着,低垂着视线,不敢看自己。

    冷风吹在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屁股上,冻得他打了个哆嗦。

    更冷的是心。

    他惊恐地意识到,兴府世子想要做什么。

    只是无力抵抗。

    朱厚熜示意担架在都察院门口停下,清了清嗓子。

    “办案不力,试图包庇主谋。遵旨惩办。尔等若犯,同此人。”

    都察院上下御史,脸色并不比担架上的那位好看到哪儿去。

    担架停留时间并不久,这让都察院的众御史,松了口气。

    只是接下来的游街,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难堪。

    堂堂朝廷命官,即便办案不力,都已经受了梃杖,为何还要受游街示众之辱?!

    雪花般的奏疏飘入乾清宫,六科言官纷纷指责兴府世子矫枉过正,要求撤了他的官职。

    朱厚照看了几封后,招来苏进。

    “同朕说说,那日王弟将人抬去街上后,京师百姓都说了些什么?”

    瓜子花生都准备好了,快乐水就用茶代替吧。

    屁股底下的龙椅比板凳稳当得多,不会听到过于乐呵的事儿,就让自己跌下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