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论功行赏

    即便对上杨廷和,严嵩也丝毫不惧。

    不把首辅拉下来,他严惟中还怎么往上爬?

    严嵩上前行至中间,正对朱厚照。

    “陛下,首辅乃百官之首。一言一行,皆为我辈楷模。今殿前失仪,知礼而不守,当治其罪。”

    杨廷和不疾不徐地收回目光,自班首出列。

    “臣御前失仪,恳请陛下降罪。”

    杨廷和根本就不怕严嵩的弹劾。

    他是帝师,又是多年辅佐天子的老臣,这点薄面,天子还是会给的。

    即便受罚,也不过雷声大,雨点小。

    朱厚照点头。

    “今日朝议的纠察御史何在?”

    站在一侧的御史赶忙行至中间,俯首听命。

    “首辅今日失仪,罚俸三月,罢其特进光禄大夫。”

    原本还自信满满的杨廷和,登时愣住了。

    不仅是他,两班文武官员,及今日参加朝议的勋贵,一时之间都懵了。

    天子一向敬重首辅,言必称先生。

    为何今日仅仅因其失仪,就罚得这般重?!

    杨慎因官位低,是以排地很后面。

    他微微探出头,担忧地望着前方父亲的背影。

    身侧有同僚轻咳提醒,示意杨慎站好。

    杨慎赶忙收回目光。

    他先前已经吃过亏了,此时不能再给父亲添麻烦。

    若是只有罚俸,杨廷和绝不会在意。

    可是罢免特进光禄大夫……

    杨廷和有些接受不了。

    但他不会当众表示自己的不满,更不会在这里直接与天子争论。

    是以,杨廷和自班首出班,跪接天子之命。

    “臣杨廷和谢陛下恩典。”

    朱厚照看着杨廷和手中的笏板颤抖,强忍下心软。

    “锦衣卫百户朱厚熜。”

    朱厚熜咳嗽一声,自班末上前。

    “朝议结束后,带人去严卿和张卿家中,清查二人家产,以证严卿口中之言。”

    “臣领命。”

    张九叙脸色惨白。

    他知道,今日恐怕是自己最后一次,站在奉天门,参加朝议了。

    革职查办,都是最轻的。

    若天子心血来潮,以洪武年间之重法论罪。

    剥皮揎草,恐怕逃不掉了。

    还会累及家中。

    张九叙猛地扭头,死死盯着严嵩。

    他张九叙就算是死,也要从严惟中身上,扒下一层皮来!

    朱厚照看张九叙险些跌坐在地,就知道有问题。

    今天严嵩能帮他整治张九叙,他心里还挺高兴。

    这窝囊气受得也够久了。

    左右是国蠹,贪腐无度之辈,清理出庙堂也是好事一件。

    朱厚照环视了一圈,对底下鸦雀无声的表现很满意。

    总算可以谈正事了。

    “如先前所奏,对广东战事的赏赐,众卿议一议吧。”

    严嵩本就没有回班,现在更是一马当先。

    “陛下,臣以为广东战事,有三功。”

    “季者,广东地方三司及福建巡按王守仁,有赖总领大臣杨公督战,调和两地官兵,用兵如神。”

    “次者,广东乡绅望族,征用钱粮,无有不允,族中子弟亦有数人参战,奋勇当先。”

    “首功当论广东军匠籍之匠人。用月余时间,仿制出佛郎机之火铳、火炮。虽未上阵杀敌,却造出制敌利器。”

    “此战战报中,杨公、汪臬司皆为其表功。可见功劳之大,当居首。”

    朱厚熜侧耳细听,只觉严嵩其人很是有趣。

    他知道,皇兄绝不会告诉严嵩,要对军匠籍进行改制。

    严嵩说的,应当是自己的猜测。

    从揣摩皇兄对火器的看重,再到特地被接到京中的广府军匠籍匠人,还有特令匠人识字等事。

    这个人,很聪明。

    这是朱厚熜给严嵩的定论。

    能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串联起来,再窥度人心,从而推测出最具可能的事实。

    朱厚熜觉得,皇兄接下来,应当会重用严嵩。

    别说皇兄,就是他自己,都觉得严嵩其人,不重用有些可惜了。

    不过严嵩的话,虽然切中了天子的心思,却令其余人不满。

    军匠籍何以居首功?

    不过是一群贱籍。

    若无三司杀敌,他们就是造出再多的火器,也不能制敌。

    有何用?

    严惟中是不是得到了天子的授意?

    这等离经叛道之论,除了天子,难道还会有第二个人作此想?

    崔元见严嵩已经打了头阵,心中一动,也要跟上。

    却见有人比自己更快。

    朱辅自班末出班。

    一头银发被扎地整整齐齐,自官帽下,露出修剪得当的鬓角。

    “陛下,臣以为严员外所言甚是有理。朝中真打过仗的不多,是以他们不知武备之关键。”

    “臣自幼习武,便览兵书。亦蒙师恩,常阅史书。以今日皇明之火器,制历朝必胜。便是天可汗重现,臣也愿用火器,与他碰上一碰!”

    见朱辅动作快,崔元也不甘落后。

    “臣虽不曾领兵,却也知一二。听闻广府军匠籍的匠人为仿制这批新式火器,颇有大禹过家门而不入之风。”

    “这样的高风亮节,不正是皇明该宣扬的吗?”

    “先前,张给事所言之教化,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臣以为,严员外所言极是。此战首功当与广府军匠籍。”

    未出班的朝臣细数殿中奏对几人,发现他们都是天子新置府衙中的。

    登时大悟。

    这是天子的意思。

    怪道张九叙今日不得善终,就连首辅都吃了挂落。

    他们这位天子,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今日朝议结束后,恐怕京师又有新的谈资了。

    朱厚照满意地望着特别上道的三人。

    杨一清没出声支持,他并不是很在意,反倒觉得更好。

    作为内阁与总领事务所之间的润滑剂,杨一清下场,才是真正落到了下风。

    朱厚照特别民主地问满朝文武,可有异议,见无人说话,便清了清嗓子。

    “此战大胜,当论功行赏。”

    “军匠籍匠人本为贱籍,因公受赏,保留其户籍改贱为良。往后但有贱籍有功,皆如是。”

    “有赖广府民众相持,免其今岁赋税。望护国之心,长长久久,传为家训。”

    “总领大臣杨一清,督战调度有功,特进光禄大夫。”

    “福建巡抚王守仁、广东提刑按察使汪鋐,于阵前杀敌,身先士卒,令二人入京述职后,再行封赏。”

    朱厚照说的时候,留心着所有人的表情,记下了其中几人后,便宣布退朝。

    后面的事,还有的忙。

    起码,改贱为良一事,自己很快就会收到各地弹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