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下不为例

    随着朱厚照的步步走近,杨廷和只觉得脊背发凉。

    白底黑皮的皁靴不断朝自己靠近,靴上是不断晃动的明黄色织锦衣摆。

    杨廷和心中悚然。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天子驾崩后,自己的心态产生变化,变得膨胀了。

    真以为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瓦解了天子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兵权,处置了朝中一直以来和自己作对、自己看不惯的诸多人。

    天子复生之后,并没有对自己做下的处置,有任何变动。

    他以为,天子是低头了,默许了,退让了。

    所以自己也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纵容之下,逐渐放松了那根一直紧绷着的线。

    杨廷和颤巍巍地将双手按在地上,官帽紧紧贴在地上。

    “陛下……臣,有罪。”

    朱厚照居高临下,面无表情的俯视,加重了杨廷和内心的恐惧。

    如猛虎啸林。

    虎啸的警示,不断在杨廷和的耳边响起。

    他不知道,为什么天子会突然发难。

    宫中不仅仅有他的眼线,更有其他人的。

    宫人贪慕财利,只要给足了,自然就愿意为别人效忠。

    天子……不是一直都知道的吗?

    还是因为,自己的自大,导致过了边界,引起天子不满。

    朱厚照垂着眼帘,注视着跪在地上向自己请罪的帝师。

    说不出的凄凉,在心海不断蔓延开来,晕染了大半海色。

    “首辅,你是朕的老师。”

    “多年来,你执掌朝政,兢兢业业,朕都看在眼里。”

    “可你的错处,朕也看在眼里。”

    “你不喜欢刘瑾,不喜欢钱宁,不喜欢江彬,不喜欢王德华,不喜欢杨宗渊,不喜欢王维纲,不喜欢李时器。”

    “朕之近臣内侍,首辅以为鄙陋,不屑与之为伍。朕能理解。”

    “可六部尚书中,四个都受你打压,朕不明白是为什么。”

    “王德华于朝有功,平定宸濠之乱的王伯安,就是他举荐的。朕欲点其入阁,多年来,因首辅之故,不成事。”

    “甚至因你与王德华之间的恩怨,祸及王伯安。平定叛乱,这般大的功劳,还死压着封赏!”

    “如此种种,朕都忍了。”

    “只因您是朕的授业之师,于朕有师恩。”

    “朝中不是没有人弹劾首辅,是朕念着这些年来的情谊,总是心软。从来留中不发。”

    “先生,朕对你,问心无愧。”

    “先生对朕,可如是?”

    天子的一番话,叫杨廷和茫然无措起来。

    天子对自己的恩遇尊宠,他不是感觉不到,而是过于习以为常。

    就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一样。

    如今天子将这些年的事,全都摊开来,说明白。

    杨廷和才醒悟过来。

    这些,其实天子也可以给别人。

    他一直以为,天子自登基后,自恃身份,荒诞无度,做下无数荒唐事。

    可原来,自己与天子,一般无二。

    他不是也自恃身份,于庙堂独断专权,排除异己吗?

    什么样的先生,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若是以前,朱厚照不会认为,两个人相处时,看不到对方脸上表情,是一件值得在意的事。

    多少年来,他一直都看不见别人脸上的表情。

    他们从来都是跪着的,低着头的。

    直到现在,他心里才开始不舒服。

    他没有透视眼,不能通过后脑勺,看到那人此时的表情,是愤恨,还是悔过。

    在那么一刹那,朱厚照觉得,自己明白了从古至今的帝王们是什么心态了。

    高居于悬崖之巅,只身一人,脚下是无数尖锐的石头,稍不留神,就会扎透脚背。

    “关押的在诏狱里的钱宁和江彬,首辅就不用多费心思了。”

    “朕留着他们,不过是给首辅提个醒罢了。”

    “只有他们活着,首辅你才可高枕无忧。”

    “朕不知道,首辅是与宫中何人联系的。也不准备查。首辅心中有数就好。”

    “下不为例。”

    杨廷和按在地上的手指,逐渐缩了起来。

    他知道,天子说的“下不为例”,不单单指与宫中之人联系。

    包含了此前所讲的种种。

    他得做出让步。

    得同意王琼入阁,得按循例给予王守仁封赏。

    还得让诏狱的钱宁、江彬继续活下去,活得好好的。

    这口气,杨廷和咽不下去。

    不咽下去,也得咽。

    这是天子之意,无人可以置喙。

    只要自己还想继续呆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就必须做出退让。

    杨廷和低着头,没有人可以看到他脸上的狰狞怒容。

    手中无兵的天子,依然可以左右自己。

    好,好。

    “臣领命。”

    朱厚照望着杨廷和露出来的花白头发,心一下就软了不少。

    当年他与杨先生初见时,正是先生风华正茂之际。

    这么多年过去了,先生也老了。

    “首辅起来吧。”

    杨廷和起身的时候,脸上是一副悔恨神情。

    “陛下仁慈,多次宽恕臣之过错。臣痛彻心扉,悔不当初。”

    “张九叙被抓的经过,臣已听人说了。光是收受贿赂的账册,就多达十几本。”

    “是臣有眼无珠,看错了人。误将小人当君子。”

    朱厚照见他恨不得要去狱中痛殴张九叙的样子,赶紧出言安慰。

    “人孰无过?首辅非圣人,难免有错。至于张九叙,自有都察院秉公查办。”

    “首辅性忠贞刚直,谋断经济,无人出其右。朕欲维新改制,还需首辅助朕。”

    杨廷和连忙推辞。

    “臣先前多有疏漏之言,实非经邦治国之才。蒙陛下之恩,以陋才忝居为百官之首。”

    “陛下欲为中兴之主,臣纵才疏智浅,也愿尽绵薄之力。”

    “如此甚好,朕愿青史之上,能叫后人见今日君臣相和之乐。”

    杨廷和心情不佳,不愿在继续待在乾清宫,匆匆告辞离开。

    回到文华殿坐定,他冷笑一声。

    都察院秉公办案?

    都御史陈金和王璟素来与他不睦,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虽然狱中的江彬,自己动不得了,可天子也没有要重掌兵权的意思。

    如此,也好。

    不过兵权不在自己人手中,总归心中不安。

    杨廷和取笔写好了条子。

    这次将王琼的名字添了上去。

    王琼为吏部尚书,他一动,那兵部尚书王宪是不是也该动一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