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皇明:天佑传 > 第二十九序:双杰奇智说清营,八旗议政异变出

第二十九序:双杰奇智说清营,八旗议政异变出

    “你我君臣二人,以特使名义出使女真,一人游说多尔衮,一人游说豪格,挑动他们二人的矛盾,只要八旗议政中动了刀枪,内乱就必然无限扩大。”

    “可是王上,仅仅想凭口舌,他们恐怕没有这么容易欺骗。”

    “那是自然,我已经想好了,就说——皇明摄政王朱天佑希望扶持他当新可汗,条件便是退出辽西,彼此安好,休战两年。”

    “如此做,还真的有可能呢……”

    黄玉心里明白这不仅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对自己能力和忠心的一次考验。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异族未必会遵守。

    如果在交涉过程中,有所失误,不仅达不到目标,还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朱天佑才会想到他,他们二人出使,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裂隙必然再次加深,矛盾和冲突也会更加剧烈。

    余下的五万明军会择机一举破之。

    ………………………………

    豪格年轻气盛,不够成熟,见到天使朱天佑后,十分的倨傲狂妄,甚至当场就喊人把他拉下去砍了……

    朱天佑没有想到豪格是如此的暴躁,但他还是打算努力演到最后一刻,实在不行,自己就挣开束缚,逃出清帐。

    朱天佑被托拽在地,连声大喊:“我虽为天使,但来此地是给将军带来好消息的,而且我一直以来都向往咱大清!将军若不信可给我一点时间证明……”

    豪格见到朱天佑被拖拽到帅帐门口仍然在哭嚎,心中对于汉人所谓的好处不屑一顾,但对于他所讲的心向大清,则是有了些兴趣。

    “把他拖回来吧。”

    朱天佑见到事态有所转折,心中松了一口气,若是这豪格不听他讲话,他就是有再精妙的计策,也无法改变,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便是这个道理。

    朱天佑有系统相助一口满语说的是叽里咕噜标准至极,如同广东人看到北京人一样,他说的好像是满语,只是自己平常不是这么讲的……

    如英国本地讲英语一样,法国人可能比英国人讲的更好。

    豪格对于他心向大清也是有了些信任,要知道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很难学的,明清之间更是有着深仇大恨,即使是在辽东为奴的包衣们能够熟练掌握满语的,也是极其少数,这个来自汉地的人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满语,让豪格有些心生亲切。

    豪格询问道:“即是心向我大清,天使此后就无须回去了吧?”

    “是极,是极,小人此次慕名前来便是为了投效大汗,了解咱大清的人谁不知道咱皇长子豪格才是最佳继承人……”

    朱天佑强忍着恶心,胡话那是一溜一溜的,就当自己讲的是反讽吧。

    豪格一开始听着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他看到这位天使似乎有话唠的嫌疑,足足三分钟,叽里呱啦一点不停,什么英明神武,天之所向的越来越玄乎。

    豪格哈哈大笑的打断道:“先生既是加入我大清,可为我座上宾,到底有何好事要通知与我?”

    朱天佑道:“鄙人不敢,小人江小白,愿做将军包衣,永世相随,座上宾的虚衔,某不敢受也。”

    “包衣可是家奴……地位太低,先生先做个包衣统领吧。”

    朱天佑心中大喜,他已经取得了豪格的信任,待到八旗议政之时,自己的影响力必然巨大。

    朱天佑以为自己计划得逞,心中欢呼雀跃,表面上还是不露颜色道:“明军朱天佑愿意支持将军上位,继位可汗,统领大清,条件是退出辽西,休战两年。”

    “……唔,可笑,我大清的事物岂能让他参与其中。”

    朱天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光芒,看来他确实是一个贪婪而又少智的人。

    豪格屏退了包衣,私下里和他交流着关于皇明的事情,对于可汗之位,他势在必得。

    辽西之地?自然是可以随手取回。

    朱天佑见到事情顺利,心中也是十分满意,这挑动双方的任务至少完成了一半。

    豪格帐中没有大玉儿,也没有洪承畴在旁,都是一群大老粗,完全没有人能识破其中的问题,当然,这个计策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看似双赢,实则单赢,清军的权柄传不到他豪格手上,可不是偶然。

    否则,当初立皇储的时候,睿智的皇太极,如果知道他的长子能力非凡,又怎么会不立他为太子。

    豪格,粗野而气盛之人罢了。

    豪格大喜,离开时让身旁包衣回来,带走朱天佑,给他上烙字……

    朱天佑心中一惊,看来这豪哥也不全然是无脑,如果他是个普通人,让清军烙上了字,一辈子恐怕也会深陷耻辱中,而他一旦反抗,此前所讲的一切,便会被怀疑……

    不过,他们找错了目标,朱天佑体质非凡,已经做好了回去后,便用刀削去脸皮,重新长肉的准备,就这样朱天佑成为了一代传奇“包衣”。

    ………………………………

    与朱天佑不同,黄玉游说老辣诡谲的多尔衮过程更加心惊胆颤。

    黄玉可没有他的武力,一旦有所失误,必然惨死营中。

    “将军,皇明来使黄玉面见。”

    “汝那明军有何事要讲?”

    “摄政王愿让将军继位大清可汗,愿出兵五万于八旗议政后支持将军上位。”

    “八旗议政不是汉人应该参与其中的,我自有自己的打算,你无需再言。”

    “可是将军你不答应别人就不答应吗?”

    多尔衮闻言脸色一凝,喝斥道:“莫要以为我无知少谋,你先跟洪将军谈一下吧。”

    说罢,多尔衮撇过头去玩弄起俏丽女郎,心中想的却是那代善军中的大玉儿美人。

    洪承畴……

    黄玉……

    一个是曾经顺军第一谋师,一个是曾经差点完全剿灭顺军的智将洪承畴。

    二人之间可以说是有着深仇大恨,但是此时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转换阵营。

    心中的唏嘘感慨,涌上心头。

    良久,洪承畴率先开口道:“你为什么投靠了明廷?”

    “被俘,我相信摄政王,他不是寻常人。”

    洪承畴苍老的脸上突然露出一抹笑容,道:“摄政王,他当然不是一般人,松锦之战后,山海关竟然能够重新夺回,那一天我在城墙上也是看的明白,也许皇明真的能够再兴。”

    “那你怎么又投降了清军呢?”

    “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兵败被俘,皇太极有天子之相,而且礼贤下士,我便降了。”

    “摄政王他也是他礼贤下士将我请出的,更重要的是他眼光长远,有王莽之决心,有光武之宽仁——他蔑视世家,重视百姓……”

    “哈哈,曾经我看到明军内部,百官倾轧,国贫民弱,战略失误连连,觉得皇明不日便会失败,不曾想,这个世界上我不知道的变数可多了,不论是摄政王的崛起,还是皇太极的死去……”

    洪承畴用只能自己听到的声音道:“也许真的是天佑皇明吧……”

    黄玉已经明白了洪承畴的意思,如果皇太极还活着,他还会为他的君主反复考虑,察觉出异样以后,一定会当场指出,但是现在他只是临时押注势力最大的多尔衮,他并不清楚清军内部,谁人能够走到最后,他只知道清军的衰落已然是大势所趋。

    洪承畴与黄玉交流了一阵,便放黄玉继续去直面多尔衮。

    多尔衮也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对于这些汉臣的心心相惜,他心知无可避免,听到了这些,他反而觉得他们之间对话才最真实。

    他刚才其实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玩乐,他心中在想豪格会怎么做,他的结论是有五成把握豪格会私通明军,三成的可能使者会被直接杀掉,两成的可能会摇摆不定。

    可以说,多尔衮的智慧是不俗的,他对于人性还是有相当的掌握,尤其对于自己这个不称职的侄子可谓了如指掌。

    他一直犹豫的是,自己应当起兵吗?

    一旦八旗议政中打起来,他有可能迅速平定内乱吗?会不会被明军摘桃子?

    以及他与代善之间是否要妥协,清军余下的五万人三万人是他的,余下两万,一万是代善,一万是豪格。

    本部大营中,保持中立留守的部队有三万。

    还有七万驻扎在朝鲜,蒙古各部,分散在各地,这些部队都是不方便抽调的,短时间也不可能调集。

    也就是说他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内耗过后,加上本部的三万人,清军还能有多少人对抗明军,是否会被赶出辽东?

    多尔衮摇了摇头,这一切在脑海中并不能推演出来,具体的战损也必须等到事情发生才能知道,他想要做的,便是好好思考,以及和代善进行联络,他究竟该怎么做呢?

    多尔衮深陷了历史选择之中,如果他自立为汗,必然会有大规模内斗,如果他妥协扶持福临,也许会少内斗一些,甚至他还可以以此为由,勾搭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大玉儿。

    他的心中渐渐做出了选择,他打了个眼色,示意洪承畴把黄玉赶走,比起联络明军他更愿意和代善合作。

    黄玉听到要赶自己走,眉头一皱呵斥道:“将军莫非是天真无志之徒?何以抛去性命于不顾?”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