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青莲问道 > 第一章 缘起

第一章 缘起

    有歌曰:浩浩太兮万物生,天清地浊阴阳明。

    自上古以来,天元大陆各部族相互征战,统一于大夏,兴盛于商周,遂划分出九州,筑九鼎镇压龙九州气运,自此天下太平。

    悠悠万载,有仙法自天而落,或成道于仙山,或得道于冥冥。

    有道门仙人,显圣于昆仑。

    有佛门尊者,显圣于灵山。

    更有魔道,自天外而来,蛊惑人心,欲修无上法。

    然天地有正气,遥遥与星齐。

    每一千年,会有天选之人,自微末而起,借大势而成道,兴盛千年而不败。

    道门魁首,昆仑仙宗。

    其门内有有精术算者,以紫薇数术,卜出应劫之人将临世,应在北方。

    不知是如何走落了消息,佛门、魔道,仙宗各自遣出门人,前往北地,寻找那应劫之人。

    天道冥冥,人道渺渺。

    青莲乡地处神州北部,与淮水相邻。

    从万米高空向下俯身看去,其地犹如一颗玉珠,遗落在太行山脉脚下。

    其北部常年多风沙,有北地荒原之称。

    其境内,方圆数千里,地势平坦,往外有众山环绕,呈拱月状,谓之仙人抱珠。

    青莲乡中,有一座大庙,供奉着一尊仙人石像,石身女相,貌甚美,手持净灵瓶,坐下生金莲,身后有两仙童,眉心有红痣,左右看护。

    仙子左方为男仙童,所执法器为长剑,右方为女仙童,所执法器为佛尘。

    如那佛门观音相。

    相传青莲乡最初不叫青莲乡,名洛河畔,因数百年前曾出过仙人才更名的。

    据说,仙人本是莲花身,为青莲乡后山湖中的一株万年仙莲。

    当年,佛祖座下的长生尊者游历天下,途经洛河畔,见那湖中有仙气缭绕,心生感应,察觉到此花前身与世尊有些许因果,于是停留数月,为其讲经释法。

    莲花得天地灵气滋养,加之圣人传道,得仙缘聚而修成人身,后修行百年,习得仙门术法,看护卫一方水土。

    自莲花仙子修行有成,护佑了杏花村数百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后来仙莲修行有成,前往北海渡,登入灵山天外天。

    乡人感其恩德,为其修庙供奉,并改名为青莲乡,以记仙子恩惠。

    乡里的学堂,是十年前的状元爷重新修建的。

    自青莲乡里出了个状元郎后,全乡的孩子都在这里入了学堂。

    因其资金丰厚,学堂与当地定下规矩,凡七岁以上,十六以下者,无论男女,都可入学堂学习。

    较之唐国上下,有此境遇者并不多见。

    唐国强盛,却仍有蛮族远拒荒古城,虎视眈眈。

    仙子传闻已久,功名利禄在前。

    与虚无飘渺的的仙子奇闻相比,入学堂读圣贤之书,将来好考取功名,博得秀才状元郎之类的官身,好入朝为官才是青莲乡大多子弟的目标。

    又或者娶妻生子,子承父业。

    书院内,朗朗读书声,自学堂而出。

    “好,今天的朗读到这里为止,下面,老夫将为你们讲一些青莲乡史,好让大家了解自一下乡学的发展。”

    学堂的晋夫子扬了扬手中的戒尺,左手抚着花白的胡子,唾沫横飞地讲了起来。

    只是这一讲,自然绕不过鼎鼎有名的苏大状元。

    毕竟唐国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外族子弟,也是青莲乡出身首位得了官身的读书种,自然会是乡人的骄傲。

    那苏大状元,如今的朝中重臣,是出自青莲苏家。

    苏家原本不是青莲乡土生土长的本土士族,而是京都迁来的富贵人家。

    不知是什么原因,来到了青莲乡,不久就在这里落了根儿。

    落地青莲乡数十年后,苏牧大老爷就与村长老人家商议后,便出资在这里兴建了学堂。

    学堂出身的苏宁苏状元,便是苏牧大老爷的儿子。乡试、府试、殿试皆为头筹,是唐国第一位连中三元的才子,被当今圣上钦点为金科状元,选入翰林院汇编历代圣贤所传下来的经书史籍。

    六年前,苏状元返乡探亲,又出资重修了学堂,还使人从京都聘请了小有名气的夫子轮流在学堂任教,使得学堂气象更新,这便是近年来的乡学的发展历程。

    “晋夫子,京都是什么样子啊?会不会有像莲花仙子一样好看的姑娘和能够在天上飞的仙人呢?”学堂后方靠角落的座位上,一个略为稚嫩的少年怯生生地问道。

    晋夫子将目光移到了少年身上,识得少年是李家的孩子,名叫李天然。

    晋夫子笑道:“京都是神州的中心,是天下读书人所向往的圣地。”

    “在京都,各种奇珍异宝、地方美食。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在京都都能够看到。”

    “要说美貌仙子,当是那来自异国地域的女子,天香国色,怕是比莲花仙子还要美上几分。”说道这里,晋夫子笑着捻了捻花白的胡子,有些怀念的道。

    要说仙人倒还真有些说法。

    “仙人不曾有,修者三千众。”

    在那神州京都的主城长安城内,立着号令九州的天子剑。

    有传闻说天子剑镇压着神州的龙脉,将天地灵气拘束在了京都长安。因此,在长安城内修行,修行效果更盛,这也是诸多修行者愿意在京都担任供奉的原因之一。

    “长安城不仅有天子剑,更有着四大学府。”

    这四大学府分别是圣武学院、天道书院、圣医学府和天机学府。

    凡武学出身,以灵药打熬筋骨,只要是资质较好的武者,大多可以武入选,入圣武学院修行。

    而天道书院修习浩然正气,有驭神鬼之力,或是研习古经,安天下,开万世之大平,乃是读书人的修行圣地。

    圣医学府则济世救人,解万民之苦疾,活死人而肉白骨,至高深处,更有起死回生之能。

    而天机学府观星辰,御战甲,兴修水利,移山填海,国安之重器。

    “先生!我等可有机会去那京都?”

    “等你们读完经书史册,通晓古礼,便可前往京都长安,考取功名,获取官身,或是选入四大学府,成为修士,再不济,可先博得秀才头衔,然后拜入各方士族,成为幕僚。”

    世间好修行,慕长生之法。

    自上古以来,修行之法在九州之地盛行,至于是否真的能够长生尚不可知,但能开山裂石,江河倒挂。

    在修行路上,常常是白骨累累。资质、机缘、气运也是缺一不可。

    “那夫子是不是修士呢?可否教我们修行?”

    晋夫子右手摸着花白的胡子笑了笑,道:“老夫资质不佳,未能踏入修行之路,但世间修行之法有万千,练体、练气各有所长。老夫当年入科考,得了官身,就此也有了一缕书院的浩然正气护身,邪神恶鬼难以靠近。”

    “诸位只要认真学习经书,修习正气,学习古法,想要获得老夫这番成就也是不难的。至于修行之法,只有去京都长安或是隐世宗门才能获得。至于那流传世间市面上的法门,大多只是浅易之法,不堪大用,又或是旁门之法,不可随意修习,否则,易入魔道。”

    “夫子,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去学那修行之法?”

    “待你们熟读道经,圣人学之后,就可去京都参加每三年的学府考试,通过测试,便能学到修行之法。如今,距离学府考试也只有两年时间了,诸位要勤加练习,争取入学府,考取功名,光耀我青莲乡声名。”

    “谨遵夫子教诲!”众少年书生行礼道。

    “好了,今天的授课到此为止。”

    “学生恭送老师。”

    众弟子起身拱手拜别老师。

    是夜,学堂藏书阁,烛火明亮。

    少年擦拭着书架上的灰尘,并整理好一些散乱的经书史记。

    “天然哥哥,吃饭了。”

    藏书阁的门外,传来了一阵唤声。

    “若雪,今天给我做了什么好吃的啊?”

    名叫若雪的姑娘眯了眯眼睛,俏皮地笑了起来,道:“天然哥哥猜猜看?”

    “多半是野菜汤,要么蛋花汤,对不对?”

    “嘻嘻,天然哥哥这次可猜错了,是隔壁的赵大叔送了一条鲫鱼,所以,今天做的是鱼汤哩。”

    “天然哥哥,这藏书阁经书好多哇!”

    “嗯,若雪倘若有想看的,就随意看吧!”

    李天然知道,若雪妹妹向来聪慧过人,对诸多事物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每想到此处,天然内心也是十分羡慕的。

    这打扫藏书阁的差事,是李天然向夫子求来的。

    自从李天然的父亲李客前往金江赴任,己有数年之久。临走前留下的银两己经所剩无几,于是在两年前,李天然便去找晋夫子求了这份差事。一来可以与经书史籍相伴,二来可以得些银钱,勉强度日。

    这藏书阁的书,大多被李天然读完了。

    若是说还有什么书尚未看过,便只余左侧书架上的杂记及手中的一本手录本的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在藏书阁本就并不多见,而相对完整的手录本的更是少之又少。

    即是在国风开明的大唐,有关于学问的记载,其实都是很珍贵的。

    即使是拿银钱都未必能买到想要的书籍,就如像经、史之类的典籍只有在官家的书房才有可能是齐全的。

    加之大多有功名在身,因此,在大唐读书人地位普遍较高。

    这本名曰《大观止》的游记,是出自于一个叫蒲子榆的落魄书生之手。

    是早年自己偷偷用二两碎银从老叫花手里买来的。

    但在当今的读书人中,并无名气,许是未考取功名的老生员。

    本中记载了许多山水地理,又详载当地奇文怪谈。

    如那什么荒岭古庙中的嫁衣女鬼与上京赶考的落魄书生发生的人鬼之恋。

    还有那河伯与渔滨人的活人献祭的习俗。

    甚至连记载了天狗食日,鲤鱼跃龙门化龙的传说。

    此本游记中所载之事,向来曲折离奇。

    对于这个年纪的李天然来说,这种被正统文脉所评为岐路的杂记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游记尾篇还用古文字记载了一篇晦涩难懂的篇章,好像是什么……青君……伏妖兮,帝之九河……渡江而过,……天河倒倾……山海移……。

    在李天然断断续续地读出后,便合上游记,放置书架原位。

    毕竟鱼汤太馋人,游记放在那里又不会跑,鱼汤可是会冷的。

    在青莲乡外,此时正有一行外乡人到访。

    女子衣着华贵,在下人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男子身着青天鱼龙服,眉锋如剑,威严乃生。

    乡长府上,女子身坐高位,男子居左方。

    堂下乡长拱手弯腰而立。

    女子酥手翻阅着乡长让人呈上来的,记录着某位公主殿下详细的《起居录》,脸上面无表情。

    女子反复地翻阅《起居录》,而后将其收入袖中,道:“赵德,此次回京后,我会奏明皇兄,记你一功的。”

    赵德随即欢喜跪道:“臣赵德多谢长公主知遇之恩!”

    “起来吧!”

    “谢长公主殿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