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火红年代,从开飞机开始 > 第11章 蓝天之上的怀疑

第11章 蓝天之上的怀疑

    “塔台,首都121准备好,申请上跑道!”

    在右发成功启动,撤去地面电源车,并以右发提供的动力再次启动左发后,121机组的DC-3便准备通过滑行道进跑道了。

    听着机长向管制要进跑道许可的声音,许亚林扭过头,通过DC-3那狭小的风挡玻璃看了看外面的滑行道和跑道。无论是滑行道,还是跑道,此时都空空如也。

    纵然许亚林已经对如今的首都机场流量情况,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建设。但也万万想不到,在上午九点多这样一个最繁忙的时间节点上,这里的流量还能低到如此夸张的地步...

    “首都121允许上跑道,走一号滑行道。”

    “一号滑行道进跑道,首都121...”

    滑行道、跑道全空,塔台管制员也不磨叽,几乎是在徐作浩机长刚要许可的瞬间,下一秒,便给出了可以进跑道的指令。

    在进入跑道后,本就干脆的徐机长更是直接做好了起飞的准备。

    莫约三分钟后,涂装“华夏民航”四个大字的DC-3,在一阵轰鸣声中,腾空而起...

    ...

    ...

    在飞机仪表上的ADF指引由向台飞怀柔,转为背台的瞬间。

    徐机长立马开始调整起飞机的航向,转向南方;颜副驾则开始调整无线电导航频率,将原本设定的怀柔台,更换成大王庄导航台的频率112.7;而坐在两人身后的许亚林,也同步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飞行报告:

    “机号首都121,飞越怀柔1007,高度12,云底,地速180,预达大王庄1015,高空风340,5米每秒,温度2。”

    或许是由于自己此前还算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机组基本信任的缘故。在许亚林一边报告,一边埋头将飞机在过报告点时的飞行信息记录在飞行日志上时,前方的颜副驾在调整完导航台频率后,几乎完全没有重复检查自己报告信息的意思。

    直接便在管制频率里,将许亚林提供的信息报告出来:

    “机号首都121,飞越怀柔1007,高度12,云底飞行,地速180,预达大王庄1015,高空风340,5米每秒,温度正2。”

    “首都121,联系首都区调132.1,再见!”

    “联系首都132.1,再见!”

    复诵完塔台管制指令后,颜副驾伸手调整起无线电收报机的频率,将通讯信号接入首都空域管制室的频道。

    “首都你好,首都管理处121号,听你指挥。”

    “首都121,雷达看到。上高度1600。”

    “上高度1600,首都121...”

    ...

    ...

    在经过莫约15分钟的忙碌过后,在飞机飞越大王庄导航台时,高度也来到了航路计划高度2800米,正式进入巡航阶段。

    原本紧张忙碌的驾驶舱,在飞机进入巡航后也瞬间变得轻松起来。但好景不长...

    就在许亚林于大王庄报告点完成计划报告,与飞行日志填写工作后。将飞机的油门控制交给自动油门,并留下颜副驾驾驶飞机的徐机长一把解开了身前的安全带,转过身看向许亚林,问出了那个憋在他心里很久的问题:

    “阿林,你老实说,你这英语从哪学来的?”

    “就书上啊,我之前在南边嘛,那里靠近南洋,外文书比较多。所以...”

    “编,你继续编!”

    徐机长一手搭在座椅靠背上,另一只手则冲着许亚林“指指点点”。再搭配上他那“我就静静看着你表演”的表情,颇似某只以手指人的二哈,更巧的是,徐机长的两鬓,正好也是白发...

    “啮合齿轮这里...这个Mesh‘rightengine’的Mesh...来,说说是哪本英文书上用到它,不是用名词的网格,而是用动词的吻合、匹配来翻译。还有这个啮合...关键就是这个啮合...”

    “你问问思锡,他当初看到飞行手册上,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翻译的?”

    “我说的是,匹配右发...阿林,你不对劲啊!”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所谓的“啮合右发”,指的便是螺旋桨飞机通常配备的活塞式发动机,与后世常见的喷气式发动机的不同之处。以DC-3装备的惠普R-1830-90C“TwinWasp“发动机为例,想要启动这台发动机,首先得让启动齿轮与飞轮啮合,只有当这两个齿轮连接在一块后。

    利用地面电源车提供的电力,开始旋转的启动齿轮,才能将机械能传导到飞轮上,再由飞轮进一步将机械能传递到发动机前方的桨叶。桨叶转动,带动连杆、曲轴运动,最后传递至活塞...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做功循环。

    于是乎,问题来了:飞行手册上的“Mesh‘rightengine’”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飞行员操控发动机的启动齿轮,让启动齿轮和飞轮完成对接。

    这个过程,你说是“匹配”?可以;你说是“吻合”?似乎也没毛病。但最贴切的中文翻译,肯定是描述两个齿轮上的“齿”互相咬合的啮合,更加准确。

    可在Mesh这个单词本身所包含的中文意思里,啮合,反而是一种很少被用到的翻译。

    换而言之,如果许亚林只是靠看一些外文书学习的英语,那么他大概率是不会用出“啮合”这个词语的。可偏偏,他用了...

    看着徐作浩机长那犀利的审视眼神,许亚林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湿透。这可不是后世的太平年景...哦不,应该说,就是后世,“行走的五十万”都到处上蹿下跳呢。这时候的“五十万”们,活动那可是更加猖獗。

    联想到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里,关于这段时期“秘密战线”工作的描写。许亚林顿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有多致命:

    一个本不属于自己应该了解的知识,却被自己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这要解释不清...

    等到落地汉口,自己恐怕就得被保卫部门请去喝茶了。

    “这不对劲吗?活塞式发动机,我记得就是启动齿轮啮合飞轮,然后通电启动...我就是觉得用‘啮合’来翻译会更准确一些...”

    “你飞过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你不是飞米格17那种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吗?早上你和杜猛子的对话,我可是听到了。”

    徐机长依旧死死地盯着许亚林,警惕的意味,丝毫不加遮掩:“喷气式发动机的启动,可用不着将启动齿轮与飞轮进行啮合这一个步骤。”

    “飞过,不过是在很早前了。当时我刚到航校,过了一年多吧,就飞过初教5。我看手册上,咱们的DC-3用的是14缸星型活塞发动机,然后我记得,初教5是5缸星型活塞发动机。我当时就想,都是星型活塞发动机,那它的运作逻辑,应该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

    急中生智下,许亚林在脑海里翻遍了原主的记忆,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果不其然,当这个说法出口以后,徐机长脸上的警惕之色瞬间少了许多。如果是有飞过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的经验,那么,许亚林能够准确翻译出“啮合”,自然也就不算什么问题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徐机长还是继续问道:

    “你是哪一年上的航校?上的哪一所?”

    “1954年,第四航校。”

    听着许亚林迅速答出和档案上一模一样的答案,徐机长又扭过头看向了李荣:“阿荣,你去外面问问阿兰,初教5是什么时候...”

    “机长,这还用问啊?当初南昌320厂搞出初教5,全国都轰动了。我记得很清楚,54年7月26日,广播里就播了咱们祖国自制飞机研发成功的报道。阿林他,54年入航校学习,头一年肯定是在地上进行理论学习,到第二年上机那会,初教5已经有了。”

    与严肃的徐机长相比,李荣的态度就随意多了。不等徐机长将话说完,便插话替许亚林解释了起来。

    一开始,听到徐机长突然发难,李荣也是在后知后觉的震惊下,怀疑过许亚林的来历。但在许亚林说,他曾经在航校飞过类似飞机的时候,李荣便打消了对他的怀疑。同时,语气还微微有点酸楚:

    “机长,人是科班生,系统培养出来的。和我们那会能比吗?”

    “你先别废话,让你问你就先去问。阿兰她们原本就是空军的人,对他们系统内的事情更熟悉。我也知道55年的时候,初教5有了,但那时候他们第四航校有没有初教5在飞...这事你知道还是我知道?”

    冲着李荣一瞪眼后,徐机长又扭过头看向许亚林,语气稍微缓和了些:

    “阿林...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对我怀疑你很不满,很愤怒。但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咱们民航虽然看上去不如军航重要,但你看看我们的乘客。13级以上的高级干部一抓一大把,这要是让敌特混上了飞机,再搞点破坏...”

    “我担不起这个责任,国家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没事,机长,我理解。”

    话都说到这份上,这还能不理解吗?

    许亚林苦笑着摇了摇头。

    该说不说,这年头的人,才从战争年代走过,警惕心那是真的强。一点不对劲的地方,便可能引来怀疑...

    这突兀的变故,倒是也让许亚林冷静了许多。

    不多时,驾驶舱的舱门再次开启。李荣,和一头雾水的方雅兰款款而入。

    “机长,我把小方叫来了。小方,你和机长说说,55年那会,第四航校里有初教5在飞吗?”

    “应该是有的,初教5是模仿的雅克-18生产研制而成。这款飞机,最早援助过来的时候,就是给战斗机学校当初级教练机用的。所以,初教5试飞成功,并投入生产后,首先装备的就是各个航空学校。”

    在回答完徐机长的问题后,方雅兰这才有功夫提出自己的疑问:

    “徐机长,您突然问这个...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