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扫荡式买菜

    “xiao面,xiao面!香喷喷,热fufu滴xiao面~”

    “走一走,看一看,大清早刚摘滴白菜哟~打霜白菜~”

    “棒棒,棒棒!”

    托后世常去成飞工作的福,当听李荣提到,这次他们要去的江边,附近有湖广会馆这么一个清代留下的建筑时,许亚林其实就已经猜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哪:后世的朝天门17号码头。

    此时的这里还略显荒凉,从过了湖广会馆开始。基本就没了正经的水泥路,只有一条已经被踩得瓷实的硬泥土路,在许亚林几人从湖广会馆前方的一处小坡下去后,将他们的脚下,连通往远处围聚着许多小木舟的小码头。

    在小码头前的宽广江滩上,一个个摊位早已支起。

    更靠近CQ市区方向,也就是许亚林几人下坡这边的,以早点、小吃摊贩为主。

    一座小炉,一张木桌,一口小锅,一团面。

    在看到有新人到来,且许亚林这几人,一看打扮就知道“不差钱”时,几个摊主纷纷眼前一亮。更加卖力地一边吆喝,一边动手揉搓起了桌板上那团几乎没怎么动过的面团。

    仿佛只要他揉起来,这就代表着他的摊位上生意更为红火,是许亚林几人更好的选择一般。几个原本或蹲,或坐在堤坡上,身边还放着一根长扁担的棒棒、力夫们,也迅速站了身子,靠向许亚林几人。

    在他们看来,这五个都穿着“贵重”皮衣的人,要是买多了菜什么的,可不会舍得将担子压在他们那贵重的皮衣上。万一给皮子磨破了,那岂不是更亏?

    所以,这种人,才是他们这些力夫真正需要盯住的目标客户。

    “这还挺热闹啊!”

    瞬间成为人群目光焦点的许亚林,尚且还有点不习惯。但看看身边,徐机长几人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出一样,熟门熟路地去找棒棒们谈价的样子,许亚林感慨之余,亦是连忙跟上几人的步伐,旁观、学习了起来。

    虽然自己现在没成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琐事,还不需要考虑太多。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了解一点,总归不是坏事。

    “棒棒,从这里扛点个东西到中山三路去,要好多钱?”

    而论到谈价砍价,在这重庆地界上,自然是由同为四川人的李荣出面。那股子川味一出,棒棒们马上就晓得,这些人不好忽悠。

    “那要看你扛啥子东西嘛,重不重,大不大...”

    “就是些菠菜、莴笋、蒜苔,重不得有几重,就是摞一起有点不好搞。我们五个人,每个人就是买十斤菜,堆到一起也不少。”

    “你们没带篓子乜?”

    看着棒棒疑惑地看向几人,空空如也的双手。许亚林也意识到了问题:这什么东西都没带,到时候怎么往回扛呢?

    “这你不要管,一哈让他们弄点草绳捆起,你这边钩钩挂到。到了地方以后,我们咋个弄,就不需要你操闲心。”

    “那50斤东西,扛到中山三路...十里路,你们给五分钱吧,合两里路一分钱。”

    十里路,也就是差不多五公里,扛五十斤东西过去,才五分钱?

    许亚林听到这时,手都已经准备伸向裤兜了,结果却听李荣又道:“五分钱?你怕不是以为我是外乡人噢?朝天门码头那里,扛过去也才五分钱,这里你也好意思要五分?”

    “那四分,四分钱,好不?朝天门那边走洪崖门,不比我这里过去远好多,我们也是要吃饭,要养家的嘛。”

    “养家是养家,哪个不养家嘛。你养家你也不能乱开价撒,呐,钱给你,你稍微等一哈,我们把东西买起再过来找你。”

    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钞票,数出四分钱,递给那位棒棒后,李荣似乎还怨气未消。大步一迈,转身便向那摊位后方,主要由江对岸的公社社员们,摆出的摊位而去。

    摆小吃、早点摊的摊位,和农家菜贩们的摊位,在这片不算大的江滩上,可谓是泾渭分明。

    吃食摊这边,普遍都有张木桌,摊主站在木桌后,或是忙活,或者揽客。旁边再摆上几张小板凳,供食客落座;而菜贩们那边,则多是席地而坐。

    挑来的蔬菜,直接摆在各自面前的泥土地上,只有个把讲究一点的,才会在蔬菜底下摆上一张垫子。尽量不让蔬菜粘到泥星,影响卖相。

    而很明显,在菜贩这边,人流量明显高于早点摊那边。

    在李荣说过,重庆如今实行的是单列蔬菜票制度的前提下,许亚林倒是不意外为何会出现眼前这种景象。卖菜的菜农,也就是所谓的公社、农村村民,缺粮票;而买菜的这些城镇职工们,粮票估计都够,可蔬菜却不够吃...

    拿着钱,拿着粮票都买不到蔬菜,于是乎,两边一拍即合。

    反倒是许亚林这一行人,此时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老汉儿,你这莴笋咋个卖?”

    “三两粮票,加2分钱。或者五两粮票,1分钱。”

    “只有钱,可以不?”

    “噗~”

    突兀地听见李荣冒出这句“只有钱”,仿佛穷得只剩钱似的发言,许亚林顿时乌龟办走读-憋不住笑了。

    虽然有趣,但想想莫名还有点心酸。

    但更比许亚林更心酸的,还是卖菜的老汉。

    只见老汉听到李荣的话后,当时脸色都变了。一脸嫌弃地挥着手,仿佛赶苍蝇一样:“去去去,莫来消遣我。”

    “老汉儿,你别急撒,好多钱你讲嘛。我们几个粮票用没得咯,能咋个办嘛,你卖贵些就是,好不?4分钱,买你这...五斤吧?五斤莴笋,我们都要咯。”

    “4分钱,你想买我五斤笋?!你怕不怕老汉儿锤你...”

    “一斤4分!一斤4分!五斤,给你两角。卖不卖?”

    看那架势,就差跳起拿扁担打人的老头,李荣连忙叫嚷着解释。

    不是4分钱买五斤,而是4分钱一斤,一次性给老头带来的莴笋全部包圆。

    虽不是什么职业商贩,但老头显然也明白,一次性买走自己全部的菜,可以节约自己很多的时间。而且,4分一斤的价钱...

    该怎么形容呢?

    许亚林倒是不知道这莴笋的正常市价是多少,但参考一下首都的白菜。作为首都最不缺的蔬菜之一,白菜2分钱一斤。

    如果把地区工资差异和白菜与莴笋的多寡系数进行对冲。粗暴地将白菜等于莴笋,那么,4分钱一斤的莴笋,基本上属于价格翻了一倍。但,没有票。

    老头听到这,明显犹豫了。

    同时在心里快速盘算起,如果四分钱一斤,把莴笋卖了,拿这些钱去鸽子市买粮票后还够不够买粮的问题。片刻后,老头开口了:

    “两角不行,你们没得票,我还得个人去淘换。万一被红袖章逮到咯,那麻烦还多...两角3,低于两角3,我不卖。”

    “好好好,就两角3。你拿点草绳捆起,帮忙送到坡那边的棒棒那,这个可以撒?”

    嘉陵江的江滩边,韧性十足的水草那自然是不会缺的。而编个简单的草绳,这种事,对农家汉来说,也没什么难度。平日里捆猪草也好,还是捆秸秆也罢,这事,许亚林几人不会,可老汉那是不要太会。

    加之,要送的地方也不远。就这么忙活一下,多赚3分钱,老汉连连点头,觉得自己赚麻了。

    殊不知,另一边的许亚林几人,也觉得自己赚麻了...

    钱,他们是不缺的。就连许亚林这么一个小年轻都是行政17级,身边的这几位...

    许亚林猜测,徐机长的行政级极有可能是13级,甚至是12级的高干。就不说飞行员的身份了,人还是两航起义元老,妥妥的功臣啊。

    虽然因为出身问题,徐机长想得到重用,提升一些具体的领导职务,可能不大现实。但待遇方面,绝对不会太低,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补偿吧...

    同样的道理,颜副驾、李荣、张德馨...

    李荣和张德馨,这两个飞行机组的非飞行人员,可能和自己差不多,但颜副驾绝对比自己高。就是达不到13级,估计最次也是个15级的干部。

    五个人的月薪加在一块,一个月直奔六百块钱以上。这收入,放在首都都能吓死个人,现在放在重庆...

    许亚林很快就体会到了什么叫“土豪的快乐”。

    “嬢嬢,你这些蒜苔种得蛮好啊,我出5分钱一斤,没得票。都给你买起,好不?”

    “老汉,你这草莓给我们装5斤。枇杷月尾尾才熟吼?后头找你...”

    李荣买东西,秉持着宛如鬼子进村...哦不,应该是富婆进商场的架势。很多东西,尤其是稀罕的水果,李荣那是连价格都懒得问,开口就是包圆包圆再包圆。

    虽说这自发小集上的摊主,出货量都很低。往往一个人,也就带了那么五六斤、多一点的十来斤,二十斤蔬果。打包扫货,听上去霸气,实际一次包圆能买到的东西不多。

    但对比那些重庆本地,每到一个摊位前都要挑三拣四,讨价还价半天的人。作风粗暴的许亚林几人,根本没花多少时间,便成了整个集市上最靓的仔。

    这种隐约间的地位提升,所带来的直观好处便是:

    在“大扫荡”结束后,刚准备去吃点早餐,吃完回去准备进场的几人。隔着早点摊还有很远的距离时,许亚林就见到那些摊主们,动作飞快地擦拭起了桌椅板凳,然后一脸期盼地盯向他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