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中华皇朝 > 第三十五章 东汉宦官之路(三)

第三十五章 东汉宦官之路(三)

    桓帝死后,窦氏外戚开始在众多的刘氏子嗣中挑选继承人,最终一名叫做刘宏的刘氏之后,被窦太后的父亲窦武所看中。

    此时刘氏宗亲中尚有许多更优,也更应该继承皇位的候选人,但外戚为了达到自己能够更加长久控制皇权的目的,由此才选中在朝中基本没什么根基的刘宏。

    此时刘宏年纪尚只有十二岁,父亲也早已去世,在洛阳基本没什么政治基础。

    窦妙派侍御史、守光禄大夫刘儵、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

    此时外戚势力窦武执掌兵权,皇后窦妙的功臣陈蕃则为太傅掌握政权。

    宦官方面,则是以宦官曹节为核心的宦官集团。

    外戚与宦官的联合,让内外朝都被掌控,皇帝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但推着朝局的逐渐稳固,两方势力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少,都不再愿意与对方分享皇权。

    光武帝所引入的宦官,又再一次的拯救了皇权。

    外戚的代表窦武联合了士人集团希望以此来完全打倒宦官集团。

    但与之前的情况类似,一旦太后并不需要完全的依靠家族,他的第一身份也就从家族的一员,变成了皇权的的一部分。

    面对窦武的进攻,窦妙选择和宦官站在了一起,以共同保卫皇权。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五月,发生了日食的异象,窦武借此机会,攻击宦官干政并不合规矩,希望窦妙能够整治宦官。

    既然窦妙的第一身份已经不再是家族的一员,自然也就不会听从父亲窦武的命令,但为了和父亲达成妥协,也不得不处置了几位重要的宦官。

    不过在窦太后做出退让之后,士人势力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妥协的意思,甚至希望将所有的宦官全部杀尽。

    窦妙拒绝在诏书上盖章,以此来维护他的宦官联盟。

    由于在皇帝体系中,太后才是真正掌握皇权的人物,虽然在地方,皇权的影响力在急剧减弱,但在中央,皇权体系还依然强大。

    由于窦妙的不合作,身为大将军的窦武也没有办法。

    这说明这个时候至少在军权方面,汉朝的制约体系还在运作,名义上掌管兵权的窦武没有皇帝的旨意也不能完全调动军队,因此也只能听命于皇权。

    为了在皇权体系下合法的消灭宦官,窦武偷偷抓捕了一名重要的宦官严刑拷打。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窦武成功从宦官口中获得了众多宦官不法行为的确切证据后,连夜写成了弹劾材料,希望以此除掉整个宦官集团。

    不过,夜里曹节从其他宦官口中得知了此事,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由于窦武是窦妙的父亲,曹节认为其不可信任,宦官集团便与皇帝一同前往了永乐宫,也就是太后的住所,夺取了印玺,并开始抓捕窦武。

    之后窦武也得知了曹节的行动,但此时皇帝印玺已经被宦官确定,抓捕他的军队也正在路上,窦武只得逃出宫中,仓促间召集自己的亲信士兵进行反抗,但在洛阳,皇帝的诏令显然是更为有用,窦武最终兵败。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由于内朝的外戚势力被铲除,权力平衡被打破,天子刘宏决定将母亲董氏以及舅舅董宠等接入皇宫,以此来制衡宦官的权力。

    随后董氏被尊为皇后,舅舅表哥则执掌部分皇宫军权。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四月,天有异象。因为窦氏外朝外戚实际上是士人集团的一员,扳倒窦氏损害了全体士人阶级的利益,由此士人代表希望以此次异象,迎回窦氏力量。

    面对这种士人集团的联合,皇帝的做法与之前面对宦官联合是一样的,不但没有满足士人集团的愿望,还进一步打压士人集团,并在宦官的支持下开始了一场血腥的镇压。

    期间大汉宫中还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或许是因为见了太多母系的亲属在进入宫中,依靠皇权成为权臣之后,就迅速开始夺取皇权的例子,刚进入宫中没多久的外戚董宠被灵帝下诏处死。

    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十五岁的刘宏举办元服仪式,正式临朝问政。

    之后,皇帝刘宏开始在宫中培养在全新的宦官集团,老宦官集团逐渐受到皇帝的打压。

    到汉灵帝末期,不管是母系外戚还是之前有拥立之功的宦官集团都逐渐被抛弃,来自民间的妻系外戚何式势力开始逐渐成长。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

    东汉末年政局不稳,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

    张角趁此机会,以自身的医术结合奇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救助人民,大力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拥护。

    由于多年的争斗,皇权对于地方的掌控越来越弱,百姓也则早已失去了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张角创立太平道,以信仰的方式大肆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达数十万。

    张角利用他在民众中的威望,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做好了准备,意图推翻汉朝,并建立由黄巾军统治的的新天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其中“苍天”是指东汉,“黄天”则是指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

    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

    但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官员与士人豪强在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兵力达到了能够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脆弱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