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中华皇朝 > 第三十四章 东汉宦官之路(二)

第三十四章 东汉宦官之路(二)

    膝下无子的阎皇后希望如之前的各外戚希望长久独揽朝政,于是拥立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不过仅过了两百余日,小皇帝刘懿便病死在宫中。

    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称刘懿病死,新帝未立,内朝权力无法正常运转,于是乘机起事,合力斩杀江京等人,迎立之前的废太子刘保继位,是为汉顺帝。

    刘保即位后,皇权机器得以再次运转,但运行它的人早已更换。刘保将乱政的阎氏外戚及其党羽全部诛杀,又把阎姬迁到离宫居住,其家属也全部被发配到边疆比景县。

    此次事件中,宦官孙程、张贤、孟叔、马国等一十九位有功的宦官全部被封侯。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更受皇帝喜爱的中常侍张防滥用权势,收受贿赂,虞诩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压,不得上报。

    虞诩愤慨之至,于是将自己捆绑去见廷尉。而张防则是利用自己亲近皇帝的优势,在顺帝面前流泪为自己申诉,导致虞诩被罚去左校服役。

    与之前多任皇帝相同,汉顺帝也逃不过被身边宦官控制信息渠道,从而被宦官间接控制行为的模式。

    宦官孙程、张贤、孟叔、马国等十九侯因为皇帝有了更为信赖的人,在得知虞诩因忠获罪后,便借此机会怀表上殿为虞诩伸冤,并一同指责希望能扳倒张防。

    汉顺帝见状竟然大怒,也许是重用新宦官张防本就是为了限制原十九侯在内朝的势力,如今他们竟然团结了一起,一共打击政敌,势力变得更为强大。

    于是顺帝当即革除了孙程等十九侯的官职,并将十九侯全部遣至封地。

    后由于士人集团的共同反对,顺帝不得已才将张防流放,又将十九侯召回了洛阳。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刘保下诏,允许被封侯的宦官将爵位传与自己的养子。自此之后,宦官竟然拥有了自己的家族,宦官有了从皇权的附属转化为地方豪强的可能。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不被士人豪强所接受的新豪强也可以很好的分化前者的权力。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汉顺帝刘保在玉堂前殿去世,死因不明,时年三十岁。

    随后其子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

    顺帝驾崩时,皇后梁妠由于没有儿子,于是立皇太子刘炳为帝,尊梁妠为皇太后。

    由于汉冲帝年幼,所以由皇太后梁妠临朝摄政。

    汉冲帝继位不久便患病,梁冀征召汉章帝刘炟的玄孙、勃海孝王刘鸿之子刘缵到洛阳都亭,准备等汉冲帝去世后,就立他为皇帝。

    永憙元年,公元145年,汉冲帝因病崩于玉堂前殿,年仅三岁。梁太后与外戚势力梁冀立刘缵为帝,是为汉质帝,并借此再度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因为汉质帝,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为跋扈将军。

    于是梁冀让安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食用的煮饼之中,年仅9岁的汉质帝被毒死,死后的谥号为“孝质皇帝”。

    刘缵被外戚毒死,意味着皇帝本人的权威已经降到了极点,但由于皇帝与皇权的分离,让整个帝王体系还能够勉强运转。

    但当整个东汉朝廷都在忙于内斗,各地士人豪强势力日益增强,权力中心皇帝轮流坐庄时代,这个脆弱的皇权体系有还能运转多久了?

    汉质帝死后,大将军梁冀持节打算迎立蠡吾侯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但遭到了士人大臣集团的反对。

    随后内朝宦官势力的代表,曹腾表示愿意支持由刘志为帝,内朝势力达成一致,刘志继位,是为汉桓帝。

    在此次内朝与外朝的争斗,最终以内朝的获胜而告终,这意味着,自身矛盾重重的士人豪强集团,此时还依然不能完全压过皇权的权威。

    事件之后,曹腾升迁大长秋,封费亭侯。

    拥立桓帝继位后,梁冀的势力变得更为庞大,因为拥立有功,桓帝时期的梁冀获得了更多的封赏和更大的权势,甚至连梁太后也无力约束他。

    因为梁冀有着废立皇帝的能力,因此自然也有着取而代之的可能,由此同为外戚的梁冀与梁太后的利益便发生了冲突。

    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外戚中两股势力,母系她并不希望皇帝被取而代之,他们只希望能控制住皇帝,从你依靠皇权来掌握权力,但母系的亲属作为外朝官员则会有这个想法。

    由此,梁太后渐渐背叛了她家族的身份,转而联合宦官一同制约梁冀。

    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梁太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时,她下诏归政于桓帝,终于得以渐渐掌控内朝的桓帝与梁冀的矛盾自然也越来越大。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时机成熟,皇帝刘志与宦官单超等五人,在厕所密谋,联合亲信官员,带着虎贲,羽林一千多名卫士,包围了大将军府邸,梁冀自杀。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废除皇后邓猛女,打算立来自民间女子田圣为后。

    此举桓帝意在打压越来越强大的士人豪强势力,由于多年的混乱,皇权体系终于还是支撑不住,开始崩塌,桓帝希望能够打压住豪强以维护皇权的权威。

    结果桓帝的决定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桓帝迫于压力,只得立窦妙为皇后。

    此次矛盾的背后说明,士人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皇权已经没有压倒他们的实力,皇权的崩落也即将来临。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各地地方官员开始了对皇权的部分体现——宦官私自捕杀。

    皇权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已经明显不足,礼崩乐坏,规则体系崩落,皇权运行体系已经有了崩裂的景象。

    刘志忍无可忍,绝定罢免部分官员,结果又遭到了士人集团的集体反对,刘志最后只得大赦天下。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三十六岁的桓帝驾崩,依照惯例,太后窦妙临朝听政。

    拥有众多妻妾,荒淫无度的桓帝却没能留下一个儿子,大汉帝国最高权力的争夺危机再次开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