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日月燃明 > 第二百一十二章 美味 2 金薯丰收

第二百一十二章 美味 2 金薯丰收

    王战所说山东之事,是万历四十三年的真实情况,并不遥远,群臣多有印象,但却没人能回答,只能沉默以对。

    孙承宗看着皇帝撕吃手中的蝗虫,心念略一转动,展眉说道:“回秉圣上,不曾听闻陈幼学吃烤蝗虫,不过陈幼学发动全县百姓捕捉蝗虫一千三百余石之事确实广为人知,当时传为奇谈,老臣当时尚且年轻,闻听也是惊讶不已。居然能带领百姓、凭借双手生生灭去一县蝗灾、保住收成,实属任事能臣。听闻此人还组织百姓开荒数万亩,载种桑榆数万棵,开凿疏浚河流沟渠百多条,其治下几乎无有饥民,微臣当时在心中也是引为榜样的。”

    “哦?原来老师也知道——”

    “参见陛下。”正说话间,亲兵来报:“陛下,收金薯的人回来了,金薯已经卸完。”

    “哦?让他们过来。不必了,朕与几位爱卿过去看看。”王战说着站起身向帐外走去,大臣们自然跟着走。

    负责金薯之事的皇庄主事将王战和大臣们领到了堆积如小山般的四大堆红薯跟前,红薯堆跟前已经准备好了许多大秤与称量、计数的人员,只等皇帝和大臣们到来就开始当面称量。

    每称量完一堆,合计完数字,立刻高声报数:

    “山坡碎石较多的十亩地所产,平均亩产金薯四石三斗。”

    ......

    “以麦田所需水量半数进行浇灌的十亩沙土地所产,平均亩产金薯十二石。”

    ......

    “这是未进行浇灌的十亩沙土地所产,平均亩产金薯六石。”

    “皇庄刚刚送来的称量结果,远水旱田,已经起出的几亩,亩产金薯均达到六石。”

    “山坡地四石三斗?沙土地十二石?不浇水的沙土地、全靠今年稀少的雨水,也能收六石?旱田六石?这......这......”所有的大臣都是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完全的难以置信,六十多岁的阁老也没好上多少。

    “爱卿们尽管去看。”看着跃跃欲试的大臣们,王战挥挥手。

    得了皇帝的允许,许多大臣绕着红薯堆转起了圈子,有的干脆就伸手拿起大个的红薯掂量起来,体验着压手的感觉,边掂边啧啧称奇,刚才自己起金薯地的时候可没感觉能这样。

    不怪他们难以置信,目前江浙、湖广等地的水田,一年两熟,所得水稻原粮也就是没脱壳的稻子在四到六石之间,脱壳之后所得的大米约两石八斗到四石二斗之间,这是一年的总收成。广东一年三熟,最好最上等的水田,一年所得水稻原粮总收成也不过是十石左右,脱壳之后大约七石大米。

    现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有不少碎石的山坡地一季收成就能顶湖广江浙水田一年的收成,按麦地半数水量浇灌的沙土地能比广东一年的收成都多,最惊人的是,不浇水的沙土地、全靠老天爷稀少的雨水,也能收六石?这怎不令他们惊讶万分?这完全都是在平常耕地之外的荒地、瘠地,根本就不在鱼鳞册上,这如果推广开,大曌会新增多少口粮田、多少口粮?

    不只是他们惊讶万分,那些战士、那些收地的农夫同样如此。

    农夫们在起获红薯的过程中就逐渐感受到了产量惊人,装车的时候就更是惊叹不绝了,只是还没有过秤,终究没个准数。此时面对准确的称量数字,虽然种了一辈子地,还是不免和五谷不分的大臣们一样惊愕得闭不上嘴了。

    看着大臣、农夫和战士们的表情,王战很高兴——目的达到了。

    一个多月前封赏匠士们的时候,王战就让刘若愚传下旨意,愿意来收金薯的先赏三十两银子,收完金薯之后再赏七十两银子,来回还有驿站接送。还特意从冀、鲁、山、陕四个省雇佣农夫。

    这么做自然不是因为人力的问题——再缺人力也不会差三百人,当然也不是为了好大喜功的炫耀,而是为了推广红薯。

    所有人都有习惯性求稳的心里,种麦粟已经是世代的习惯和经验,还能够吃饱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尝试一种新作物,毕竟一旦绝收就是倾家荡产甚至阖家饿死。

    尤其是人们还有另一种心里:上赶着不是买卖。你越主动,他越不当回事,甚至还会产生怀疑。

    所以,王战当初想了个从四省的乡村雇农夫来收地的主意,让他们自己看到红薯在旱地、沙土地,山坡地能收获多少。到时候,这些农夫自己就会把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会主动学习种植红薯,会主动想带回家一些红薯做种子,如果不给,甚至可能会偷偷在身上藏一个带回去。就算仍然不敢冒险大规模种植,但是绝对会在房前屋后、坡下林边找些边角瘠地种着试试。特别是来自鲁南的那些农夫,更会如此。

    现在,惊人的产量、优厚的待遇和看上去比较奇葩的事情,自然会通过这回到家乡的四省十县的三百农民传遍民间市井,当他们收获第一季红薯的时候,金薯之名必然会势不可挡地传遍民间。

    鲁南、苏北尤其会如此。

    鲁南苏北,在此时都是严重的黄泛区,全都是沙土地,除了滩涂上生长的红草,种其他的东西基本都不得活,没什么收成。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当地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以坑蒙拐骗、打家劫舍卫生,许多家甚至是代代相传,骗的世代骗、拐的世代拐、劫的世代劫,世代为恶。现在知道了红薯如此好活、如此收成,在沙土地上都能收几百上千斤,必定是偷也要偷回去几个做种子,不可能不种,毕竟谁也不嫌家里的口粮多。

    “陈经纶,你父子二人活民无数,这金薯推广开来,从此大曌再无挨饿之人。朕封你为农部郎中,诸位爱卿,你们回头商议一下,看陈爱卿的父亲追封什么才好。”既已有了收获作为实打实的功绩,王战当然不会忘了陈氏父子,当即封赏。

    “圣上,若无圣上之英明,便无今日之事。此事之功,九成在圣上,微臣愧不敢当。”陈经纶连忙谦逊辞让。

    “诶......凡事都要讲道理。若无令尊带回金薯,朕再是英明也不能凭空变出来,这功劳就是你们父子的,朕不能抢。再说这官也不是白让你当的,今后三五年之内,大曌各地,尤其是最贫瘠的地方,有的你操劳了。”王战挥挥手,将右手中最后一块金薯送入口中。

    “理当如此,如此耐旱耐瘠,产量又如此之高,这金薯之功首推陈氏父子。圣上亦有识人之功,不过圣上之功却无人能赏了,呵呵呵呵......”刘宗周罕见地开了个玩笑,说话间又拿起了一个小个头的烤金薯,他比较喜欢这个口味。

    “哈哈哈哈......”周围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微臣定当尽心竭力,让这金薯种遍大曌的沙土瘠地,让圣上子民再无挨饿之虞。”陈经纶激动地磕头谢恩。

    皇帝分毫不占,将这功劳都推许给他们父子,从此青史留下活民无数的名声,怎能不激动?相比之下,眼前的官位都不算什么了。

    “刘若愚,你与陈爱卿一起去,将朕当初许下的封赏都发下去,各省来收地农夫的银子也都一并发了。陈爱卿,这些各地的农夫还要你费些心思。”

    “微臣明白,微臣这就去。”

    陈经纶已经与皇帝交流过了,明白皇帝的意思,对于皇帝所说百姓“上赶着不是买卖”的心理也是大为赞同,此番便是要等着这些农夫出言恳求,才将薯种与方法一起传播出去。

    刘若愚应了一声,与陈经纶一同而去。

    王战绕着红薯堆转了一圈又一圈——他对于产量实在是太满意了:

    万历年间官员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大旱之年,贫瘠沙土地,不施粪肥也能长到一寸粗,实在是道出了耐旱易活的作物特性。

    《群芳谱》记载,“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

    在亲自视察试种的产量后,大力推广红薯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则记载“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徐光启也曾说红薯二月到九月皆可种,收获颇多,“一亩收数十石......可当米谷,凶年不能灾......虫蝗无所奈何。”

    以用语习惯来说,至少三十石才会被这些大臣称之为数十石,而三十石就是五千六百四十曌斤,约合后世六千七百六十八斤。

    在后世,红薯亩产则在五千至九千斤不等。对照徐光启的记述,这个时代的红薯产量在红薯种植史上还属于中下等。

    综合以上种种差异比较大的收获数量记载,王战不求徐光启的“一亩收数十石”,亦不求金学曾的“每亩可得数千斤”,只求一亩十石、此时大曌的一千五百五十斤、彼世的一千八百八十斤,能达到金学曾所记载的“胜种五谷几倍”即可,目前看来,完全可以实现,尤其是山坡地收获四石三斗、不浇水的沙土地收获六石,顶南方普通中等水田一年的收成,哪怕是天再旱一些、收成再少一半,也完全饿不死人了。

    满意之事还不只是金薯丰收,王战刚刚才知道,皇庄也在种植土豆,只是这土豆作为稀罕物并没有散布到民间,而是皇家特供。当然,从此之后就不是了。

    而依厂卫报上来的消息,在皇帝“天启”之后的巨大变化的压力之下,在徐光启在陕西所行的示范下,京畿、北直隶、山西的官员对于疏浚水渠、挖掘水井、修建水窖的积极性明显上升了许多,导致这一带收成普遍比去年好。

    徐光启从陕西发来的奏疏也表明,陕西今冬和明春已经有了足够保命的口粮,当地已经将冬小麦和金薯种下,陕西当地的事务正在逐步移交给他保举的孙传庭。

    “圣上,有此耐旱耐瘠的金薯,大曌永远不惧天灾了。”

    “是呀,是呀。”

    随着皇帝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着眼前小山一样的金薯,群臣纷纷发出赞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