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往事:风动秦关 > 第022章:不死药方

第022章:不死药方

    宦官黄希清了清嗓子,慢条斯理的说道:“近日大国师祝兰仙姑告诉皇上,东北方存有一个不死药方,乃神佗华佗所研创,当年来不及炼制,就不幸被曹操老贼加害。据传此药方至今存留世间,多半流散于魏国的青、徐两州民间。”

    姜维听罢,险些没给气得晕死过去。这群以黄皓为首的宦官们,除了成天引导皇帝刘禅纵情享乐之外,就是到处招募巫师神婆,大搞房中术之类的勾当。现在好了,连长生不老之药都折腾出来了。

    假如世间真有不死之药,早在秦始皇那个年代,就应当找寻到了,还用得着被以徐福为首的那帮神棍骗得晕头转向么?

    这位大国师祝兰仙姑,自称已经活了两百二十一岁,却不知从何而来,凭借通晓一些符水魔术,把皇帝刘禅忽悠得服服帖帖。

    姜维曾派人探究此人的底细,甚至一度都怀疑这位又疯又老的婆娘是五斗米教的余孽。

    “所谓的不死仙药,自古以来从未有人得之,实乃虚妄之说,殊不可信…”姜维终于出言反驳。

    不料姜维的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打断。只听黄希仍在兀自道:“皇上从民间征召了两名顶尖的剑术高手,派遣去魏国寻觅药方,现在他们已经出发,身上携带有宫中的大汉龙纹印信。现在皇上要我转达将军,让你断木司在魏国的潜伏人员积极参与到此项任务中,事成之后必有重赏,加官进爵也是少不了的。”

    姜维心想:华佗于建安十三年入狱,后惨死在许昌监牢之中,平生所著的《青囊书》,据说也被付之一炬。

    事隔三十余年,那个所谓的不死药方突然重现世间,又不知道是什么妄人杜撰出来,用以忽悠君王,从中骗取钱财。

    这么一想,姜维感觉自己在跟一个白痴或傻子讲话,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他强忍心中的怒火,正准备勉强应付下来。

    谁知黄希仍在下达命令:“每月朔日,你都要记得向内庭呈交秘密报告,向皇上告知寻找不死药的最新进展。”

    姜维此时已经没有了脾气,剩下的大多是苦笑,只得答应道:“微臣定当效犬马之劳,尽心竭力找寻药方。”心里却在寻思:就凭那个神婆几名胡扯,皇上就让人去寻找,连个大致的范围和方向都没有,这不是瞎胡闹么?

    这时,黄希突然好像想起什么,很随意地笑道:“哎哟,你看我这记性,差一点点都忘记了最要紧的物事。”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掏出食指长的纸卷,慢慢摊开来,却是一张地图。

    只见这张地图绘制甚是简陋,上面歪歪扭扭的粗细线条,像是山川河流的样子,但又不很分明。

    姜维正在疑惑间,黄希解释道:“这是祝兰仙姑通过扶乩之术,召唤出上古蜀山神灵,方才探明不死药方具体位置。你看,这只阴阳鱼所在的地方,就是不死药的埋藏之处,却不知具体在何地。那两名剑术高手已经动身出发了,他们都带有这张地图。”

    姜维仔细察看地图,发现中央所绘的山丘很有特点,如一尊香炉,夹于两条蜿蜒的河流之间。上方画有一个大圆,不知道是太阳还是月亮,外面还套着一圈光晕,估计要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寻找,方可有所收获。

    “果然不同凡响!按照此图追踪不死之药,想必也不会太困难。”姜维胡乱夸赞和展望了几句。

    黄希笑道:“将军,你可以命画师对着这份地图,多临摹几份,然后分发给军中的高级将领,让他们认真参研,从中尽快参悟出藏药之地。唔,我好像在路上都遗失了一份,不过也不要紧,摹本多的是。”

    “好的,我尽快去办。”姜维嘴巴应承着,心中却在骂:这份地图相当于国家机密,弄丢了且不算,岂能如此随便让人临摹?还组织大家集体研究,是不是脑子被驴子踢了?这些死太监就是废物,除了巴结讨好皇帝,什么事理也不明白。

    半个时辰之后,黄希一行人策马回程。黄希笑脸满面,显然对姜维很是满意,因为此行他得到了不少的额外好处。那是从姜维卫兵手上接过的沉甸甸的大包袱,都不用打开,黄希只随手一捏,就知道尽是金银之物。

    对于黄希这种势力小人,姜维知道其背后的靠山是黄皓,绝对开罪不起。既然如此,不如投其所好,以财物贿赂,至少对于北伐大业来说,今后能够减少一些来自内部的阻力。

    目前蜀汉断木司在魏国从事间谍活动,都是以“丙”字命名的序列,总共只有五人。其中多达三人在雍凉地区,长安一人,洛阳一人。

    这些间谍人员在收集情报的同时,又要去找什么长生不死药,实在是有些滑稽。然而,圣旨已经下达,作为臣子只能服从和执行。

    待到将黄希送走,姜维便立即作了部署,在断木司将来接头时的信息传递中,将这个有点荒诞而离谱的命令转达下去。

    在断木司的特定办公帐篷里,巡营骑尉韩恂正坐等姜维。作为断木乙叁的职责,他接到暗号而赶来。

    当然,韩恂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凭空出现的关于不死药的藏宝图,竟会让他的命运发生巨大改变。

    ※※※

    沦陷后的南安城,街道上空无一人,安静得有点吓人。

    百姓们如同一大群受惊的鹌鹑,绝大部分躲藏在各自家中,不敢作声,更不敢贸然露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生活的这座边陲小城沦陷了。

    焚香洒扫,箪食壶浆,出去迎接汉家王师?开什么玩笑,堂党大魏才是天下之正统。

    对于这一点,南安的百姓们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蜀汉政权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西南方的偏邦小国。

    站在冒着缕缕青烟、几乎变成一片瓦砾废墟的府库面前,典军校尉董厥心情极坏,整个人都在微微发抖,就好像大冬天被人用一桶冰水浇透一般。他很想跳脚骂街,去问候某些人的亲生老娘。

    廖化正叉着腰,就立在董厥身旁,却已经在开骂了,他所使用的还是市井无赖最常用的词汇。

    作为这个时代的资深军人,廖化也懒得讲究什么繁文缛节,对于气愤之极的破烂事,他通常会用最粗俗的言语,直接泄泻出来。

    当然,在廖化身后的士兵们也在大声附和,骂得异常起劲,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意境。这场集体骂街的景致,确实是战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廖化心里也明白,这种集体活动对于手下的兵卒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一件好事,要不然他们可能会因长期压抑而精神变态。

    对于成都派遣宦官前来宣旨,找寻什么不死神药之事,董厥和廖化此时并不知晓,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能够从南安城中获得多少粮草。要不然,他们很可能再为此而痛骂一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