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安史之乱

    “其次,那就是疯狂炫富!包括李隆基在内,整个皇家都在炫富,其程度简直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

    李隆基的哥哥为了保护他的名贵花木,生怕鸟儿飞下来吃了他的花草。

    他用金线银线编织成了大网,网上吊着金银铃铛,这些鸟儿飞下来的时候,碰到了这些铃铛,就会发出响声,吓走鸟儿。

    而李隆基的女儿则更加的丧心病狂,她们炫富的方式,那就是给李隆基送吃的。

    李隆基女儿给李隆基进献一次饭菜的花销,就等于唐朝10个中等人家全部的家产!

    更过分的就是,李隆基自己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光是给杨贵妃缝制衣上的绣工,那就多达六七百人。

    更别说最为著名的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是个人应该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广去炫富,那还是想着去收复南方门阀,还想着去震慑北方游牧文明。

    最关键的是杨广的钱,是人家自己赚的。而李隆基这种炫富的方式,那纯粹就是为了个人享受。最关键的是,他的钱是掠夺百姓得来的。

    而李隆基自己,不但炫富,还极度好色,在天宝年间,竟然发明了一种官职,叫做:花鸟使!

    花鸟使是干什么的呢?那就是专门在民间采花寻柳,替李隆基在民间物色年轻美貌的女子。

    不管人家是美少女还是美人妻,只要长得不错,那就通通抓到宫里去。李隆基的后宫宫女,你知道有多少人吗?

    足足4万多人!这简直达到了古代封建帝王后宫宫女数量的巅峰。

    而民间对李隆基这种做法,那简直丧尽天良,百姓的女儿或者老婆无缘无故就被抓进宫里去,一去深宫,永生不得相见!

    四万人,这简直就可以组成一支军队而李隆基当时的户籍人口也才960万,换算下来也就5000多万人,就算是按照后世推算的巅峰人口8000多万。

    这李隆基直接把大唐全境百分之二的人口全部给弄到宫里去了。”

    李渊此刻完全呆了,这李隆基简直就是给李唐王朝创造记录来的!他此刻真不想承认李隆基是他李唐子孙。这太丢人了!

    “说经济,经济不行,天子还要跑去要饭。说民生,民生不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了逃脱兵役,大量的人竟然自残!而且抽调兵役,竟然三抽一!这简直就是虐政啊。说军事,那就更加惨不忍睹!

    东北被契丹等小势力侵扰,北方被后突厥屡屡侵犯,西边更是被大食帝国侵吞领土,南方连一个南诏小势力都锤得唐朝找不到北。

    这就是炎黄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吗?我只看到了所有的数据都在疯狂下滑!领土更是大面积缩水,而且在持续不断的缩水。

    这怎么能吹李隆基前半生是个明主呢?这前半生看起来比后半生更糟糕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因为他把女帝留下的鼎盛王朝败掉了。”

    李世民此刻倒吸一口凉气,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前吗?这竟然是所谓的开元盛世最鼎盛的时期?

    “说李隆基一朝,永远都不可能避开安史之乱,自李隆基把最大的三片节度使土地交给安禄山的时候,其实叛乱就不可能避免了,因为安禄山比李隆基更强。

    将近三百斤重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的口号,掀起了这场浩劫,又称安史之乱。

    事实上,华夏有史以来,出现了四次清君侧,只有朱棣成功。

    第一次正式“清君侧”事件发生于西汉初年,汉景帝想削藩,藩国中吴、楚两国不服,尤其是吴王刘濞,他很讨厌汉景帝刘启,于是刘濞干脆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联合其他六国造反,目的就是干掉汉景帝,可最终失败。

    第二次“清君侧”就是“安史之乱”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君侧”为由,声明要干掉唐玄宗身边的杨国忠等一干奸臣,发动了叛乱,但这次反叛最终也失败了。

    第三次“清君侧“发生于元朝,当时天下刀兵四起,红巾军在南方互相攻击,元军在北方内讧,南北两边很有默契地各自收拾自己人,元军将领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攻入大都,但不久之后就被刺杀了,没有完全实现“清君侧“的目标。

    而第四次“清君侧“就是明初的“靖难之役”,这次“清君侧”成功了,明太祖朱元璋干掉了所有功勋宿将,然后给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炫留下了一大堆凶悍的叔叔,建文帝害怕叔叔们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不服,竖起“清君侧“大旗攻入南京,自立为帝。

    而安史之乱对于华夏的危害性,非常巨大!安史之乱虽然只存在了八年,但它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安史之乱是大唐的转折点,盛世大唐跌落神坛,也是大唐从一个开放帝国向一个内敛国家的转变,从此以后,盛唐气象不再,疆土日益紧缩。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更是整个华夏的转折点。天宝十三年,大唐皇朝的户口统计约为五千二百多万。

    如果算上隐户,佃农,奴婢僧道等不统计人群,这个数字恐怕会再上涨,达到八千多万。

    而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大唐在这场浩劫中丧生的百姓,数以千万计,因为战乱平息后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三千万!华夏儿女损失率超过了三分之二。

    几千万户家庭分崩离析,披麻戴孝。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财富的基础,没有人口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税收,大唐财政自然捉襟见肘!

    安史之乱中,房屋被毁,十不存一,战火连天,不见天日,天下动荡,万里饥荒。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乱世之中,人命卑贱。数不胜数的华夏子民,成为了战乱中无辜的受害者。可见,安史之乱中的叛军有多残忍?

    作为统帅的安禄山性格残暴,动则鞭笞属下,虽重臣也不能免。安禄山的手下更甚于他。叛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轻则大唐百姓财物洗刷一空,重则男子多为奴隶,女子多为淫辱,老弱病残,甚至幼童都不能幸免,屠城也是常有的事。]

    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同样残忍无比,屠城数难以计算,在范阳城中相攻杀,凡四五,死者数千,战斗皆在坊市闾巷间。

    就连大唐京都长安也未能幸免,被叛军多次攻破,而占领长安的人不仅仅是安禄山率领的叛军,还有着来自曾经友邦吐蕃的部队。

    一时间,大唐境内如同人间炼狱,尸山血海,断肢成山。随着大唐内部突发的叛乱,高仙芝被迫携边军回国平叛。

    西域地带从此尽失,吐蕃趁机取代了唐帝国的权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吓长安!巨唐从此陨灭,帝国终归平凡。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经很低,在北方地区,由于藩镇林立,听从中央号令的可谓少之又少。

    节度使权力之大堪比一方诸侯,幸得东南地区的节度使尚听从中央,朝廷不至于饿死。

    唐朝就失去了对各个边境地区的控制权,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因此拥兵自重,让唐朝再也没法掌控。

    安史之乱几乎耗尽了大唐的一切,面对强大的外敌,西边有强大的吐蕃族,东边有契丹等窥伺,唐军实力大大下降,无法同时顾及两方外敌的威胁。

    唐朝在这样此消彼长的消耗下,只能蜗居在一方,尽力控制局面。”

    李渊直接一口血喷出,李建成赶紧把早已准备的速效救心丸喂下去,并叫来太医施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