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霍去病

    “此时,天已黄昏,汉朝军队和匈奴人相互扭打,杀伤人数大致相同。

    汉军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虏,说单于在天未黑时已离去,于是汉军派出轻骑兵连夜追击,大将军的军队也跟随其后。

    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时,汉军已行走二百余里,未追到单于,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九千余人,到达了賓颜山的赵信城,获得匈奴积存的粮食以供军队食用。

    汉军留住一日而回,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才归来。大军回营时才遇到迷路失期未来支援的李广、赵食其部。

    漠北之战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渐向西北迁徙,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

    而汉军损失也很大,出征的十四万马匹仅三万余匹返回。

    汉军士兵、马匹损失十几万,兵器甲仗等物水陆运输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于是倾尽库藏钱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给战士的费用。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以筹集军费。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霍去病的战功,分别加封二人为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共同管理日常的军政事务,以代太尉之职。

    汉武帝给了卫青一个机会,而卫青也让他知道了,卫青的军事才能。”

    “可以说,汉武帝时期的大汉能有这般强大,与卫青是脱不了干系的,正是卫青的骁勇善战,才能大汉军队战无不胜,功无不破。卫青是不是单纯依靠国力强大碾压匈奴人,卫青可以被称为是华夏骑兵战的第一人。

    古代的华夏中原王朝,虽然非常重视骑兵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王朝军队作战,都脱离不了步兵作战的模式。

    比如强大的唐军,虽然骑兵已经是当时的顶尖水平了,但是军队作战的主力依然是步兵,而骑兵的作用更多是担任战场侧翼的掩护和追击人物。

    在华夏古代,真正能够掌握大规模骑兵作战技能的将领,是非常少的。

    华夏古代军队有一个名词叫“骑在马上的步兵”,很多时候所谓的骑兵战术,大部分都是如此的。

    无疑在古代的众多名将中,卫青相较于中原王朝的骑兵作战,是有开创作用的。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质疑,说率领赵边骑的李牧,才是骑兵战最早的将领。这种认识就稍微有点偏颇了,李牧的善用骑兵,是相较于以步兵战为主的战国时期。

    而李牧真正在雁门边郡,与匈奴人作战是以防御为主,打破匈奴的战争也是以诱敌深入、步骑配合的战术为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骑兵战。”

    “而卫青则不同,卫将军的成名之战,就是以一万骑兵,长途奔袭,奇袭匈奴人的龙城圣地,此后又数千里迂回,一举将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包了饺子,夺回河套地区。

    卫青的这种不以防御为目的,主动寻找敌人的弱点进行突袭,充分发挥骑兵的远距离、灵活作战的特点,后发先至、击敌不备的作战风格,才是真正的骑兵战。

    在这方面,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发挥的更加出色。

    卫青、霍去病是超越同时代,前后数百年的超级名将。

    卫青和霍去病对于汉王朝的作用,完全是战斗力的人为拔高。

    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这舅甥两人的横空出世,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只有夭折的份。”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汉武帝时期,汉军的战斗力是无法出关与匈奴抗衡的,正是一位卫青和霍去病的存在,让汉军出塞从幻想成为了现实。

    汉武帝最早的针对匈奴的军事作战部署是“马邑之谋”,用的是孙子兵法,用的是诱敌深入,结果因为叛徙让匈奴人提前知晓,掉头返回,汉军将领不敢追击,致使利用地形围歼匈奴的战略构想流产。

    元光五年,汉武帝的四路骑兵出塞,如果把卫青的战绩去掉,汉军可以说是惨败。

    三万骑兵出征,损失一万五千多人,李广部被全歼,李广自己也被俘虏,可说卫青出现之前,汉军是处处被匈奴压着打。

    卫青、霍去病凋零之后,李广利成为汉军的头牌人物,出征大宛损兵折将,还得把国库带着去,才能拿下这个偏远小国。

    此后李广利多次与匈奴作战,丧师达十余万人,而收获却寥寥无几,最终在燕然山使七万汉军全军覆没,被卫霍打的元气大伤的匈奴逐渐恢复过来了。

    卫霍之后,汉朝真的能拿得出手,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的将领,也只有追亡逐北的赵充国和矫诏诛杀郅支单于的陈汤了。

    再往后能够率军出塞击溃匈奴的将领,也就只有东汉的窦固、窦宪了,所以说卫青、霍去病是整个汉朝四百多年都少有的千古名将。”

    “卫青在后世名声不显,非常影响他的历史地位,包括司马迁在内,士大夫中把能赞美话语,都给了一生战绩寥寥的李广。

    而对于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司马迁最后的评价就较为平淡。

    就本身来说,将一个人记载进史书中,作者的个人感情和评价,非常容易混淆大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司马迁的对卫霍的评价,称不上赞扬,甚至有不认同的意思,自然后世对卫青的认可度就有所折扣了。

    而且历史的舆论,自古就掌握在士大夫手中。当时卫青身为大将军,虽然战功赫赫,但士大夫对他认可度不高。

    苏建,作为卫青的老部下,曾对卫青说过,“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建议卫青招揽门客,提升名望,被卫青拒绝了。

    所以说,历史上的名望,是需要付出代价来买的啊,卫青不愿意在这方面付出,把皇帝赏赐的财物都给了部下和士兵,自然是得不到士大夫的认可,所以他们曲笔之下,也忽略了卫青的军事才能。”

    “骑兵!又是骑兵!看来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朕必须重视骑兵的发展!”始皇帝嬴政看到卫青的盘点视频,心中对于骑兵的重要性更加重视。

    赢政对着一旁的蒙恬说道:“蒙将军,传令下去,一定要重视骑兵的发展。你下去在民间招募很多擅长骑马射箭的高大汉子,专门给朕训练这方面的技能。”

    “朕的大秦,不应该只有步兵,骑兵也非常的重要。霍去病,韩信,卫青,他们几人的骑兵能力都很厉害,说明骑兵是非常适合战场的。”

    “臣明白。”蒙恬单膝跪地,请示道:“请陛下放下,臣一定做好这个事情。”

    赢政道:“好好弄,我大秦的疆域,不应该如此狭小。朕的目标,还很大!”

    视频继承!

    “评价一个将领是否厉害,当然得看他的战绩。而不是空谈理论。

    那么卫青的战绩如何呢?

    卫青一生中与匈奴对战过七次,七次都取得大捷,活捉了匈奴的首领单于,帮助汉朝收复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为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安全屏障。

    卫青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战应该是和匈奴的第五次较量,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令卫青率领三万大军从高阙出发,再命令其他将军协助卫青。

    当时与卫青对战的是匈奴中的右贤王,此人十分自负,根据探子来报的信息,卫青在天黑之前无法抵达右贤王的军营所在地一一王庭。

    因此右贤王不但不设防,晚上的时候还聚众喝酒,欣赏歌舞!

    夜晚,卫青率领大军抵达王庭,本来想等天明之后再攻打王庭的。

    先派探子去探明敌方情况探子来报,右贤王正在聚众喝酒,周围的士兵毫无警戒之心,看上去非常散漫。

    两军对阵,为了防止敌方袭营,士兵们应该十分精神,随时保持警戒之心才对啊,眼前右贤王演这出意欲何为?

    卫青心想这其中是不是有诈,但又想着战机稍纵即逝,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于是安排好袭营、援救等部署后,卫青亲自率领大军夜袭王庭,右贤王听说卫青来了大惊,慌忙带着他的爱妾和几百精锐部队突围逃走了。

    卫青派人去追,追到天亮也没有追到,便命令这些人速回军营。

    这次战役中,卫青这边伤亡极小,几乎不费任何吹灰之力,就将右贤王打败,最终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

    这是卫青自从与匈奴对战以来,赢得最轻松的一次。

    再说卫青攻破匈奴首领单于的最后一战--漠北之战,这一战汉军击溃了匈奴的主力,取得漠北之战的胜利,让匈奴在未来几十年里再无势力侵扰中原,但卫青带过去的十四万人,最后只有三万人活着回来,伤亡之惨重可想而知。

    而我们再来看卫青对战右贤王这次战役,伤亡又小,最后俘获的人头和马匹数量又多,这不就是打仗中最希望看到的吗?

    以我方最小的损失去挫败对方主力,击溃对方,并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胜利,才是最值得的。

    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匈奴人不敢南下,甚至不得不向北迁徙。

    匈奴曾经甚至一直迁徙到北极圈附近。”

    “不得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除了有李牧对抗匈奴的经验,其他人完全没有任何经验。而卫青能取得这么大的战绩,真的是举世罕见。

    关键是评价卫青,一定不要忘记时代背景。汉初那会儿,所有人对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地形地势不了解,战术打法不了解,组织架构不了解。

    可以说,汉人对于游牧民族的方方面面,都不了解。

    卫青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个是,训练华夏第一支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另一个是,开创了对阵游牧还有饮食习惯要重新适应。

    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要重新学习适应。你在陆地国家如鱼得水,混的非常好,但去到海洋国度呢,你还能混的这么好吗?

    所以说,卫青这种开创性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很难超越的,他为后世留下范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