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高高供起

    “当年老夫在杭州为官,我那堂兄苏星河奉无崖子师叔之命而来,托我照拂寄养在姑苏王家的女儿。老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却不想闹出偌大的乱子来。”

    苏轼缅怀往事,长吁短叹,难得一个豁达的人如此惆怅。

    “这姑苏王家,就是荆国公吗?”

    原著中对李青萝的身世少有笔墨,全冠清也不大寥寥。

    苏轼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你这蠢才,不学无术。荆国公乃江西抚州人,和姑苏王家有什么关联?”

    被骂了一通,全冠清着实冤枉。

    他又不是学历史的,哪儿知道这些啊?

    不过苏轼好为人师,倒是仔细说了。

    “据闻无崖子师叔的妻子乃是南唐后主之裔,因此才将我那妹子寄养在了王家。”

    卧槽,李秋水姐妹是李煜的后人?

    全冠清的历史就算再不怎么样,那也是知道南唐后主李煜的。

    毕竟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上了教科书的,名传千古的佳句。

    等等……

    “既是南唐后主的血脉,那和姑苏王家有何关系?”

    苏轼对他的不学无术已经有点免疫力了。

    “笨蛋,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本就姓王。南唐国灭之后,其中一支改回祖姓,就此定居在了苏州。”

    原来如此,全冠清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

    苏轼是个大嘴巴,你不问他也会说的。

    “我那妹子后来长大成人,出了一趟远门,回来之后便闷闷不乐。老夫想着一个女子长大了,只要嫁了人,也就安稳了,便不会胡思乱想。恰好王元泽发妻过世,孑然一身,老夫就想着他们二人男才女貌,因此做了一回月老。不成想,这一时之念,却害了我那妹子终身。”

    他说的笼统,但全冠清立马明白了许多事。

    所谓的李青萝出了趟远门回来闷闷不乐,不出意外是回大理无量山取父母遗物时碰到了花心大萝卜段正淳。先是陷入爱河,又被抛弃,李青萝能高兴才有鬼呢。

    恰好此时,苏轼做媒,李青萝又发现自己有孕在身,只好勉为其难嫁给了那什么什么王元泽。

    见他神色之中不以为然,苏轼郑重地道:“你还年轻,不知道当年王元泽的厉害。此人虽没有做过什么***,但是荆国公革新变法一事,全靠他在背后谋划。时人皆言,王元泽实乃小相公是也。”

    他这么一说,全冠清立刻就懂了。

    “哦,小阁老嘛。”

    “什么小阁老?”

    全冠清却陷入了自嗨当中,嘴里嘀嘀咕咕的,什么“朕的钱”“苦一苦百姓”似乎大逆不道之言。

    苏轼摇摇头,对这等憨货无可奈何。

    “当年王元泽惊才绝艳,天下无双。我那妹子你也见着了,天姿国色之相。老夫就想着,两人男才女貌,天作之合,可成神仙美眷。”

    想的美,你知不知道你给人家戴了那么大一顶绿帽子?

    苏轼当然不知道。

    “可谁曾想,两人刚刚完婚,王元泽就溘然早逝,我那妹子竟然成了寡妇。老夫一片好心,却害了一个女子一生。从此以后,在她面前真真是抬不起头来了。”

    听到这里,全冠清总算是明白了来龙去脉。

    看样子无崖子虽然跑路了,但还是知道女儿的消息,又特意派了苏星河来传信,请苏轼代为照顾。

    李秋水之所以将李青萝寄养在姑苏王家,那是因为李、王本是一家,都是南唐皇室之后,是自家亲戚。

    李青萝长大后去大理无量山取回琅嬛福地的东西,恰好碰到了四处浪荡的段正淳,就此沦陷其中。

    结果苏轼却误会了,上杆子给李青萝介绍了一门亲事。

    虽说嫁给那劳什子王元泽是续弦,似乎有点侮辱李青萝。但人家是王安石的儿子,又十分了得,说起来还是李青萝高攀了。

    李青萝发觉自己怀了孩子,尽管百般不愿,但也只能顺势嫁了,这才保住清白。

    没成想刚刚结婚不久,那个王元泽就挂了,反倒便宜了李青萝。一个人守着家业,过的轻松自在。

    苏轼却误以为耽搁了李青萝一生,因此始终心怀愧疚。

    要不要将真实情况告知给苏轼呢?

    全冠清想了想,还是不多嘴了。

    等等……

    全冠清突然一顿,脑子里电光火石,猛然发现了疑点。

    既然李青萝嫁给的是王安石的儿子,可她的丈夫和慕容博的妻子又是姐弟,那么也就是说……

    联想到之前苏轼警告自己不要去招惹姑苏慕容,全冠清只觉得一颗心怦怦乱跳。

    大名鼎鼎的王安石,竟然和反贼有关系?

    “学士,那姑苏慕容……”

    苏轼可跟不上他的思路。

    “是啊,荆国公的女儿正是嫁的慕容博,之前老夫不是告诫过你,莫要招惹嘛。”

    全冠清急了。

    “可是姑苏慕容……他们家……他们家一直都……”

    “一直都想着复国是吧?不过是妄人之想,八百年的老黄历了,何必大惊小怪?”

    全冠清瞠目结舌,感觉脑子都不够用了。

    姑苏慕容一直密谋复国之事,始终被当成最大的秘密。结果从苏轼的嘴里说出来,仿佛就跟到了街上买菜一样随意。

    “学士知道此事?”

    苏轼还是那么淡然。

    “满朝文武,知道的多了。”

    这是什么玩法?

    全冠清忍不住了。

    “朝廷既然知晓,为何没有铲除?”

    苏轼的眼中,仿佛他才是傻子。

    “照你这么说,那钱家、李家、柴家,是不是都要铲除?小子,治国不是这么治的。再说了,这些人不过嘴上讨讨便宜,能成什么事?难道真要杀个血流成河?”

    全冠清挠挠头,仿佛有些明白了。

    原来在大宋君臣看来,姑苏慕容所谓的复国谋略,就跟后世看那些天天吹嘘什么旗人、黄带子差不多,就当一乐。

    虽然其中确实有不少人可能是真的想着复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