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六道圆觉 > 天道 第四十五章 禅位

天道 第四十五章 禅位

    方丈

    等待圆觉之人。

    时光无情,转眼阑珊。那个面壁禁足的小僧在寺庙已有二十余年,至今还是未能征得“圆觉”,不肯出门一步。而我也已经垂垂老矣,在“半觉寺”过了大半辈子,不知在寂灭时还能不能等到他的顿悟。

    近日,南樾王府上下一行来常平山陵园祭祀。我则带领着众僧起坛做法,祈福南樾天道自然,物阜民丰。

    多年未见的钱卯兔与萧午马,从当年的顽皮孩童已出落成英雄少年,个个意气风发,后生可畏。尤其是那钱卯兔,听说前些时日带领南樾军队一路凯歌,打了无数的胜仗。最终迫使朝廷割地赔款,实乃我南樾巾帼英豪。

    如今看她生的精眉灵目,完若洁玉。之前星宿下凡的传闻看来是真的,她整个人都在散发着微微的金光,岂能是池中之物。

    又有萧申猴请我为王府一行人讲经说法,尤其是宽宥下钱卯兔战争之后的阴郁。如此甚好,望其能有圆觉慧根。

    是日,众人团座,焚香茗茶。

    “今王府贵人屈尊敝寺,贫僧幸甚。有萧申猴居士邀我为大家宣讲,望诸位用心体会佛法之大智慧,观照内心,定有广益。”众人点头不语。

    “虽诸位不是佛门中人,想必平时却也对我佛法要义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吧。”众人微笑默许,我继续道,“那今日就从最基本的经文,当然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心经’说起。”

    话音刚落就听见卯兔开口道:“这个经文我知道,干爹一生气就罚我们抄写,都能背出来了!”此话一出引得众人哄笑不已。

    我随即笑着问她:“小施主虽写的好,背的出,那可知其意?”

    她红着脸低头嘟囔着:“不知。”

    “想必在座各位对‘心经’都已耳熟能详,书写背诵都不在话下。但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贫僧斗胆弄斧,一解究竟。”

    “此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十三经之首,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翻译。般若(bore)是梵语里智慧的意思,波罗是指彼岸,蜜是到达的意思,多是之上。如此,经文全名的意思是:到达智慧的彼岸之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一般我们俗称的都是观世音菩萨,为何这里是观自在呢?当时玄奘法师坚持把观世音菩萨翻译成观自在,还引起过不小的讨论。

    俗称观世音的意思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可以观看到世间的一切声音,而普度众生。但玄奘法师则认为的更加高级,菩萨之所以能够大彻大悟,不是对于外面的世界了悟了多少,而在于自我认知的程度。

    眼里满是他人善恶是非,只能徒增烦恼毫无益处。当你可以调转目光,向着自己的内心深处洞悉审视,明心见性,方见世界本源。”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菩萨的智慧到达了彼岸的时候,发现五蕴皆是空的。那什么是五蕴呢?‘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是空的,只是表相,也是苦。而这些表象幻化出的虚假现实,也造就了人间八苦之一。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此为‘八苦’。生老病死,不用多说,只要为人便逃不掉这些需要被动接受的痛苦。而求之不得、爱将别离、怨憎之心,则是受种种诱惑贪欲生出的业障,后面会再说道。

    当菩萨证得了这些感悟以后,便可以度一切苦厄了。若世人也能证得此感悟,那人人皆可成佛了道。”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而后佛对弟子舍利子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位是否觉得这里很是重复冗繁?其实不然,这短短的篇幅如此反复强调,恰恰就是因为色与空的关系极其重要。有色身的形象都是空的,他们之间的因果循环很是微妙。有色身因为有空,而空又是色身的产物。

    我顿了顿环顾四周道:“诸位看看手中的茶杯,如果现在摔的粉粹,还能称之为茶杯否?”众人皆摇头。

    “茶杯现在的色身就是你观看到的杯子,当摔碎之后只剩下一堆瓷渣,便是空相。因为因缘的和合它成了一个茶杯,缘灭之后他就是碎渣,就变成了空身。而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什么也没有,而是一种因缘的聚合与消亡,是互相转化的。既然色身都是如此,那我们的感官:受,想,行,识,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色与空之间转换的,不必执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紧接着佛说:诸法空相,所有的佛法也都是空的。因为你见到的听到的佛法是色身的,那就也是空的。《金刚经》里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当你知道了所有的色身都是空的,都是因为因缘相聚才产生的虚幻景象,你就真的能见到如来,那时你也便开悟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凡人皆有六根六尘。六根指的便是我们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感官便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当你知道了色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等于整个世界展现出来的色身也都是空的。

    当你用眼睛看到了色身的世界,耳朵听见了声音,鼻子闻到了香气,舌头品尝了美味,身体感受到了触碰,大脑有了意识想法。可在没有因缘而起的时候,根本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那就不可能会有色身香味触法这样的感官了。当你的眼耳鼻舌都是空的,那你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意识产生的所有感觉那就更是空的了。所以不能执着于色相,也就是不要‘着相’的由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佛教里的重要理论:‘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从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苦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以人的一生为背景来看,首先便是‘无明缘行’。本身是无明的一种混沌状态,当一念妄动就有了行为。

    而后‘行缘识’。有了行动后,便有了现在的业识,也就是发生了投胎的结果。

    ‘识缘明色’指的是,当你决定投胎后,就有了色身,这时候已经成胎了。

    ‘明色缘六入’,就是六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

    ‘六入缘触’,有了六根,六尘感官也就随之而来。

    ‘触缘受’,这个受并不是感受的意思,而是被动的一种接受,外在太多需要你接受的事物感触就来了。

    ‘受缘爱’,五花八门的诱惑感受,让你至此产生了贪恋爱慕之心。

    ‘爱缘取’,贪心并不会很容易解决,而要争取方可得到。

    ‘取缘有’,这时,五花八门的业障也紧随其后。

    ‘有缘生’,这是对于你今世的业障与因果轮回的总结,一旦上述因缘聚齐,那今生种的因就生了,必定会有往生的果。

    ‘生缘老死’,最终结束了自己的肉身,带着今生的因和业障,再去轮回到无明缘行。

    现在已经知道了十二因缘的轮回方式,但依旧在六道里不得解脱,只是因为把所见的虚相当真了,才会有这样的无明以及老死。周而复始,循环苦难。

    若能证得无上菩提正觉,便会发现无明缘行也是空的。当第一步的无明都是空的,那还何来的生缘老死,既然老死也没有了,那之后便再也不会有无明的妄念一动。”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此时当你了然这一切因果关系,就等于获得了无上智慧,抵达了彼岸。那人间的一切疾苦也便是空的,而佛法智慧究竟也是空的,如同是一叶承载你去往彼岸的扁舟,到了也就应该舍弃,别再回头。所以,你并没有得到过什么,一切皆为空相。”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至此,你当远离了一切人间繁杂。故,从此再无挂念之心,也就不会被各种情感束缚,便没了恐惧害怕。当远离了所有的颠倒世界,即刻涅槃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最后再与贫僧高声诵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之要义,乃至佛法精义,是告诫六道里的众生,所见所得皆是虚空幻像,不可执迷。也昭示着只要还在六道之中轮回着,便是永无止尽的色身欲望苦海。”

    “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道,那是前世业障极深才会投往的去处。阿修罗、人间、天道,称为三善道。可即便是这善道,没有真正证得圆觉智慧,依旧摆脱不了生生死死的因果轮回。”

    “若某人自出生便凶悍好斗,面容或狰狞恶狠或沉鱼落雁,却杀伐果决,从无心慈亦无手软。有如他者,便是人间阿修罗道。”

    “若某人自出生便平平无奇,终其一生为凡尘俗事困扰,或钱财或名利。虽可得衣食无忧,满足口腹之欲,外表华丽,却也无心善法修为。有如他者,便是人间人道也。”

    “若某人自出生便心念慈悲,无论身居庙堂之高或腰缠万贯之财,并不因而鄙夷众生凌驾万物。更多行善举,心向佛法。有如他者,便是人间天道。而此道是最为接近般若彼岸的,若始终如一,必能跳脱轮回之苦,去往极乐净土。”

    “敢竭鄙怀,望诸位用心体会贫僧今日说言,若有益处,老朽之福。”

    后众人皆欢喜而去,望能证得无上圆觉智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