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统钓

    农村的路,大部分都是泥路,天气好的时候还好,一旦下雨就麻烦了,全是泥,不过,在那个时候,言尘都是一双拖鞋从早穿到晚,一方面是没有钱买鞋子,鞋子都是上学时候才穿的,另外,拖鞋都是塑料的,清洗起来非常方便。

    还没有跑出去几步,就看见了小清,这小子比言尘要小两岁,不是南新村人,他妈妈是南新村的,后来嫁到了隔壁的东新村,奇怪的是,这个小清,不喜欢和东新村的伙伴玩,每次暑假或者寒假,就住在外婆家或者每天来回,一早上就来找言尘玩,这也是见怪不怪了。

    “小尘哥,今天还去钓鱼吗?”

    言尘站住了脚,看了眼小清,这个时候的小清,还很青涩,一脸稚气,穿着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衫,看上去很大,估计又是别人家送的,米黄色短裤,再加上一双标配的拖鞋,睁大着眼睛,看着言尘。

    说起这个小伙伴,很有意思,言尘笑笑,说道:“怎么,又想去钓鱼?”

    这个小清特别粘他,搞得他也很奇怪,南新村那么多小伙伴,为什么总是粘着他,反正这个疑问自始自终都没有解开,反正,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个小清,有一个好处,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只要言尘让做的,从来不拒绝。

    甚至,还早早的起床帮言尘去挖蚯蚓,那个年代,要是想要去钓鱼,最烦人的就是挖蚯蚓了,没有蚯蚓根本钓不了鱼,不像现在,有很多商品饵,种类繁多,各种讲究,其实,最好的鱼饵,蚯蚓一定占有一席之地的。

    小清抬了抬手,手中拎着一只小铁桶,说道:“蚯蚓都挖好了,全部都是红蚯蚓,我们去钓鱼吧。”

    看他那哀求的眼神,言尘没办法拒绝,再说了,说起钓鱼,还真是手痒痒了,他记得,那个年代,钓鱼资源非常丰富,哪里哪里都能钓,要是不讲究,家门口就可以下杆,绝对不会空军。

    “走,我去拿鱼竿,网线袋。”言尘决定,小文家就先不去了,来日方长,有的是时候见面,今天不妨先去钓个鱼,过把瘾再说。

    回到家,按照记忆,在猪舍前找到了鱼竿还有一只红色网线袋,这就是所谓的后来说的鱼护了,用来装鱼的,还有半袋上次没用完的窝料,虽然结块了,但是还能用。

    鱼竿是挑选的竹竿,言尘这根也就是四米左右,不是很直,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比较软,估计也就五五调,没办法,那种笔直的竹竿,必须是圆竹才行,那种圆竹又直又轻,还特别细,可惜的是,那是很难寻觅到的,在南溪村,也就兵哥才有,据说是花钱买的,像言尘他们,怎么可能花钱去买鱼竿,那都是自己砍来,亲手制作的。

    小清是个非常尽职的助手,直接拿过网线袋,塞进了短裤口袋,再拿过鱼竿,抗在肩膀上,右手扶着,左手就拎着那个装蚯蚓的铁桶,那半袋窝料则被塞进了蚯蚓桶内。

    “小尘哥,走吧。”

    言尘看他可爱的样子,本来想自己来拿鱼竿,心中一想,还是算了,他知道,对于小清来说,能帮着那鱼竿和蚯蚓桶,那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幸福。

    两人一前一后,离开了村子,朝西边走去,穿过水稻田,来到小河边,这条小河并不宽,估计不会超过十米,岸两边都是野树,钓点需要自己去开发,不过,只要能靠近河边,基本上都是可以钓鱼的。

    而且,这条河和永溪湖相连,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以鲫鱼为主,小的有穿条,大的有鲤鱼,草鱼,青鱼等,那个时候,一般以鲫鱼为目标鱼。

    言尘带着小清,来到一处老钓点,这也是言尘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经常钓,所以,对于水深什么的都比较熟悉,而且,因为钓的多了,形成了自然的鱼窝,相对来说,容易上鱼。

    到了钓点,小清麻利的穿好蚯蚓,就开始坐在地上,接下来就看言尘表演了。

    因为很久没有钓鱼了,对于眼前这个半吊子的线组,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在大学毕业后,有过一段时间,言尘经常一个人出去钓鱼,也接触了台钓,台钓和传统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调漂上面,有很多讲究,当然,鱼饵方面,台钓显得就精彩至极了,简直就是一个鱼饵的世界,永远看不到头。

    此时的线组是一个绿色尼龙线,很粗,至少也有个10号线那样,鱼漂是用泡棉做的,用剪刀剪出一厘米左右长度的样子,然后用绣花针穿个孔,再将鱼线穿过去,这也是一个细致活,否则根本穿不过去。

    鱼钩是买的,在镇上可以买到鱼钩,很显然,鱼钩太大,钓鲤鱼还差不多,钓鲫鱼,那就是为难鱼儿了,那么大,要吞进去,真的不容易,要不是上面的蚯蚓实在诱人,估计根本钓不到鱼。

    言尘叹了口气,此时越来越佩服当年的自己,就这套钓组居然还能钓到鱼,真的太不容易了,这也许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鱼太多了。

    对了,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铅皮了,那个时候,没有专业的铅皮座,都是从老爸的工具箱中找的保险丝,保险丝都是铅质的,绕在钩子上面一厘米的样子就可以。

    来都来了,虽然对这个线组有太多的嫌弃,还是先试试看吧,而且,旁白的小清已经迫不及待等着观赏大片了。

    他每次来,都是看,然后钓到鱼了,会帮忙摘鱼,还帮忙穿蚯蚓,这服务绝对是五星级的,以前没怎么觉得,如今,言尘突然觉得很不好意思,这简直就是压榨童工嘛!

    反正,只要开心就好了,小清乐意做,那就让他做吧。

    此时看看日头,离午饭时间还早,言尘仔细看了看钓组,再次确认了下水深,将浮漂调正了一下位置,确保七个浮漂,有三个在水面,四个在水下,每次钓鱼,言尘就像强迫症一样,必须调到这个位置,才觉得是合理的,才觉得这样才能钓到鱼。

    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讲究,三个还是四个,或者五个,沉在水下,都是没问题的,没有那么讲究。

    “小尘哥,不打窝吗?”

    “哦,对,差点忘记了!”言尘很久没有用传统钓钓鱼,打窝的事情都忘记了,他后来学了台钓,几乎不打窝,直接挂大饵,高频率的多抽几杆就可以了。

    “小清,袋子里装点水,全部用掉吧,我看也没多少了。”言尘拿起袋子看了看,里面是菜籽饼的碎末,这算是当年最好的打窝料了,讲究一点的,那就要像是光叔那样了,他每次都会用菜籽油来炒制一下,会更香。言尘可不敢,要是敢用菜籽油来炒制窝料,不敢相信,奶奶会怎么样,反正提都没有提过。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不炒制的菜籽碎末也是很有效果的。

    小清混合好窝料,递给言尘,言尘捏了鸡蛋大小的几个窝料,用手直接扔了出去,这是需要一点技术的,按照标准,就是打在浮漂近一点的地方,绝对不能超过浮漂,否则鱼都跑到远处去了。

    打完窝,需要等待一会儿,等着鱼被吸引过来才行,此时去钓,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反而让蚯蚓泡水太久,味道就没有了。

    一般,会等个二十分钟左右,因为没有手表,所以,时间也都是不确定的,反正此时就开钓,也没有多大问题,以前,言尘都会直接开钓,管它鱼来了没有,将鱼钩扔下去,等着就好了。

    这次不一样,言尘刚回到过去,对什么都颇感兴趣,将鱼竿放在一旁,对小清说道:“小清,你们什么时候开学啊?”

    “九月一号啊,不都是这个时间,那天好像是礼拜五。”

    “今天几号?”

    “小尘哥,你是不是放假放的糊涂了啊,连日子都不记得了吗?今天是八月二十五啊,也是星期五,离开学还有七天了。”

    “你说什么,今天是几号?”

    “八月二十五啊,怎么啦,你生日?不对啊,你生日早过了才对......”

    言尘若有所思,怎么会这么巧,算了,这些事情和小清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说道:“走,我们去稻田里看看。”

    两人返回原路,就是南溪村的水稻田,此时,水稻已经有小臂那么高了,看着绿油油的一大片,看着心情就愉悦,虽然太阳已经开始发威,处处都冒着热气,却无法阻挡言尘想起了另外一个活动,对于钓鱼来说,那个活动的好玩程度,绝对也不差。

    那就是钓黄鳝!

    沿着田埂,弯着腰,看看能否找到黄鳝洞,他清楚的记得,此时此刻仍然是钓黄鳝的黄金时间,走在软软塌塌的田埂上,整个人都是兴奋的,这种感觉,已经失去了很久很久,如今突然找回来了,心中不只是激动了,已经在想着什么时候来钓黄鳝了。

    可惜的是,今天没有带钓钩,更没有黑蚯蚓,要想过把瘾......言尘回头看了看小清,心想,这会是不是要给小清安排一下明天的任务了呢?

    “小尘哥,你是不是......”

    言尘打断道:“小清,明天我们来钓黄鳝,好不好?”

    “好啊,好啊,那我去挖黑蚯蚓,小尘哥,我能不能一起钓啊?”

    言尘想都没想,直接说道:“当然可以啊,为什么不呢?”

    “真的吗?那我没有钓钩啊......”

    言尘想不起以前是怎么对待这个小跟班的,听这个口气,似乎从来不让小清去尝试钓黄鳝的,这有点太霸道了,人家小跟班也需要一点尝试,一点快乐才行的。

    比如,让他亲手钓一条黄鳝出来,估计会开心一个晚上。

    “小清,明天挖好黑蚯蚓,你就来找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我教你怎么钓黄鳝,行不?”

    两人商量好了明天的计划,就继续找了会儿黄鳝洞,所有找到的黄鳝洞,都仔细做了记号,还用杂草做了隐蔽,避免被别人发现后,钓走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两人回到了钓点。

    钓鱼第一要素就是安静,这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理由是水里面的鱼都是胆小鬼,一旦听到人的声音,就会逃之夭夭,反正就是这么传下来的,至于是不是这样,也没有人去验证,大家都遵守就可以了,这叫做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能钓到鱼,是要学习很多东西的。

    回到钓点后,言尘看了看钓点,有几个细小的水泡,那是鱼星,一看大小和频率,可以大致推断出,窝里来鱼了,应该是鲫鱼。

    在这个河里面,最多的就是鲫鱼了。

    鲫鱼也有很多种,那个时候,钓的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普遍的,就是黑背鲫鱼,至于具体学名叫什么,从来就没有研究过,反正那个时候,都叫它黑背鲫鱼,简称黑背。

    还有一种比较稀有的就是黄金鲫了,背部和部分鱼身参杂着金黄色,这种鲫鱼非常漂亮,在太阳下,闪闪发光,极为难得,其实肉质也差不多,那个时候的鲫鱼都很好吃,弄个鱼汤什么的,绝对是浓浓的牛奶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