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鬼果 > 第22章 王家

第22章 王家

    “也就是那一年三月份,刚刚开春儿,普列特说他弄了一船稀罕的洋货快要到广州了,问老太爷要不要,要的话,就先可着王家先选……”

    那时候啊,虽然上面喊着中兴之像诳自己和朝廷,但下面其实已经烂透了!到处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娘娘能让大官大商,有头有脸的绿林好汉给面子,却镇不住活下不去铤而走险的老百姓,所以王家已经收聚了金银,各处的商栈的本家人都叫了回来,各处的生意也都停了。”

    “但是呢,洋货不同,那时候能卖到中国的洋货呢,主要是两种,一个毒品鸦片,一个是洋枪洋炮武器。“

    “咱们王家不至于去贩鸦片,但洋枪却是需要的,世道乱成那个样子,有几杆枪在家里镇着,大伙才能安心。

    当时王家想尽量多买一些洋枪,还想要请几个洋教练,按那个普列特的说法,洋枪那东西,不是买来就能用好的。

    老太爷的想法,是最好能请几位洋教练来家里教。

    但俊城县是山沟沟里的小地方,离着广州好几千里呢,普列特说,未必有洋人愿意来。

    所以就做了两手准备,能请洋教练来最好。

    如果实在请不来呢,就叫家里的青壮在广州学。正好呢,各地生意都停了,各地商栈的本家人,都被叫了回来,他们都是在外面跑惯了的,这阵子被拘在家里早就觉得拘的慌了,都想要出去透透气。

    商量下来呢,那一次,去的人就有点多,二爷王静斋,三爷王静允,带着要学枪的青壮以及要出去玩儿凑进去的总共一百四十五个人……

    还有老太爷,他也被普列特说动了,一个呢想去广州见识见识洋人的新鲜玩意儿,另一个原因呢,是普列特说要介绍他进一个什么学会,说那里面都是有智慧的学者。

    也就是说,那次一起去的一共一百四十六人!“

    说到这儿,老奶突然停了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发起呆来……

    我听的正有兴趣,正想知道这一百四十六个好汉学枪之后的故事呢,见老奶发起呆来,连忙追问道:“后来呢?”

    老奶怔了一会儿,像是断片儿了似的,突然问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

    “你们知道咱们王家的来历吗?”

    我和良儿对望了一眼,都摸不着头脑,老奶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这问题跟一百四十六个好汉去学枪有关系吗?

    我们王家的来历嘛,七太爷爷和大爷爷都讲过嘛,老祖宗逃难逃到这深山老林子里,建了这个王家铺子村。

    我和良儿都赶忙下点了点头,想让她不要卖关子,赶紧接着讲好汉们去广州学枪的故事。

    老奶奶摆了摆手问我们:“你们大爷爷给你们讲的都是咱们迁到这儿之后的事儿,迁这儿之前的事儿讲过吗?“

    我和良儿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眼神里都有些无奈!

    迁这儿之前?

    我们是清朝初年迁这儿的,迁这儿之前,那岂不是都是明朝的事儿吗?那也太久远了吧?谁家追溯老祖宗也不会追溯的那么久吧?

    老奶神色莫名的点了点头:“他自然没讲过,他大概也不知道,那之前的事儿啊,都没人知道了,但那些事儿,其实才是咱们这支王家的根儿啊,比娘娘还重要的啊!“

    比娘娘还重要?

    我和良儿都抬头看了看娘娘的神像,娘娘的神像是立像,加上莲花神座,高近五米,此时,她的脸笼在香烛的香气里,高高的从上面,神色莫名的望着我们……

    老奶在娘娘跟前说娘娘不重要?这话不需要忌讳一点儿的吗?

    老奶见我俩都抬头去看娘娘的神像,用手轻轻拍了我俩的脑袋一下,微微笑了下说:“娘娘不忌讳的,她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咱们的根儿!”

    我俩老实下来,回过头来,看着老奶,听着接着讲那些比娘娘还重要的事儿,我们王家的根儿……

    “咱们王家是世代修行之家,祖籍是江南会稽的,老祖宗是王文辕先生,所修所行的,是家传的学问,主要就是王文辕先生的八字诀‘隐居习静,厉志独善’。”老奶的声音飘飘悠悠的,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王文辕的孙子王静斋先生,将家学八字扩充了一番,他经常说:往日用心学问,是想要名利富贵与良知兼得,但两者根本相逆,绝无相合之理,要名利富贵,必先泯去良知仁义,要致良知,也必须先绝了名利富贵之想。求名利富贵必与人争竞,一争竞必是恶性恶行者胜。求良知也必落于穷苦,唯穷苦方无欺人之行,无愧心之处。隐居静处,避人避事,良知之始也。

    后来,他避人避事到的极处,常言,世人多恶,不争是纵人之恶,争是纵己之恶,皆有愧于良知,唯有避之。

    到了晚年,他却又后悔了这些前言说法,他说自己从良知而见神明,但被神明所拒,神明说他避世静居,一尘不染,虽无愧心之处,却也与世无益,恰如出世便夭的婴儿,徒费六十年粮食。要从神明而游,还需与世有功……

    因之,他又开始修功德,他说世间百艺,唯医农二业,农者养人,医者医人,最是无瑕功德。

    之后,他四处求取医书农书,欲从二业求功德,但天不假年,求来医书三十六卷,农书二十一卷,还未及学,便精力耗尽而死。

    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做王纳言,他死的时候,叮嘱儿子说,江南富贵鼎盛,山林湖泊皆豪商私产别业,学士君子相竞华衣美姬,已非隐居静修之所,他死后让儿子不必拘守古礼,尽快带着他的灵位另寻纯朴之乡隐居。

    当时已经是崇祯初年,财富已经绝对集中,富商豪绅竞相奢靡,江南的山林湖泊皆属豪族私产,高山深林都有了主人,王纳言想要寻一处隐居,就需要请人与这些豪族说和,但王家和江南士林豪族的关系,实在是不算融洽!

    王家家传的学说,主旨是说富贵名利与良知必不能两得,这让当时的读书人很难堪,读书人嘛,都是既要说良知又要求名利富贵的,你说良知和名利富贵必不能两得,多让他们亏心啊!

    也就是文辕先生曾被王文成先生赞为知己,江南君子们又大都自诩文诚先生门人后学。不然,早在王静斋说出‘富贵名利与良知必不能两得的时候,就被士人们烧了他家藏书,不准他们再读书写字了!

    王静斋死后,王讷言从父命不守孝礼,终于被江南士人拿住了错处,说起他都说:一想到这样不孝的人也读孔子之言,就使自己羞愤,恨不能塞其嘴割其舌使其哑巴。

    江南士族豪商一体,都嫌他脏了自家山林,都不许他在自家山林里居住。

    这时,王纳言才明白父亲的意思,江南士林已经容不下他们王家了,与其留在这里逼他们弄死自己,早点离开才是一别两宽的生路。

    江西人樊尚景,少年时在王静斋处求过学,当时已是河南巡抚,与王讷言有书信往来,知道王讷言不容于江南士林,就让他到河南去,于是王讷言就去了河南,但没有去开封府,而是去了彰德府天平山中,以教授山民蒙童和打猎为生,后来,就在天平山中聚妻生子,定居了下来。

    他一边给山民的孩子启蒙,一边研习医学农学,在天平山一百多户山民中,颇有人望。

    再后来,就是明朝灭亡,八旗入关。八旗兵刚刚入关的时候,四处圈地为奴,杀人为戏,彰德府内外汉人,活者如猪狗,死者如草芥。

    王纳言没有压住心里的义愤,带着几十山民,将十骑射人为戏的金兵,诱入太平山中围杀了。

    围杀金兵之后,他害怕金兵报复,回家就号召山民,跟他往西山深入躲避,当时愿意跟着他走的,共三十一户,青壮老幼一百三十二人。

    他带着这一百三十二人,顺着太行山脉,一路向西南,翻山越岭,在山里钻了两天两夜,终于摆脱了追在后面的金兵,但一百三十二人只剩下九十八人,又走了两天一夜,终于逃到了现在咱们所在的这处山谷。这时,只剩下九十人了。

    这处山谷是个好地方,四周都是崇山峻岭,金兵很难寻到这里,下面有数千亩平地,可以开荒种粮,最妙的是还有一条河水,从山谷中间蜿蜒流过,简直就是上天给的世外逃源避世隐居之所。

    唯一可虑的是,山谷中间一处临河高地,也就是山谷中建村居住最好的地方,竟然有一座村落废墟,是被大火烧过的,遍地都是一堆堆的黑灰,还有散落在各处的焦黑的人骨。只有中间四五间黑黢黢的石头墙立着,屋顶也被烧没了,看情形是先屠了村然后烧了房,而且事情就发生在不久之前,一堆堆的黑灰,还没有被山风吹散掉。

    不知道是谁屠人烧村的?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这地方冤死了这么多人,会不会闹鬼?

    不过呢,咱们大伙一百多口子走到这就只剩九十个人的,还大多都是带伤带病的,鬼不鬼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山林里的狼群跟在大伙后面好几天了,每晚都绕着营地转呢。

    相比起来,那些杀人烧村的恶人也好,看不见摸不着的鬼也好,都没山林里的野兽可怕。

    这几处石头房子,收拾一下,搭个顶,就能立即住人,况且周围还一百多亩开垦好的熟地。

    王讷言就带着大伙,在这里建了村子,当时这村子也不叫王家铺子。是后来人渐渐繁衍起来了,多起来了,王家,李家,高家,连家,就各各分开了,变成了现在的王家铺子,李营,高庙,连巢这几个村子,这是后话。

    之后,才在一些断碑上发现,这个村子叫做清平屯儿,已经是山西潞安府的的地界了。乘船顺着河往下游走,穿过三处玄幽水道,就能走到潞安府下辖的俊城县。

    不过是谁屠的村,为什么屠村,却没有一丝信息。幸好呢,那些屠村的恶人也没有再回来过,大伙就在这里安稳的住了下来。

    一直到康熙初年,清朝统治渐渐稳固,天下渐渐安定下来了,四姓已经分了家,王家重新立了祠堂,重新定了家谱,王讷言也已经去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