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村口有棵树 > 041没有答案

041没有答案

    终于埋葬了公公,接下来便是打工的事情了。在打工前,首先得安顿好婆婆和燕子的事。

    柳树湾村学最终还是撤了,前天正式发文撤的,这一撤,燕子上学就成了问题。十天前,乡教委万干事打电话,给了两个方案,要么燕子去邻村尚西平小学去上学,那里有三十多个学生,离她家只有三十里路,要么就得去镇中心小学去上学,离家六十多里路。无论去那里上学,学校不提供住宿,早饭学校免费提供,午饭学生可以出钱吃,不提供晚饭。

    村小学被撤,燕子和马乐乐难过,她也难过,但最难过的还是马老师。马老师是本村人,初中毕业后,他便被村上聘请当了社聘老师,工资由村上的群众承担,那个时候全村有一百多学生,学生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都是土窑洞,那些土窑洞是农业社时期饲养场用来养牛的,后来分开来单干,那些土窑洞被村民简单收拾了一下,变成了娃娃们上学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

    那个时候,窑洞的门窗都是破旧的,上课的时候窑洞老掉土,到了冬天的时候,也没有火炉子,教室里面放着一个火盆,冒着烟,许多学生的脚手都冻肿了,但依然要写作业。

    为了盖一所像样的学校,村上干部到处要钱,后来要了一部分钱,村上的群众投工投劳,终于让柳树湾村有了砖瓦房,不过那个时候的砖瓦房子很简陋,也没有吊顶,也没有刷白,虽然那样,大家都很高兴,过冬的时候,每个房子都有火炉子,再也没有学生的手脚被冻肿胀。

    四年前,上面给了一大批资金,村小学得到了重新建造,原来的十间房子变成了二十二间,教室宽敞明亮,办公桌椅配备齐全,还有电脑,还有二亩大的操场、一万多藏书的图书室,还有大灶,还免费给学生提供营养餐。

    那个时候,学生高兴,老师高兴,家长高兴,可这高兴劲持续了不到两年,便被兴起的转学潮冲的支离破碎。人们像疯的一样找关系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往县城转,转不到县城的就往镇里转。

    昨天,路过村学,张婷婷遇见了马老师,马老师正在收拾铺盖,作为在村上教了三十多年书的马老师,他从一名社请教书变成一名公派教师,从土窑洞到拥挤的砖瓦房再到宽敞明亮的琉璃瓦房,他对这个学校有感情,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人。

    寒假放学的时候,学校只剩下燕子和马乐乐两个学生了,乡教委便通知马老师给两个学生的家长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尽快选好学校,做好撤去柳树湾村学的准备。

    那个时候,撤学校的文还没有下来,马老师便跑到乡教委找教委叶主任,希望能够把柳树湾小学保留下来。

    叶主任对马老师做思想工作:“老马,我知道你对柳树湾小学有感情,可感情归感情,你不能因为你爱柳树湾小学而阻挠撤并柳树湾小学。两个学生一个老师,这样的学校存在就是浪费教育资源,不想无条件撤了。这不但是乡教委的意思,也是塔塔镇政府的意思,更是合江县政府和教育局的意思。”

    出了叶主任的办公室后,马老师不甘心,找到了塔塔镇的周书记,周书记对他说:“老马,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柳树湾小学必须要撤,已经上会同意过了,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你作为柳树湾学校的老师也是校长,一定要做好资产的登记和移交工作,还有做好那两个同学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他们同意转学,不能阻挡撤学校。”

    一千五百多人的柳树湾村,保留不下一所村小学,马老师心不甘,不但没有给两个学生的家长做撤学校的思想工作,还鼓动马乐乐的家长马生理去乡上闹事。马生理就是一个赌博客,对自己那个脑毛炎后遗症的儿子的教育,也就没有关心过,在他的心里,马乐乐去上学也就是完任务,反正也学不了什么,只要眼睛不黑能认得几个字就行了,反正马乐乐已经二年级毕业了,没有学校上了就不上了。

    马生理不但不去乡上闹事,还让马乐乐不念书了,寒假作业也不让做了,还说他一个字不认识,照样活着,马乐乐已经二年级毕业了,学得字已经够多了,算了,他妈的柳树湾小学撤了,老子的儿子没有学校上了,就不上了。

    张婷婷打工回来后,马老师曾经找张婷婷谈过陈燕子上学的事,想听听张婷婷的意见。在省里打工的时候,张婷婷打听过,要想把孩子转到省城读书,省城就得有房子,她一个打工的,经常连出租房费都交不起,那里有属于自己的住宅。

    燕子跟着她去省城打工读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只能让燕子走镇中心小学去上学,可去了镇中心小学上学,学校没有住的地方,就得租一个地方住,让燕子一个人住在外面,她也不放心,而且燕子的吃饭也是问题。

    让她纠结的还有婆婆,婆婆瘫痪在床,该怎么办呢?

    她总不能带着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出外打工吧?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寒腿,肺部还有一个肿瘤,医生曾经建议把那个肿瘤做了去,说是趁着现在是良性肿瘤早早做了好,可她手中实在没有钱,虽然合作医疗报一部分,可那也只报销百分之五十,而且一部分药也不报销,吃饭和车费也得自己负担,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陪护人。

    前几天,婆家两个姐姐回来埋葬公公,她和两个婆家姐姐说过婆婆的事。

    大姐说:“弟媳妇,你也知道的,现在的婆婆都得看儿媳妇的脸过日子。我也是当婆婆的人了,儿子和儿媳妇在南方打工,那里花销大,两口子拼命赚钱,手中也没有几个存钱,日子过得紧张,住的也就是一个八十几个平方米的房子。不是我不养活妈,实在是妈过去那里就没有地方住。”

    她有点听不习惯,按理来说,陈麦衣死了后,作为婆婆的两个亲生女儿,就有赡养婆婆的义务,怎么能说没有地方住的话呢,自己都有地方住,怎么她妈就没有地方住呢,明明就是不想要自己的妈故意找了一个理由。

    看着她的脸色不好,大姐说:“弟媳妇,我弟弟死了,按理来说,我应该把妈接过去养活,可我那孙子实在太小,离不开我照顾,等再过三五年,我的孙子大了,我就回到老家把妈接到我那里住。”

    她回了一句:“妈那个病,你们应该清楚,三五年后能不能活着还是个问题。”

    大姐脸色变的难看,说:“张婷婷,妈虽然曾经对你不好,可这三年来她从来没有给你找过事,还替你给燕子做饭,你怎能诅咒妈呢?”

    “那是因为你弟弟死了,她老人家恓惶了,才记起了媳妇子的好。”她说的是实话,依婆婆的个性,陈麦衣活着的时候,一直给她找事。拿做饭这件事来说,无论地里活多忙,做饭都是她的,婆婆从来不下厨房做饭,每次她把饭菜做好,端到饭桌上,叫不上三回婆婆不来吃饭,她叫的时候语气小了,婆婆会装作没有听见,叫的声音大了,婆婆会说她给人家找事。

    “张婷婷,不管怎么说,我弟弟死了后,你就是这个家的户主,你如果不管我妈,我就上法院告你!”

    “如果我不当这个户主呢?”

    “我早都看出你有人了,你这是要把燕子带着走,你走可以,想带走燕子没有门,不但过不了我妈这一关,就是我这一关也过不去!”

    “你连你妈都不管,我的女儿轮不着你来管!”

    她们争吵了起来,前来帮忙埋葬公公的人拉走了大姐。

    和二姐的谈话也不顺利,大姐被拉走后,一直低头不语的二姐说:

    “弟媳妇,你好歹也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了,妈现在这个样子,你不能不管呀!”

    “我没有说不管,我只是出去打工给她老人家赚点药费钱,我留在家种地,没有经济收入,她老人家看病需要钱,燕子上学也需要钱,我不得不出去呀,我只是让你们把她老人家暂时养活一年,等我赚够钱了回来给她治病。”她好心解释。

    二姐冷哼了一下,说道:“恐怕弟媳到时候不但拿不回来钱,连身子也给了别的人,进别人的门了。”

    她有点生气,曾经的婆婆不讲道理,没有想到她的儿子和女儿也是一个货色。

    “难道我这三年辛辛苦苦打工给你弟弟归还欠账,你们两个都看不见吗?”

    “妻子归还丈夫的治病欠账理所当然,难道你还想让我们给你归还吗?”

    “我养你妈十年,难道你们两个女儿就不应该养活一年半载吗?”

    “有你在这个家,就轮不上我们养活,我们都是女儿,是泼出去的水,我们也有公公婆婆,你才是这个家的主人,你不想要我妈,没门道的事!”

    有理说不通,还是不说了。

    婆婆的事安顿不好,她就不能外出,她呆在家里,靠种地,没有来钱路。不管婆婆,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毕竟婆婆瘫痪了,扔下不管,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柳树湾小学前天正式发文撤了,昨天马老师也卷着铺盖走了,燕子和马乐乐也收到了镇中心小学的开学通知书,是乡教委把两个娃娃转到镇中心小学的。

    她的心就像那空荡荡的柳树湾小学一样,无奈中有种不甘心,迷茫中没有了归路。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种地,她的心里没有答案。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