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孕育隋唐 > 第一章 冯太后薨逝元宏亲政,萧顺之病逝萧衍守丧

第一章 冯太后薨逝元宏亲政,萧顺之病逝萧衍守丧

    北魏太和十四年九月,公元四百九十年十月十七日,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太和殿内,御医徐成伯和李修两人长叹一声。尽管两人领衔的御医团队已经竭才尽智,穷尽所学,但终究回天乏术,无法延续太皇太后的生命。得到消息的拓跋宏失声痛哭,对臣下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今太皇太后薨逝,今后的军国大事,朕与谁商量。”伴随着太皇太后薨逝的消息传至整个平城,都城的百万百姓无不哀悼,北魏全境从今往后再也无法听到她的敕令。这位先后辅佐了其丈夫文成皇帝拓跋濬、献文皇帝拓跋弘,孝文皇帝拓跋宏三位英主的杰出女政治家走完了她四十九年的生涯。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雄雉接踵而来,盘旋于平城宫太华殿上,久久不愿离去,嘶鸣之声不绝于耳,似乎表达着对这位帝国实际掌舵者的挽留,不希望她撒手人寰。

    十月二十二日,太和殿内守灵的孝文帝拓跋宏已经五天水米不进了,中黄门宦官刘腾跪伏于地上,痛哭曰:“陛下的悲哀思念已经超过了礼仪,足见陛下对太皇太后的孝心,但大魏的黎明百姓还要仰仗陛下,万望陛下保重龙体呀。”此时的拓跋宏从悲伤中回过神来,想起祖母的丰功伟绩足可以堪比秦宣太后,汉窦太后,她开启了帝国官员的俸禄制,使大魏的吏治大为改观,贪污腐败得到有效抑制;推行均田制,使得府库充盈,百姓安居;力排众议,重用李冲,李彪推行三长制度,使得国家的户数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她将汉人先进的文化注入到大魏帝国的躯体,犹如太阳一般照亮了帝国前进的道路,故给其祖母定谧号为文明太皇太后。这一天早上,拓跋宏亲自主持国葬,将文明太皇太后以皇帝的礼仪安葬在她九年前便早已选好的陵寝—永固陵,而没有与她的丈夫拓跋濬合葬。

    拓跋宏中午返回,在鉴玄殿中祭奠,他泪眼婆娑地看着祖母的遗诏,下诏说:“如遵从文明太皇太后的旨意丧事从简,不能表达寡人无穷的哀思;如尽情依礼,则损伤节俭办丧事的德行。反复思考,倍加悲痛。另外陵墓的规格,也有既定的规定,内层一丈见方,外部仅仅遮住墓室,这无法满足寡人的一片孝心,墓室中可达到二丈。坟墓不能超过三十多步。现在,因陵墓是万代所景仰的,再增为六十步。寡人辜负文明太皇太后临终旨意,更加悲痛欲绝。墓室的大小,棺椁的质朴俭约,不设陪葬物品,以至素帐、坐褥、瓷器瓦器之类物品,也都不设置。这都遵照文明太皇太后的遗愿,依从册令。文明太皇太后的遗愿,有的违背,有的遵从。棺椁的裹面,墓室的内部,是圣明灵魂的居所,所以一一奉行遵守,以示文明太皇太后俭约的德行。其余外部的事,有的不依从,是表达悲痛思念的心情。现宣告远近,遍告各官府,上表明教诲节俭的美德,下显示违背遗令的过失。”

    百日祭礼后,拓跋宏顶住了来自鲜卑贵族的非议与指责,决定穿丧服为祖母守孝三年,这种礼节与鲜卑风俗违背,历代北魏皇帝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左右的侍臣也同样穿着丧服;三公以下穿丧服的朝廷官员,改穿一周年祭礼时所穿的白绢丧服;七品以下官员穿平服代替丧服。在太和殿设置合祭,公卿以下官员开始料理公事。此时的拓跋宏哀伤过度加之不食酒肉而面容消瘦,并且此后的三年未与后妃行周公之礼。当初,拓跋宏十分孝顺文明太皇太后,这份孝心既有祖孙之间的亲情,又有对祖母政治手腕的畏惧。不管怎样,他在永固陵东北一百多华里的地方,预先营建了自己的陵墓,有在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也要孝顺祖母的想法。等到迁都洛阳后,指定了湣水西面作为建筑陵墓的地方,而方山空着的陵墓至今还保存着,称作“万年堂”。

    这一年年末,年满二十四岁的志在统一中国的孝文帝拓跋宏正式亲政,已经做了十四年皇帝的他终于不用事无巨细的禀承祖母的旨意。此时的他迫不及待将将皇叔任城王拓跋澄诏入西宫的温室,与他对国家的未来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君臣二人彻夜长谈,时不时相视而微微一笑,竟是如此的英雄所见略同,在汉化这一今后国家整体的基本国策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拓跋澄说道:“想匈奴英主刘渊创建的前赵、羯人领袖石勒建立的后赵、氐人姚苌的大秦以及我们同族慕容部落建立的大燕政权,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些英雄都是一时人杰,都想入住中原,终徒劳一场,甚至未能统一黄河流域。臣以为是其制度野蛮落后,不恤民力所致。”拓跋宏对曰:“皇叔所言有理,想前秦的苻坚皇帝,英明神武,主张“黎元应抚,夷狄应和”;重用汉族士人王猛,颇有齐桓公重用管仲一般,抑制豪强,强化王权;尤其是提倡儒学,兴办教育,以汉人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居之,才能西复西域,南据巴蜀,若能淝水之战一鼓作气直捣建康,哪里还有后来我们的大魏。”

    拓跋澄对曰:“陛下说起王猛,臣想到了同为汉人的崔浩,此人出自清河崔氏,侍奉了我大魏道武皇帝、明元皇帝、太武皇帝三朝,并且深受太武皇帝的信任,辅佐太武皇帝帝灭亡胡夏、北凉,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草原和关中地区的威胁,再一次打通去往西域的商道。为我大魏今日繁华立下汗马功劳。”拓跋宏曰:“正如皇叔所言,我们大魏之所以今日能入住中原,除我鲜卑武士能征善战外,还有重用汉人,大力倡导儒学,宣传礼义获得了汉人的认可有关。文明太皇太后大力倡导汉化改革使整个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想我祖先从草原中来,今入主中原,我大魏国祚要想长久,一定要大力坚持下去文明太皇太后的政策。”

    拓跋宏在取得拓跋澄支持后,在西宫西堂召见任城王拓跋澄,中书令、南部尚书李冲,散骑常侍、御史中尉李彪和辅国将军王肃,君臣五人一道商议汉化的具体事宜。李冲与李彪是文明太皇太后提拔的重臣,是许多汉化政策的起草者。王肃是王导的后代,出身琅琊王氏,聪明善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本仕于南齐皇帝萧赜,然父兄被奸人所害,一怒之下投奔北魏。恰逢拓跋宏大力推动汉化改革,对这位熟知汉文化且身怀经国济世才能的世家大族的器重礼遇也日益增加,亲贵旧臣目睹之甚为嫉妒,纷纷进谗言诬陷王肃居心叵测。但是始终无法离间这君臣二人。有时候孝文帝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与王肃论事,甚至整夜不眠。王肃尽忠献策,无所避忌,称自己父兄被害,本已经是无国无家之人,没想到今日终遇明主,犹如诸葛孔明遇到刘玄德一般。

    商议罢,第二日在平城永安殿,中黄门宦官刘腾宣读诏书:“昔秦孝公驾崩,秦惠文王立,然商君虽身死但其所创律法却流传百代。文明太皇太后颁布之汉化政策均如商君之法一般严格执行。余外,对二千石考在上上者假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上中者五品将军,上下者赐衣一袭。王爵非庶姓所僭,伯号是五等常秩。烈祖之胄,仍本王爵,其馀王皆为公,公转为侯,侯即为伯,子男如旧。虽名异于本,而品不异昔。公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古来圣君以仁德治天下,今废车裂、腰斩,改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布告中外,咸使闻之。”

    在文明太皇太后驾崩的同一年,北魏太和十四年,在南齐为永明八年,荆州长史刘寅向南齐皇帝萧赜上书,言:“巴东郡王,荆州刺史萧子响所用服饰经常违制,望陛下知悉。”南齐武帝萧赜见此诏书并未放在心上,仅对其不符合礼制的行为加以训斥,并未作出责罚。但萧子响闻之,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誓要将这个告密的小人千刀万剐。便招来身边之人,有刘寅、谘议参军江愈、司马席恭穆、殷昙粲、中兵参军周彦、典签王贤宗、吴修之、魏景渊等。刘寅等人均表示不知情,于是与萧子响素来不穆的刘寅被处死。齐武帝萧赜素来笃信佛教,尤其自己已经年过五十,对佛教的信仰更重,他不许因为自己的御膳去宰杀牲口,所食饭菜皆为素菜。萧赜听闻其子如此暴虐,仅仅因为一道告密的奏本便将自己的属臣处死,便以一个父亲的名义派使臣传达命令,让萧子响回建康自首,未想到萧子响居然打跑了使臣,公然无视他作为父亲与皇帝的权威。萧赜龙颜大怒,命令丹阳尹萧顺之领军前往捉拿,临行前对他说:“务必留萧子响一命。”萧顺之大军到了之后,接到了太子萧长懋的密令,处死萧子响。萧顺之在两难中选择了站在太子一面,在作战中杀死了萧子响。

    回到建康之后,萧顺之被萧赜怒斥,又不敢出卖太子萧长懋,在惊恐之中逐渐病重,不就便去世了。萧顺之是萧衍的父亲,他的祖父与齐高帝萧道成的祖父是亲兄弟。此时萧衍在随王萧子隆的帐下任咨议参军,在接到父亲的亡故的消息后,掩面痛哭,尤其是父亲死前自己未能守在身边而更加愧疚。自己八岁时母亲便病亡,此时父亲的去世使自己成了无父无母的人。在向萧子隆辞行后,与自己的结发妻子郗徽、以及三个女儿萧玉姚、萧玉婉、萧玉嬛踏上了去往建康的归途。郗徽出身高平郗氏,自幼也是个神童,隶书写的极为工整,精通经史子集。女红之事都很娴熟,但是妒忌心太强。母亲浔阳公主是南朝宋刘义隆的女儿,在自己十四周岁时,嫁给了父亲一眼看中的当世神童,比自己大四岁的萧衍。南朝宋后废帝刘昱也曾想娶她为皇后,但郗徽的父亲郗绍征求郗徽的意见时,郗徽言:“刘昱无道,同时女儿也不愿受深宫之苦,还请父亲代女儿予以推辞。”后宋亡齐立,南朝齐初年,安陆王萧缅也想娶她为王妃,郗家又以郗徽有疾病而推辞了。婚后郗徽经常打趣萧衍:“我为了你可是放弃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你要好生待我,若敢负我,定不相饶。”此时萧衍半开玩笑的答复:“你做不了刘昱的皇后,可以做我萧衍的皇后。”二人婚后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如伯牙子期一般,还经常吟诗作对,伉俪情深,神仙眷侣也莫不过此。

    回到建康萧府后,一家人便紧锣密鼓地忙活起萧顺之的葬礼。首先是招魂仪式,设明旌、设祭坛。萧懿作为嫡长子,从前方爬到屋顶去招魂。他手拿父亲的衣服面北呼叫,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父亲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敷在父亲的身上,期望父亲的魂魄可以重新回归到肉体。招魂结束后是吊丧。此时,萧府中的一大家人包括萧衍、时任太子舍人萧衍的大哥萧懿一家、二哥萧敷、弟弟萧畅、萧融、萧宏、萧秀、萧伟、萧恢、萧憺以及其他远近不一的亲戚等根据与萧顺之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别着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萧衍与其兄弟及其妻子与萧顺之的关系最近,故着斩衰。

    与萧府关系密切者均前来吊唁,其中有南齐武帝萧赜派遣宫中的宦官来到萧府宣读追赠其为镇北将军的诏书以示对萧顺之一生为朝廷鞍马劳顿的表彰与抚慰。竟陵王,太傅,齐武帝萧赜之子萧子良则亲自上门哀悼以示对萧衍的恩宠。皇太子萧长懋也礼节性性的派遣使者前来吊唁。尚书右仆射兼领卫尉,南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同样亲自登门,欲拉拢萧懿、萧衍兄弟。萧子良与萧鸾在萧府中相遇,二人相识一笑,不需多言,便知此行的目的。两人是南齐庙堂之上的对手,都极为重视萧懿、萧衍兄弟。萧懿、萧衍兄弟二人此时沉浸在父亲过世的悲痛,既无心也无力卷入二人的政治斗争,故揣着明白装糊涂地以礼相待送走二人。“竟陵八友”中的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也纷纷登门表示哀悼。吊丧结束后出丧礼罢,萧懿,萧衍兄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丧。

    守丧期间,萧衍对大哥萧懿说:“父亲亡故,今后萧家的未来还要仰仗大哥你了,我定会作大哥的好帮手。”萧懿答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虽然我们处于守丧期,对于朝政的掌握可是一点不能松懈。”萧衍曰:“太子萧长懋深受高皇帝的喜爱,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南郡王,更是晋,宋以来的首例。当朝皇帝更是让太子去国学亲自测试学生,为国家未来选取栋梁之才。皇帝陛下在审理丹阳地区的囚徒问题时曾下诏,言审理狱讼是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施行政策,教化民众的首要问题。太子已到而立之年又是皇帝的助手,应当随时详细阅览。太子便在玄圃园宣猷堂审理三署囚犯,轻重缓急拿捏得十分得体,深受陛下赞许。此外,皇太子现在已在处理尚书省的大部分工作了。如不出意外,皇帝没有废立之举,这便是今后我们要辅佐的皇帝了。父亲又曾做过太子詹事,又接到太子密令杀死了萧子响,我们除了太子,别无可附。”

    正当萧懿,萧衍兄弟两人谈论正兴时,门外萧家管家来报:“大公子,三公子,太子不知因何原因,大病。”萧懿派遣管家进一步打探是何原因。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得知了原因。原来是皇帝得知了太子建造的宫殿过于华丽,违制了。萧衍曰:“我确实知道他东宫的殿堂,雕梁画栋,极尽奢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宫殿。此外,太子还拓建玄圃园和台城北堑等,内中楼观塔宇,奇石处处,妙极山水。修建的规模及其盛大,甚至为了加快进度,连宫中的官吏也被太子征召参与修建,落成之日很多人都看到了。但那时很早以前事情了,皇帝耳目众多,怎么可能现在才知道?”萧懿对曰:“谁会冒险得罪当朝太子,未来的皇帝呢?谁也不想当第二个刘寅。”管家继续禀告道:“皇帝去豫章王家时,路过了太子的东田,太子的眼线来不及通报,以致太子没有来的及启动机关遮蔽住东宫中的建筑,这才看到东宫原来是如此这般的违制。皇帝龙颜不悦,已经关押了监作的主帅,大理正在定罪呢。太子本人也被皇帝召至宫中训斥,他身体本来就有疾,又有这么一出,惊吓过度,一病不起了。”兄弟二人屏退管家之后,萧懿耳语萧衍,曰:“废太子?”萧衍对曰:“我以为太子的地位很稳固,皇帝诸子无人可威胁他,然若太子先于陛下薨逝,如之奈何?”经过这一变故,萧家今后何去何从,兄弟二人有了更多的思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