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 第354章,客车总公司和朝廷应该做的事情

第354章,客车总公司和朝廷应该做的事情

    大汉七年十月六日,长安城,燕宫。

    徐凡找来自己的老部下陈锐。他就是当初陈家里的屠夫老刀,这些年他一直管理跟在徐凡打天下伤残的士兵。

    虽然徐凡已经尽量安排士兵成为汉吏,还有成为作坊的工匠和管事。

    但还是有一批士兵受伤严重,已经难以正常生活了,徐凡在关中弄了一个荣军农场,主要是用来照顾这些伤兵,由陈锐管理。

    徐凡问道:“你们在农场的生活如何,有什么困难?”

    陈锐道:“有陛下的照顾,大家互帮互助过的很好了。”

    这不是陈锐的客套话,而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荣军农场地处郑国渠,大汉朝廷用了上百万亩土地来安置这些伤兵。

    因为这些老兵不是缺胳膊就是断腿,小门小户的自耕农显然是做不了的。

    大家以农业工人的模式在那里生活,农场的收益所有人平均分配,日常生活上也互帮互助。

    同时徐帆也派遣墨家跟农家的人过去帮忙,内史郡在春耕秋收的时候也会去帮这些老兵。

    节假日的时候,长安的学生们也会去荣军农场,帮助老兵们除草施肥,打扫居住地的卫生,听他们讲以前的战争故事。

    徐凡用后世的制度,发动了整个关中的百姓去照顾这些老兵。让这些老兵的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认为朝廷并没有忘记他们。

    徐笑凡道:“我给兄弟们找了一个好差事,就是成为客车车夫,这事情虽然操劳,但是手脚不便的人也可以做。”

    车夫陈锐知道,但客车车夫是什么?陈锐就有的迷茫了。

    徐凡笑道:“这两年长安城的人口越来越多了,作坊也越来越多,新的作坊已经建设到长安城郊区了,长安城的百姓要上工,一来一回花费的时间并不算少,要是有一种专门的马车,花上一钱,把工人从自己居住的地方运输到工作的作坊区,想来长安城的百姓是热意付出这笔钱的。”

    陈锐喜道:“要是某肯定原因花这个钱。”

    “长安城有上百万人,就相当于你们有上百万客户,客车市场极其大,应该可以盈利的。”

    陈锐疑惑道:“陛下,这种客车的花费不会太低,能赚回来吗?”

    一辆质量好一点的马车,价格都在上万以上,要是再把马的价格算上,这样一辆马车少则两三万,多则四五万。花几万钱购买车却只赚一钱,陈锐觉得这生意有可能亏本。

    徐凡笑道:“朝廷会专门建造客车,可以容纳20-30人,而且路上回多设立几个站点,虽然一人只收一钱,但人多了赚的就多,一天多跑几趟,赚个几百上千钱还是可以的应该是可以盈利的。

    而且长安城每年生产的货物数量也是极其庞大的,要是你们可以从短途货运分一笔钱,那也是一块不小的市场。

    不过朝廷也并不打算在这方面赚太多的钱,一来可以让他们有一份活,二也是为长安城百姓提供交通便利。”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朝廷和我拿出一笔钱,购买500辆载重马车当客车用,在长安城成立客车总公司,你担任掌柜,一辆客车要配备一个车夫,一个售票员,这样就可以安置1000个老伙计了。”

    要是客车总公司可以盈利,就继续增加客车的数量,同时也在关中其他郡县建立分公司,想来安置上万老兄弟应该是可以的。”

    陈锐道:“陛下既然信任我这个废人,那某就带兄弟们试一试看。”

    下午陈锐就回到荣军农场,把徐凡的意见说了一遍。

    这些老兵纷纷踊跃报名,想当车夫和售票员。

    一是他们也想为天子做点事。

    二就是他们也想去长安城。即便有再多人照顾他们农村的条件,毕竟还是比不上城市。

    在各方的帮助下,丞相周章从朝廷拿出一千万钱,徐凡从自己的私库拿出一千万钱,刘杰也以成本价卖了五百辆改装客车,太仆以最低的价格卖了1000匹马,长安客车总公司成立,上计令张仓帮忙设计客车路线。

    大汉七年十月十六日,长安城。

    一辆两丈长的马车停在槐树里,引起所有人的好奇,马车在长安城不稀奇,但两正常的马车就非常少见。

    只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壮汉大道:“有要坐马车的吗?我们的马车通向西市只要一钱,只要一钱就可以坐。”

    但壮汉不但瞎了一只眼,还面目狰狞,他这一吼,反而吓的四周的百姓不敢靠近。

    车夫发现这种情况道:“你这亨货不要出来吓人。”

    而后车夫对四周的百姓拱手行礼道:“我们是大汉的伤兵,不是歹人,天子怜悯我等伤残之人,弄了一个长安客车总公司来安置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方便长安城的百姓出行,只要出一文钱就可以坐上我们的马车,一路坐去西市。”

    车夫的解释让所有人松口气,对于汉军他们的信任度还是很高的。既然是天子安排的,那就不是歹人了。

    “真是一钱?”西市离槐树里有十里的路程,要是只花一钱就能坐马车抵达,那是极其划算。

    车夫笑道:“童叟无欺,这是天子定下的价格,我等可不敢乱加价。”

    “好,某要去西市!”一个青年拿出一钱给车夫。

    车夫接过钱之后笑道:“还有想去西市的没有,有的话赶快上车。”

    最后有6个人登上了他们的马车,而后车夫更是一路叫喊:“有没有想要去西市的人,只要花一文钱就可以坐马车到西市了。”

    一路上还真不断有人登上马车。就像徐凡想的一样,长安城有庞大的工匠阶级,这些人有坐马车的需求,但他们却买不起几千乃至几万钱马车。

    客运马车的出现算是补全了这块市场,普通的百姓拿不出几千上万钱,但一钱他们却是拿得出来,也舍得拿出一钱降低自己的辛苦。

    于是从10月中旬开始,长安城的百姓就发现了新鲜事物,几百辆开始在长安城内穿街走巷。一群缺胳膊断腿的老兵不断大吼招揽客。

    他们只要花一钱就可以做马车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客运马车解决长安城普通百姓出行的问题。

    对于新鲜事物长安城百姓接受的很快,不到10天的时间,客车总公司下属的每辆马车都处于爆满的状态。

    每辆每日可以赚200钱,500辆马车一日可以赚10万,一个月就是三百万钱,而客车总公司所有人的俸禄也不过120万钱,每个月还要花八万的饲料费用,每个月的开销也就是128万钱,客车总公司一个月的利润达到了172万钱。

    关注这一切的徐凡大喜,开始在内史郡其他县城普及客车,运输行业的大发展,可以推动马车行业的大发展,马车行业大发展,即制定的各种标准就可以缓慢的渗透到大汉的手工作坊场当中。

    这种效率的极大差距,可以用市场方式淘汰那些顽固不化者。

    在这样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当中,终究所有行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都会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最后这些标准组合成为大汉标准。

    10月上计开始,假相陈平和张良就汇报一路地方发展的情况。

    陈平道:“陛下大汉对海外的投入日渐壮大,但收入却被地方上获取,会稽郡光海外带来的税金就超过了八万金,会稽郡的汉吏已经开始兴致勃勃的想要建设联通整个会稽郡所有县城的水泥马路了。”

    可见海贸兴起之后,会稽郡富裕程度已经超越关中。

    臣以为这笔税务应该由朝廷直接掌握,而后补充在海外的投入。”

    9月跟10月,大汉又发现了泥婆岛,吕宋岛,为了开发这两个岛屿,丞相周章特批了一万金用来开发两个岛屿,所以陈平才会说大汉在海外的开发日渐壮大,今年大汉最海外就投入了两万金。

    徐凡内心一阵懊恼,陈平说的这不就是关税,这在后世可是朝廷税收支柱之一,自己居然忘记了这笔收入,还是陈平的提醒才想起来。

    徐凡对周章道:“丞相朝廷要设立海关部,海外的税金全部由朝廷掌握,得到的钱投入进海外的开发当中。”

    周章道:“诺!”

    而后陈平又说了会稽郡的造船业情况和各地作坊的问题。

    陈平道:“臣以为,少府下属的那些厂长也应该召回长安学习一番,这些作坊对朝廷太重要了,要是衰败了,朝廷的收入难以得到保。”

    徐凡听了陈平的描述,脑海中却升起了大锅饭这三个字。

    徐帆内心不由的一阵苦笑了,历史是个轮回,还真没有说错,即便相隔了2000年,但这些厂长做出的选择却是一样的。

    偏偏连徐凡都不好说什么,你能说人家没有在探索大同世界,把钱用在给工匠的福利待遇有错吗?

    但徐凡却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却是让官营的作坊,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在市场还在积极扩张的时候,这种事情造成的危害根本显现不出来。

    但市场一旦饱和,开始陷入激烈竞争的时候,背上包袱的作坊,怎么可能打得过那些轻装上阵的作坊。

    尤其是纺织业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几乎是有点家产的人就可以杀进来,这种行业竞争是最激烈,大汉的这些厂长们背上负担,却要和全天下最精英的一批人拼杀,怎么可能杀得赢。要是还有私心的话,他们败的会更快。

    其实在后世的互联网当中,对这种事情已经讨论的非常清晰了,作坊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它的天性,强行加入一些不属于他的任务,这样的企业自然发展不起来。

    福利就是朝廷应该做的事情,朝廷应该制定好规则,弄出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做一个公平的裁判。

    而不是应该又想当运动员,又想当裁判,还死命的吹黑哨,

    后世有多少破烂事,不就是因为这种既要又要的情况下发生。

    对徐凡来说,唯一庆幸的就是大汉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外部的压力几乎没有。大汉的容错率极高,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盯在内部的发展上。

    私营的作坊也是大汉自己的企业,他们要是能存活下来,大汉的经济就不会衰败,反而是淘汰一批癌细胞之后,经济会更加充满活力。

    而徐凡估计纺织业的产能过剩已经不远了,后市经济危机的规律是每10年爆发一次。

    当然到了天朝就变成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危机也是差不多10年,而且是在不同行业不断发生。

    大汉连同下属的诸侯野人势力人口的总和大概是4000多万一点。

    在不计算购买力的情况下,4,000万人一年耗费的各种布匹,大概是4,000万匹左右,而根据上计府统计,大汉官营私营的纺织机,年产能已经超过了两千万匹各色布料。就这还没算上小门小户的织布机。

    而且大汉的织布机,还是在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加。

    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大汉的产能过剩危机,可能就在这四五年时间爆发。

    顺风顺水的情况下,哪个是人才?哪个是庸才?是很难看得清楚的。

    但在大浪淘沙的逆风情况下,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带领企业活下来,要是经济危机,能帮大汉选拔出这些人才,把他们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也算是坏事变好事。

    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要放任自流,有一些支柱产业,该保护的还是要保护的。

    纺织业在徐凡看来是属于可以逐步撤退的行业,但造船业却是核心支柱产业,大汉要投入足够多的人才资金来进一步发展这个行业。

    徐凡想了想道:“丞相和少府令明年开始考察各地的厂长,合格者就奖励他们,不合格者让他们来长安城学习。”

    吴县造船厂也要和马车场一样制度严格的。零件标准和生产标准。

    屠申普改造过长安车马场,建立了标准流水线,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就任命他为吴县造船厂厂长。

    卓虹调回长安学习,之后任命他为县令让他主政一方吧。”

    “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