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醉卧依栏微听雨 > 2002(04)随笔闲谈

2002(04)随笔闲谈

    说到降维攻击,很多人听过这个概念,但是并不知道“如何降维”。

    要理解降维攻击,我们先要建立一个概念,那就是认知是有分层的。

    有的认知层次比较高,有的比较低。这种认知的不同分层,就决定了之后判断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拉升认知维度,比别人从更高层看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其实,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找原因。

    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个原因,每个都有一定道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问题。

    可是,我们仍然觉得有些“解释”比另一些“解释”更深刻,更触及本质。

    何故?原因与答案在问题因果链上的位置有关。

    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说过:“好的研究,往往简洁、有更高的普遍性,处于因果链初期,而且,更接近物理和数学法则的不可还原性。”

    一般而言,更深刻的理论意味着处在问题因果链的源头,也意味着它有更普遍的解释力。

    有意思的是,越在源头的原因,往往越是那些基本和基础的,简单的道理。

    顺着现象找答案,当然是容易的,可是,也很容易是肤浅的,流于形式的,总是被这些看得见的现象主导着,很容易陷入各种细节之中看不清方向。

    而真正的答案往往不在看得见的现象层。

    我们常常会被现象迷惑,所以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如果我们能从现象出发,继续追问问题存在的前提,从更基础,更基本的因素入手,反而能看到背后真正趣作用的“结构性力量”。

    那些越本源的思维方式,反而越有深刻和长久的解释力。

    所以,高纬的认知往往距离因果链的起点近,而低纬的认知往往距离现象结果近,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我们想要升级认知,或者碾轧别人认知的时候,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降维攻击,高维打低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