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火红年代享受生活 > 第六十六章 朋友

第六十六章 朋友

    任达柯一走,周晓白便迫不及待的问道:“杨谚你怎么在这?”

    莫不是真的是缘分天注定,刚刚练琴的时候还在想他,然后他就真的出现在了自己面前。

    “我写了一首歌,被文工团选用了。”那段即时旋律周晓白和张海洋都是听到过的,而且他能和杨仕铨产生交集的地方也只有那段旋律。

    聪明人稍微联想一下也能猜出来,既然这样不如大大方方承认,只是最后他又嘱咐了一声:“记得保密啊。”

    杨仕铨也在旁边点头道:“没错记得保密。”

    作为大院子弟,最先要树立的就是保密意识,因为他们家里都会有不少战报、史料之类的机密,都是需要保密的。

    两人齐齐点头作应,张海洋先道:“杨谚你真厉害啊,能写歌慰问先头部队。”

    看看这消息灵通的,都已经知道先头部队撤回了。

    张海洋毫无做作的夸奖,让杨谚倍有好感,而周晓白则在杨谚眼前摆了摆手道:“我我我,我想看看谱。”

    杨仕铨拿了一份谱递给了她,然后也去台上指导排练了,只留他们三个还在原地。

    周晓白拿着谱就忍不住低声唱了起来,这小妮子声音清脆,其实并不合适唱这样雄壮的歌曲,但又有股不一样的滋味,还挺吸引人的。

    话说自穿越而来,周晓白也是杨谚遇到的,难得唱歌不跑调的几个人之一了。

    “杨谚,你也太牛了。”张海洋一巴掌使劲拍在杨谚肩上,以表达他对这首歌的。

    他不顾周晓白的白眼儿,拿过了歌谱,指着其中“喝干这碗家乡的酒”一行,激动道:“我爹出川的时候就有乡亲们给他们送酒,还有个亲爹给他儿子送了一面死字旗,让他受伤擦血,死后裹尸。”

    一句话莫名其妙的戳中了张海洋的兴奋点,似乎是有些有荣幸焉的意思。

    杨谚还真没听过这个事,短短五六十年,长的像是两个世纪,太多的东西被掩埋,也有太多人失去了记忆,接触了两個世界的杨谚只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张海洋似乎此时才真正的把杨谚当成了自己人,抛却了客气劲儿,搂住了他的肩膀道:“杨谚,哥们儿之前放你鸽子对不住了啊。”

    张海洋说的是上次约定和杨谚一起学手风琴的事,现在他们另找了任达柯,细算起来,这样做事可不地道。

    其实他来不来,杨谚都无所谓,本就是想把他当作掩饰自己手风琴来源的幌子,现在张海洋这样一真诚道歉,杨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

    周晓白也有些歉意的解释道插话道:“我们本来想和你说的,但是不知道你住在哪。”

    “没错,咱一直也没留个联系方式。”张海洋也跟着道。

    “得了,回头请我吃饭啊,我可要吃好的。”杨谚装着满不在乎笑道,他自然不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这话也不是真的想让张海阳请客,性质和你帮了别人忙,然后对方说“回头请你吃饭啊”差不多。

    接受道歉了么,接受了,需要请么,不需要。

    可张海洋一听就来了精神:“走着,也是难得出来,咱们要不搓一顿去。”

    大院里设施齐全,一般还真没有机会出来,有的都是成年了才出来发现,原来在大院外面还有一个老四九城呐,自己原来不是老京城人。

    张海洋兴致勃勃问道:“外面有什么好吃的,领我们见识见识去啊。”

    杨谚能答应么,当然不能,仨人出去出了事算谁的,所以他赶紧道:“请我吃饭不得去些我没吃过的地界儿,我看大院食堂就不错。”

    “害,我以为你要说什么呢,你要想吃食堂,我天天请你。”张海洋一下就没了精神,他当然是想在外面吃一顿的,但那也不能驳朋友面子啊,尤其自己还理亏着呢。

    一阵激昂的小号声传来,吹得正是《华夏军魂》的前奏,三人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了过去。

    吹小号的三人十分默契,一段前奏齐头并进未有参差。

    这或许就是顶级乐团的实力吧,杨谚不由有些入了迷,在后世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他都算是熟能生巧,但层级还从没有那么高过。

    周晓白悄咪咪靠近了些道:“杨谚你住在哪啊,以后再有事儿我们也好联系伱,就不用像这次一样了。”

    杨谚看着刚刚加入合奏的大提琴,脚下不由自主的轻点起来,随口道:“就在南锣鼓巷95号。”

    周晓白心里默背了几遍,眨了眨眼道:“我知道那,是不是有个戏校?我记得周围还有好几所中学呢。”

    杨谚敷衍的点了点头,目光看在台上的指挥身上,他正在协调乐队,合唱的话有时候会在唱前加一段朗诵,比如著名《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朋友,你到过黄河吗”。

    杨谚就想着是不是要在这个合唱前也加一段朗诵,或者表演小品,渲染一下气氛,又听周晓白又问道:“你是不是上学很远啊,还要滑滑板车。”

    “没有啊,我就在五中,离我家挺近的,我就是为了偷懒才滑车的。”杨谚思路未断,在脑海中搜索着后世有什么合适的朗诵和表演小品,也就没在意周晓白问的什么。

    周晓白嘿嘿一笑,南锣鼓巷95号,五中初三,这不就搞定了么,为自己的机智点个赞。

    仨人在文工团泡到下午也就散了,杨谚感觉一切都很好,根本不需要自己置喙,他只向杨仕铨提了提在合唱前加朗诵的事。

    这种事最好还是群策群力,况且他自己心里也没个主意,还是交给杨仕铨操心吧。

    向着周晓白和张海洋摆了摆手,拒绝了杨仕铨派车,杨谚选择坐公交回家。

    现在的公交车大多都是从南京调来的T234道奇公交车,红色车身、米白色车顶,车头凸出,模样很像是后世又兴起来的幼儿园宝宝车。

    后面装着个烧炭锅驼机,它能让炭在缺氧情况下燃烧产生煤气,以供发动机的启动和使用,现在石油还需要进口,柴油供应实在太紧张了,只能用这种方法省油。

    之前杨谚和驾驶员胡侃的时候,驾驶员说过,现在他上班出车之前得干三件事:领煤、生火、拖车,发动机必须得用拖车拖上两三圈后才能发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