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十八章 国内经济现状

第三十八章 国内经济现状

    同天朝有着紧密的贸易关系的势力,大概有三十多个,大国三,小国十四,小邦约有近二十个。

    对于小邦,其实没有必要太在意,这些番邦本身就极不稳定,偶尔出现一届英主得以崛起,然后又迅速因为自身的局限而衰败,小邦之间互相兼并,乱战,导致当地局势从不稳定。

    资本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稳定的市场,因此,对于这些往往连数年贸易都不一定能够持续的,基本上是做一年生意算一年的小邦,大部分中原资本并不太喜欢。

    真正重要的,是拥有较为稳定的那三大国和十四小国。

    这些国家往往有着更加稳定的政局和社会秩序,同天朝的贸易也往往能够持续十年以上,其中不乏有国家已经同天朝有着半百之年的稳定国家贸易了。

    暹罗,高棉,孟加拉都是天朝稳定的粮食供给市场,同时,而东吁,兰纳,澜沧等国则会向天朝出口大量的木材。

    葡萄牙,尼德兰,莫卧儿和奥斯曼每年也会向天朝购买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等,不过近年来随着大炮在各国军队里的地位不断提升,天朝倒是多出了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出口商品——猪鬃。

    当然,这些不提,总之,伴随着贸易的发展,这一市场所聚集的资本越来越多。自开放海禁后短短的五十余年里,江淮地区相较于之前,发展速度已经能够让任何过去敢于自称擅于治理地方的‘能臣干吏’都为之汗颜的程度。

    “这是明面上的说法,而从数据上来看,仅仅只是棉纱一项,去年仅仅只是松江县一地的出口量就达到了十万包,杭州的出口量突破了三十万包,整个江淮地区的出口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包。

    生丝的出口量相较于前年提高了11%,茶叶提高了18%,瓷器提高了21%,而这些本身就是大宗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的出口量就已经很高,而那帮家伙才能保持急速膨胀的出口增长速率。

    相较于十年前,铜铁从主要出口商品变为了出入平衡,主要是用冶炼和锻造的成铁,成铜去交换海外的质量更高的铁矿和铜矿——国内的铁和铜开采成本算起来,甚至都可能不如从海外进口的。

    盐,糖,还有各种香料,我们从主要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这是由于江淮地区的大规模城市化导致的。

    进口贸易总额相较于十年前增长了144%,而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吓人,相比起十年前增长了409%。

    而这些,都是纸面上的数字。”

    李贶生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大概有些听懂了对方暗喻的一些东西,索性直截了当的说到:

    “那实际情况呢?”

    “反正那帮纺织工的工资肯定是没有提高四倍的,连两倍都没有,而城市人口的大幅度上涨和物价的变化,甚至开始让不少人离开了城市回到乡下了。当然,那帮江淮人肯定是不怕这一点的,两湖,闽赣,渤海,河西,甚至是巴蜀,南越和关陇之地都有的是人愿意跑去江淮做工。大城市的生活好啊,至少比待在什么乐子都没有的乡下好多了。”

    大城市的生活的确好。

    好到即使有农村保障体系,即使待在乡下也饿不死了,即使中原传统里的乡土文化仍旧盛行,但年轻人们就是愿意去城市里闯一闯,然后吃苦耐劳一点的,忍上十来年,全身不缺点什么,带着城里赚到的钱回故乡买个几十上百亩土地,也能当个富农或者小地主了。

    亦或者运气好一点的,赚了钱就留到城里了,也不错。

    只有运气差,又没法吃苦耐劳的,赚到钱转手就在城里花了,攒不下来,最后好一点的丢几根手指回家,差一点的丢个胳膊丢条腿,拿笔钱赔偿金回家。

    这就是大部分去到城市的乡下年轻人的未来了。

    可是,如果真的按照对方所说,江淮地区十年里,贸易总额增长了这么多的话,不应该是这样的才对啊?

    商人和工坊主固然能够雇佣番邦异人做工,但同语同文,不少还能识字,也更守规矩的中原人才是做工人群的主要来源,无论如何,最底层的劳工至少能够蹭着这一增长的趋势,喝口汤也该做的不错了吧。

    “你又不是没去过江淮,你应该知道那里是什么情况吧。”

    “我上次去的时候是为了解决苏州纺织工起义的麻烦,我还以为苏州那是特例,待了一年多就走了......那不是特例?”

    “......你这次如果真的要去江淮,我建议先改个名,弄个假身份吧,最好瞒着那帮江淮的官员,要不然你什么都看不到。”

    一份档案在片刻的搜寻后被拿了出来,递给了李贶生。

    档案的封皮上写着《正德五十年至正德六十年淮、皖、吴及应天地区城市大规模劳工起义总结报告》。

    档案的份量并不小,但李贶生没有必要看后面附属的,关于每一次大规模起义的详细报告,只需要优先看前面的数据报表就好。

    正德五十年,城市起义总计四次,分别发生在徐州,凤阳,温州,安庆。

    正德五十一年,起义两次,分别是扬州和绍兴......扬州这个李贶生听说过,但当时很快就被镇压了,因此李贶生虽然有些气愤,但也以为只是数十人占领工坊的那种小规模起义。

    正德五十二年,无城市起义。

    正德五十三年,苏州纺织工起义——这一次李贶生参与了,并且在李贶生的协调下,起义被平息,当时李贶生还挺自豪的,只不过回头就因为种种原因被老头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正德五十四年,太平县炼钢工人起义,两百余人破坏了高炉,向当地的炼钢工场索要一名死亡劳工的赔偿金,李贶生同样参与了,但结果不是很好,在协调结束的半年里,参与起义的两百余人就因为各种原因,被下狱,流放和意外死去了一半,剩下一半也被克扣了工资,最后赶回了乡下。

    但李贶生不知道这回事,因为接下来他就将去了辽东襄平县做事。

    正德五十五年,无事发生。

    正德五十六年,淮安,泰州,扬州爆发起义,数千名劳工占领了街区,阻止城内的大批物资运出,最终导致了野战军的介入,三府在此事件中的劳工死伤人数总计为:一千七百人死去,四千余人受伤。

    也是这一次起义后,李贶生被紧急从襄平县调回了顺天,然后又开始南下。

    正德五十七年,苏州第二次纺织工起义,规模空前浩大,七千名纺织工串联起来,占据了街道,工坊,并通过一部分立场上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民兵,打开了城内的军火库,江大量火铳和棉甲分发给工人们,其中一些工人甚至抢到了大炮。

    他们将大炮赌在街道上,填装霰弹发射,前来镇压的部队死伤惨重,当地官员不得不申请调来野战军,将这一次起义定性为叛乱,试图动用军队直接平叛。

    苏州官员也是逼急了,城里纺织工当时一共就二十多万,七千纺织工起义,还有四万多纺织工联合发起了罢工,占领工坊,妨碍任何开工的手段声援隔壁工人兄弟的斗争。野战军入城的时候,两万多纺织工直接堵在了入城的大道上,死活不让野战军入城。

    加上消极怠工的,暗地里支持斗争的,整个苏州的纺织工几乎一半都转向了暴力斗争的立场或者同情立场,苏州纺织业大受打击。

    这损失的可都是钱!

    这帮该死的贱民,他们闹一天,知道会损失多少银子吗?那是足够让那七千人他妈的干一个月的银子!就这样白白没了!

    现在闹的越大,银子损失的就越多!

    抱着这种想法,苏州官员发了狠,甚至宁愿毁掉半个苏州,也得把这帮人赶紧解决了。

    然后,李贶生就来了。

    结果也没什么好说的,纺织工停止了起义,但保留了武器,并且能够合法建立武装力量,理论上直接归属于天朝议会指挥。苏州永久议会,苏州工会由于在起义期间倾向于本地官员的表现,被改组,工会取消,建立了工农联合会。

    李贶生以为那次是特例,毕竟闹得这么大,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再之后,他去了其它地方,正德五十九年开始,他又去了日本,关于国内的一些消息,就知道的少了。

    没想到,会发生这些事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