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朝 > 第三十九章 泡沫,以及美好的郁金香

第三十九章 泡沫,以及美好的郁金香

    “松江县是最早开始疯的,为了能够升为州府,他们费尽了心思。然后是苏州,正德五十七年的起义后,他们对于纺织业等劳动力集中产业有些畏惧,于是跟着松江县走了这条路子。可苏州聚集起来的资本太多了,如果不利用轻手工业的大量劳动力稀释,一旦集中,那实在是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于是,在苏州的入局下,周围的州府有一个算一个......全疯了。”

    李贶生一边看着档案上大大小小的起义事件,一边听着对方的解释。

    “大概是......你去苏州的前几年其实就开始有苗头了,原本苏州的纺织工起义,就是那帮江淮人察觉到了市场饱和之后,为了进行扩大资本,开始着手降低人工成本而导致的。不过那是苏州,扬州这种早就发展起来的大城市才玩得起的,对于松江这一类后发城市来说,他们本来就比不过大城市的吸引力,还要降人工成本的话,只会逼得老工人都开始往别的大城市跑,于是,他们走了另一条路子。

    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嘉兴县,一个嘉兴的商人最开始是认为,如果市场饱和了那就应该去开拓市场,于是想要效仿永乐年间的下西洋,串联了当地官员准备集资出海——很成功,半个月就筹集了足足四万两银子,毕竟嘉兴的南边是杭州,北边是苏州,东边是松江,嘉兴人是看着这些城市怎么因为海贸快速发展起来了。

    筹集了十万两银子后,嘉兴西洋商会成立了,那个商人倒也是说干就干,准备了一年,搞了几条船就出海,一年半之后,那个商人还真回来了,七条船路上沉了两条,但剩下五条船载满了各种奇珍异宝和黄金,当初投资商会的人,一年半之后得到了回报——一个当初投了十两银子的家伙,一年半之后拿回来了十七两银子。

    这是暴利了,五年回本,之后基本上是纯粹赚钱的。

    正常人想要赚上七两银子,怎么样也得辛苦做工大半年,而且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才能把银子攒下来。可现在,你手里有十两银子,那你一年半什么都不干,都能赚出七两来,这跟土地资本都差不多了。”

    很多人赚了钱就想回去当地主,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土地资本稳定,一本万利吗?

    李贶生当然清楚这一点,一片土地,买下来哪怕没有什么矿产,只要正常种田就饿不死,土地越多,雇上一批佃农,即使遇到天灾都不怕,毕竟土地是最稳定的东西。

    所以天朝的土地税才变得越来越严苛,土地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的矛盾及冲突才越来越大。

    不过虽说如此......据说江西去年的土地买卖总价,已经高出江西土地总价的百分之三了。

    土地啊,土地。

    在土地资本愈发集中以及土地累进税的实行后,绝大部分的人已经没法通过买卖土地获取暴利了——不是土地失去了暴利,而是他们连加入土地买卖市场的门槛都达不到。

    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将视线放在了城市和海外,而这个时候,集资式海贸商会出现了。

    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做到了。

    大量的资本被集中在了江淮一带,这是地利。

    土地资本的垄断化及农村经济逐渐走向崩溃的趋势,造成了资本向城市集中,这是天时。

    而旧有的惯性投资渠道被阻断,新的投资渠道还没有大量出现,故此人们有着丰厚的资本储备,这是人和。

    “正德五十三年嘉兴商会出海的时候,他们聚集到的资金不过十五万白银,对于一个富商来说的确式梦寐以求的财富,但对于一个环太湖地区的县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

    正德五十四年增长到了十六万......这个增长速率在大部分被确信可靠的新兴产业里已经算慢的了,于是当时负责经济情报的部门就没有太关注这件事情,我记得是调查局第三处来着,还是陛下下了令,要第三处的人持续关注,才留下了最低限度的人手。

    到了正德五十五年,嘉兴商会返航之后,这一块的资本价值暴涨到了三十二万两。

    但唯一的问题在于,根据调查局的消息来看,这一次出航最多只能说是不亏不赚,但却绝对称不上是暴利的——调查局的人去查了几个水手,那帮水手说,他们航行到大食国一带就停下来了,连奥斯曼都没有接触到,由于航线的不稳定,天气,海况以及海盗的原因,就匆匆返航了。”

    “......等等?没赚到钱?那嘉兴商会给投资者的返利是......艹!拆东墙补西墙!”

    “差不多,他们将第一笔注入的资金返还给了一部分人,并且劝说另一部分人将红利继续投入商会,以赚取更多的钱,通过这样简单的骗术,他们最早只付出了大约三万两的银子就摆平了红利返还的问题。

    然后,接着从十五万两新增长到三十二万两的资本,他们不断的借着后来投入的新资本,偿还老一批投资者的钱财。

    同时,在江淮民间,私下对于投资证明书的交易也开始出现,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投资是比起土地投资毫不弱于的稳定投资,便开始直接出价购买他人的投资证明书,这边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投资热潮的加剧。

    正德五十六年,松江县入局,集中的资本短时间飙升到了七十万两......第三处的人慌了,这时候开始加派人手监管和建立档案,甚至打算接触当地官员对这一情况加以控制,毕竟他们清楚,西洋贸易的贸易额其实并没有多少,当初嘉兴商会的账本盈利率是有问题的。

    但松江县的官员说服了他们,毕竟松江县当年不缺钱,缺的是一个能够让松江取代杭州,福州,广州之类的大城市港口的机会。

    松江官员认为,损失几十万两银子,制造一个让松江成为新的贸易中心的机会,是很划算的买卖。

    于是,第三处那帮傻逼居然被说服了,在调查档案里给出了一个相当正面的评价。经济规划和发展委员会的人在评审后,最终没有通过管制投资的决议。

    而很不幸的是,这一年,你这家伙跑去日本了,要不然这件事情原本得经过你手的,也许还能制止一下。”

    的确有够不幸的。

    李贶生想到。

    他有经济委员会的顾问头衔,理论上,虽然拿不到报酬也不算是正式职务,但借着这一头衔,经济委员会的所有评审,质询以及决议档案都必须给他一份,让他能够时刻了解到经济动向。

    偏偏那个时候,他去了日本,经济委员会没有给他副本文件,而他也很快被日本那让人焦头烂额的情况吸引了全部精力。

    真该死。

    “......中间的资本增长我就不问了,唯一的问题是,去年资本增长到了多少?”

    “七百五十八万两。”

    国内市场的流动资本预计为八亿两。

    天朝一年的收入是六千万两。

    这是国内市场流动资本的百分之一,以及天朝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还多。

    “妈的,这要是炸开了,得死多少人啊......”

    “不知道,十万?二十万?或者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有天朝保底,大部分人还有条活路——抛下一切去做工。但无论任何,沾上这件事情的官员肯定是要完蛋的,所以,如果你要对付江淮系的人,虽然我不建议你这么做,但这件事情的确有些用处......大概吧。”

    “七百万两的流动资本炸开,江淮系的人得死一大片,天朝工商业资本也不会好受。我更害怕这事直接让大家又回头去找更稳妥的土地资本了,到时候只是我们和新文官两败俱伤,让那群旧文人得利。”

    不,也许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

    李贶生紧紧的皱着眉头,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不敢确定。

    也许,他要害死很多人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