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修神记 > 第59章 从甲骨说起

第59章 从甲骨说起

    在马车里挑挑拣拣半个时辰,贾玺寻到了想要的东西,带回了内院交给李存庆,马车上的则令小厮连同马车放进了院子里。

    他在书房取出之前准备好的书籍带上,穿上红色大锦袍,就出了二门,令李存庆准备了礼物跟着,驱车赶往城东的太傅府。

    现今的太傅也就是曾经承平帝的恩师,名为李珪,十七岁中进士即进入了仕途,为官五十余载,于前年辞官,现在京中荣养。

    他不但为官清廉,也是一代大儒、书法大家、古语学家,贾玺这就是去给他拜年。

    马车行了一段路,就来到一个五六进的宅院前停住,贾玺下了马车,就见前方三间大门依次排开,正有宾客进出,就让李存庆去投了名帖,顺便送上礼物。

    而后,就有小厮请贾玺进花厅喝茶。大厅中背面座椅之下,两侧又有两排座椅,座椅上满是不认识的面孔在坐,热闹非常。他们谈笑风生,只是并不见李太傅。

    看来,拜访的人太多,李太傅忙不过来,见客人也是一批一批见。早知如此,就该等过了年来才好。

    小厮奉上茶来,贾玺独坐喝茶。喝了两杯茶,才终于见一个熟悉面孔进来,这人面容消瘦,正是刑部尚书宋枕。

    他刚一迈步进来,就引得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恭维之声不绝,宋枕含笑应着。只是一瞥眼,就见到贾玺独坐在座椅上。

    他便向贾玺走来道:“贾待诏也在啊,之前还想谢谢贾待诏,只是正临过年一直忙碌,没想今日在这里相会。”

    贾玺也起身拱手:“宋大人。”

    周围的客人见宋枕如此礼遇贾玺,还以为贾玺是什么大人物,纷纷询问。

    宋枕看了众人一眼笑道:“众位大人如何不知他,你们前些日子还说想见见这位贾大人,如今真人在面前,你们如何就认不出来了。”

    众人一愣,反应过来道:“姓贾,莫不是那位救驾的贾大人?”

    “正是。”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众人这才满脸堆笑地将贾玺围在中间,好好地认识了一番,说些寒暄的话语。

    宋枕来到贾玺身侧,道:“贾大人竟也来此给李太傅拜年,是我没想到的。贾待诏来此莫不是有事吧……”

    “宋大人说对了一半。”贾玺道,“我来此一是为了给太傅拜年。二来,也确实是有件事,想跟太傅说说。”

    “哦,”宋枕颇为诧异,“往后贾待诏待在翰林院,偶尔与太上对弈,如今又有救驾之功,若是有为难之处,可以求太上,怎么求到太傅府上了……

    “莫不是,是荣宁二府的事。想让太傅向陛下求情……若是这事儿,趁早不要说。”

    “并不是此事,而是有些学问的上的事要请教太傅……”贾玺如实相告。

    “若是如此,你找太傅却是找对了。不知是有什么不懂之处,我们虽不是博学鸿儒,却也是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不妨说出来让我们也参详参详。”

    在厅中的多是朝中官员,儒林菁英,听贾玺说是来请教学问的,就起了兴趣,忙问是哪里有不解之处。

    贾玺见此,心道一声正好,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传播出去,忙让李存庆将从马车上取来的龟壳拿来。

    众人也都甚是好奇,贾玺究竟是有什么宝贝。

    正疑惑间,就见李存庆拿着一个大包裹进来,贾玺接过包裹在桌上解开,里面是一片片带着横七竖八划痕的龟壳。

    “众位大人,据我所知,这是商朝的龟壳,上面的划痕都是文字,我称它为甲骨文。”

    贾玺的嗓音传荡在花厅中,众人闻言,都是一怔,然后眼中放出亮光,商朝的东西,这可是古董啊。于是都好奇地探头看过来。

    “这龟壳一看就是有年头的,是古物没错……”

    “按贾待诏说,这上面的划痕是文字,怎么我一个字都认不出……”

    “商朝距今数千年之久,文字与今不同,也属正常。”

    “若是古物,能值不少钱,贾大人可愿出手……”

    众人议论了一会儿,多是表示不认得上面的文字。

    贾玺道:“我正是因此,才来请教太傅大人。我破解了其中一些文字,想请教他斧正。”

    “贾大人已经破解了其中一些文字,倒要请教。”宋枕道。

    贾玺从衣袖中取出一个小册子,翻开第一页道:“众位大人,这是我通过民间‘俗体字’整理出来的,其中许多文字多与甲骨文上的相同。”

    “俗体字是何物?”也有大人不懂,问道。

    “俗体字是与现今咱们使用的相比,更为简略、笔画少、通俗的文字。

    “这类文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代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的相当普遍,当时的人称之为‘俗体字’。

    “唐代的《干禄字书》《刊谬补缺切韵》中都收录了许多俗体字,各位大人感兴趣,可以寻着翻阅一番。”

    原本,贾玺也不知道甲骨文具体埋藏在何处,不知要如何整理这本书册,恰好琅嬛玉中有相关的知识,他做起来就方便的多了。

    这时一个身材干瘦的大人道:“贾大人说的不错,我闲来无事就喜欢研究文字,这两本古籍我恰好都有,你所说的俗体字,我也懂得一些……”

    “既然如此,那这位大人可以拿着我这个册子,在甲骨文上对照一番,看是不是能从中找到相识的文字。”

    那位大人接过册子,真就从龟壳上寻找了起来。

    正在寻找,就听一声太傅到了,众人扭头看去,一个精神矍铄的高个老者走进大厅来,正是太傅李珪。

    众人上前行礼,寒暄了一番,就说起了贾玺的甲骨文之事,李珪也凑上来查看。

    开始时他并不以为意,但越往下看,脸上的神色就越认真,面露震撼之色,等将几十片龟壳看完,不禁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了。

    “李大人看的如何?”宋枕问。

    “了不得。众位大人也知道,我浸淫书法几十年,也喜研究文字,尤其喜欢秦汉前的字体,《说文解字》也能倒着背下来。

    “我暗暗将龟壳上的文字与《说文解字》中的文字解释一一对照,竟发现它们之间还真有紧密的联系……这些文字可能真是商朝时期的……”

    “大人,你再看看我整理出来的文字,是不是能从中找到相似之处。”贾玺说着,就又将册子递给李珪。

    “按贾大人所说,你整理出来的这些俗体字都来自隋唐时期的民间记载,甲骨文上为何有这类文字?”一个大人提出了疑问。

    “其实,这些文字一直都在流传,只是没人特别整理而已。有些俗体字就来自于甲骨文,千年来一直未变。”贾玺回答。

    “比如俗体字中的‘早,干,众,吕,田,井,于,雨,厂,爪’等字与甲骨文中的字完全一样,这并不是巧合。

    “有许多字,如‘从、众、干、于、云’原本在甲骨文上的俗体字,随着后来的发展,变得非常复杂而难以辨认。

    “成了‘從、衆、榦、於、雲’,变得笔画更多,更加复杂,让人难以辨识书写,还有不少讹传的文字……”

    听着贾玺话,众人更加感兴趣,纷纷凑上来按着册子上文字的介绍在龟壳上寻找,贾玺则后退了一步,让他们上前琢磨。

    足足过了半个时辰,众人才在争论声中停了下来,李太傅在首座落座,问道:“贾待诏,你是从哪里寻来的这些龟壳?”

    “实不相瞒,此物来源于河南安阳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个商朝时期的坟堆,李大人若是不信,可派人前往探查,到时自会明白。”

    宋枕问:“贾待诏可是又用了推算之法,算出了那里有商朝遗迹。”

    “宋大人这么理解并不错。”贾玺道。

    李珪点头沉吟,“若是如此说,此事假不了,应当是商朝遗迹。李大人还是不要将此事外传的好,若是千年前的遗迹,应当有不少古玩,此事最好禀报圣上,请圣上令人保护起来。你手上可还有龟壳?”

    “我家中还有上千片。”

    李珪眼眸瞪大:“这么多。”

    “大人若感兴趣,可往我家中查看。这次我将此事告诉太傅,一来是想请教,二来,也是有个提议。”

    “贾待诏不妨直言。”

    “刚刚这本民间俗体字的册子,太傅也看了,感觉如何?”

    李珪回想了一番,点头:“比现今官用的文字简练许多,笔画少,也容易书写辨识。”

    “正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洒脱肆意,隋唐时期彪悍豪迈,所从朝堂到民间都崇尚洒脱豪放,体现在文字上就是俗体字的普及,比现今的文字简便许多。

    “现在的文字固然好,但并不利于在民间传播,导致许多寒门子弟连字都认不全,更不用说读圣贤书。如此也不利于圣贤思想的传播。

    “故而我有个大胆的提议,重新推广自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在民间流行的俗体字,为寒门学子读书减少难度。

    “这么做既是便于圣贤书的普及,也是致敬远古先人,追随先人脚步,不忘历史源头。”

    话音落下,众位大人都陷入了思索,而后小声议论。

    李珪道:“贾待诏用心良苦。你的提议确实可行。不过,还有两个难题。一是要朝廷用的文字不好改。二是,俗体字中也没那么多可用的文字。”

    “这并不是什么问题。”贾玺道,“只需假以时日,改变过来并不难。朝廷方面,只要陛下同意,就不是难事。

    “可以先出雅俗对照的字体书册,在民间传播开来,雅俗两种字体共用。至于俗体字不够的问题,这就要靠太傅你们了。我也可以从旁协助。

    “一是大量的历史典籍中藏有俗体字。二是将如今变得复杂的文字,简化成一开始出现时的简单字体。

    “这并不是生造新字,都有历史可寻。一些《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到了如今反而变得更复杂,只需正本清源即可。

    “至于无可更加的文字,就保留原样也可以,只需改了常用字体就够用。”

    李珪沉吟道:“贾大人,此事并非小可,还是等年后禀明了圣上再说。”

    “理应如此。”贾玺也认同,“今天过来只是为了让大人们知道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大家谈论谈论。”

    众人听到这里又活跃了起来,纷纷表示要到贾玺府上看那上千片龟壳,贾玺满声应下。

    接着,贾玺又从衣袖中取出了一本小册子,道:“这是我用现有的俗体字融合当今使用的文字,写就的一篇戏曲,请太傅斧正。”

    一个侍者接过递给李珪,他一看蓝色封面,见写着是《杨家将》。

    这是一个自宋以来就有的一个戏曲故事,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参与编写,到清末才终于完成,是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李珪展开看了几眼,惊讶道:“是用市井俗语写成的?”

    “正是。市井白话更为生动,也通俗易懂,便于在百姓中传播,方便他们观看。

    “这个故事古已有之,现在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改编,可借以传播其中的圣贤之道、忠义精神。”

    李珪点头赞许:“这倒是不错。用这样浅白的市井俗语,再加以如此容易辨认的文字,又有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托底,付梓后必能在市井间大卖……”

    “太傅说的不错,却没有说全。”宋枕道,“这个本子流传出去,百姓被杨家将的故事吸引,不但能体会到其中的忠义之气,也能借此认识不少俗体字……贾待诏这是借此推行俗体字……”

    贾玺听了心想:大人你也并没有说全,其中还有一个目的。借此推广白话文体。

    说到白话文体,现今流传的《水浒传》《西游记》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远远不够,要有更多的白话故事才好。

    李珪又惊讶道:“你为何总是频繁地使用句读,每隔一句话,甚至两个字、一个字,就要停顿一下?”

    “这也是为了方便人阅读,若是满纸都是文字,不见停顿之处,分不出断落,岂不是让阅读的人大费精神?也容易产生许多误读。

    “给他们标出停顿之处,就不会有此烦恼了。”

    李珪点头继续看下去。

    没用了一刻钟,他就读完了整本,传给其他人看。

    李珪喝了口茶,笑道:“贾待诏今日过来,却原来是为了这个。为了让话本子更容易流传,才做了这许多事。”

    “太傅如此想,倒也不错。简单便捷总要比复杂深奥更受人欢迎。”

    “这故事与我之前看的有些区别,贾大人他日闲了,定要将这故事续完。”

    “如今才草就了这一小册,来日定当写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