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末路之战 > 第九十四章 彻夜未眠

第九十四章 彻夜未眠

    临近半夜的时候,徐洁给程宗唯发微信问:“这一周你会来吗?”

    程宗唯有些意外,因为还没到周末,之前的徐洁都不会问。

    “你有安排?”

    “我找了个工作,是一家商贸公司,先做着看,周末可能还要上班。”

    “那你就先好好上班,我们反正什么时间都可以见面的。”

    “好,我就是先和你说一声。”

    “知,你早点休息。”

    这个通宵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有了程宗唯和苗书云先前对海营现状的判断,其实已经可以看出海营目前正在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业务主要只集中于两到三家集团,业务线的支持无疑是极其脆弱的。在这种前提下,程宗唯已经向黄野平提出需要业务变革,虽然江盛飞检的项目已经让黄野平看到了创新业务的优势,但是他却始终显出一种犹豫的状态,既想通过业务变革来拓宽海营的方向,又怕因为业务延伸而失去了对海营的绝对控制。

    黄野平一直认为如果是新设业务模式会导致从头开始的努力,其实他考虑更多的是需要清洗现有的人员,新招入一批适合新业务推进的人员。这样的话不免会有前期试错阶段的大量投入,但是在程宗唯看来,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从零开始的事情。一旦当一项工作进入到考虑范围,那它就已经有了思想基础,这才是要做一件事最大的的准备环节。从来不会有人做没有基础的事情,要做成一件事,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是关键,所以有时候只是因为大家想得太过复杂,以为有这样那样的坎坷在等待,人生很多的犹豫都源于此,往往在等待中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海营毕竟是需要首先确定未来的方向,根据行业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说到底不外乎一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业务同样也是如此,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业务细分,业务细分才能照顾到更多并没有综合能力的人,但是市场一旦成熟,细分型的公司就会面临投入和收益的不平衡,同样养了一百个人,每年支出了一千万的费用,却只能营收比支出稍稍多出一点的款项,无疑等待海营的就是没落和裁员。只有将一百个人的业务拓宽,才能产生真正的利益。况且在咨询行业来说,业务很多时候只需要有效地整合,触类旁通的前提就是通过简单的汇总、整理来快速熟悉。

    当变革进入到深水区时,变革的对象自然会浮出水面,那些不适应变革的人早晚会流转出去,去到他们觉得适应的公司去继续组成企业的各种层次。现在唯一的疑问是怎样通过黄野平的决心来实施变革,如果没有决心,一切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只是停留在偶尔一现的想法中。

    程宗唯意向中的方式就是参考江盛飞检项目的途径,对产业链进行分块,进而形成对整个项目管理阶段的业务设置。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人员和业务成果,也可以穿插进新的服务内容,在他的历史经验里,咨询的业务从来都是由人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这一点在诗臣当时的改制中也非常明显,只不过离开了程宗唯的诗臣,可能已经不会再把这个方向坚持下去。

    对于苗书云来说程宗唯的一切考虑都让她感觉到通透清晰,特别是他对海营的现状分析,还有就是对行业形势的判断。两个人一直忙到凌晨时分,苗书云终于有些撑不住了,于是就倒在沙发上打盹,程宗唯把空调的温度从23度调到了26度。

    清晨的阳光照进室内,程宗唯没有想睡的感觉。小半个人生过程,他抛弃过很多东西,厌倦过很多爱好。最后好像只有一两样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包括他蓝色的性格选择。最开始他喜欢的是深蓝,深到让人感觉是黑的蓝。上学之后,他又增加了最接近蓝的黑,因为他的肤色比较黑。他所有的东西都是蓝了又接近于黑的基调。鞋子、裤子、电脑和手机。一直有人说蓝是低调的忧郁。他感觉自己一点也不忧郁,但还是喜欢蓝。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喜欢的蓝范围渐广。淡淡的蓝,或者其他蓝色基调的色板变化都是他能接受的。这似乎暗示他的性格方向是宽容的,是有开拓空间的。只是一种颜色,变化其实就已经是无止境的。

    精神的最高境界是韧性,过重和过轻的负载都能承受。可以看惯绵延的群山,可以看惯潺潺的流水,也可以过垃圾山而不掩鼻。十年前有一次在浙江的村落,他站在猪舍边看坦然的猪,科学说它最聪明,他赞成。因为看到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韧性。树身愈要往上伸展,树根就愈要向下延伸。人愈想不寂寞,就愈要适应寂寞。

    平时他都是公交上下班,每天的公交旅程是看清人性的绝好舞台。经常有那些任何事都可以拿来炫耀的女人,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十年之前,他还对她们永不停歇的嘴极端厌恶,现在好似有些麻木了,再多在他身边爆发的惊奇、傻笑、争论和暗语都不能引起他的侧目了,因为车厢里到处贴着“和谐社会”。他也知道如果没有素质基础,这种精神口号只是掩饰推广者无知的空中楼阁。

    这个城市,车身也分了档次,绿的是浦西,蓝的是浦东。绿的张扬,蓝的低厚。和很多人性的东西一样。

    上午七点,程宗唯准时开启了和崔元彬的视频通话。程宗唯向崔元彬大致介绍了和苗书云一同设想的竞聘方案,崔元彬在反复斟酌后觉得还是可行的,唯一今后要面对的就是人员的调整,新增业务模式势必牵涉到调整公司部门配置,调整配置意味着新人上线,以目前的方案可能会引起老派股东的反对,于是三人商定首先推出业务调整计划。

    视频会议进行了半个小时,程宗唯把方案的调整文本发给崔元彬,然后结束了关于竞聘方案的第一次沟通。

    9:40,程宗唯的手机响了,是黄野平打来的电话。他已经差不多要到新公司了,因为不想再进公司,于是让程宗唯准备一下直接就走。

    程宗唯跑到门外,没两分钟,黄野平的车就到了。程宗唯上了车,“黄总,今天我们去哪里?”

    “就上次的大福农庄,你和我一起去看看。”

    “想投资?”

    “先看看,可能会投点资金搞点其他产业。”

    “关系还行吗?”

    “他们的毛老板接触过几次,你在外面见识广,帮我一起看看靠谱不靠谱。”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停在了大福农庄的门口,两人走进大堂,毛老板已经在大堂的沙发上坐着了,见到黄野平立刻笑眯眯地迎上前来,“黄董,好久不见。”

    黄野平堆着一脸虚伪的微笑,握紧了毛老板的手,“毛老板,你好啊!”

    “黄董,你看今天怎么安排?”

    “这样吧,我和助理先看一下整个农庄,一个小时后我们坐下来仔细聊聊大家的想法,你看怎么样?”

    “好啊,那黄董你们先看,12点钟我们在VIP-1号包房碰头。”

    “好,一言为定。”

    暂别了苗老板,黄野平就和程宗唯一起在农庄里随意走走,程宗唯问:“这个农庄你打算投多少资金?”

    “大概投个几百万吧。”

    程宗唯看了看说:“整个场地可能有一百多亩,几百万如果是维持性经营应该是够了。”

    黄野平摇了摇头,“我想把它盘下来。”

    “盘下来恐怕不止这个数吧。”

    “你看,宗唯,这个场地现在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我和这个毛老板在微信上也聊了几次了,他也有想法转让出去,所以大家可以谈一谈转让的模式。”

    程宗唯觉得这件事有些风险,因为黄野平以前也曾投资过差不多的项目,那是十年前的时候,黄野平还请他去过投资的市区一家农家菜饭店吃过饭,当时程宗唯一看到饭店的经理原本是海营初期的办公室主任,就知道这个饭店做不长久,六十几岁的办公室主任对餐饮毫无涉猎经验,居然也可以一下子抛下行政工作投身进去,是黄野平典型的跨界用人套路。

    “如果真的盘下来,以后谁来管理?”程宗唯问道。

    “我想自己来经营,现在岁数大了,也不想一直在咨询行业里拼命了,找个地方修身养性一下。海营嘛以后就找个可靠的人,我全权委托他去经营。宗唯,我很看好你来接班啊。”

    又是一番老套路的话,程宗唯有些感觉听出茧子来了,自从来到海营,这样的话黄野平说了不下五次,但是程宗唯同时也知道,这样的话黄野平之前和崔元彬也说过不下十次。

    “黄总,既然要投资,还是先把农庄的整个情况摸个透吧,我回去之后再找人了解一下,今天我们先务务虚。”

    黄野平点了头说:“那是。”

    在农庄晃了一大圈后,两个人来到餐饮区的1号贵宾室,推门进去,毛老板已经坐着了,黄野平说:“毛老板,就你一个人?”

    毛老板递了一根烟,“两个,两个,我老婆马上过来。”

    黄野平仿佛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走到里座坐下说道:“就是嘛,人太少没气氛啊。”

    话音刚落,走廊上就传来了老板娘的声音,“黄董来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