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南宋旧事 > 第十六章 关键先生

第十六章 关键先生

    张邦昌称帝,吕好问也往上提了一提,摄(主管)门下省(相当于参知政事,比宰相矮一级)。

    当时金人打算留下兵马,给张邦昌撑腰,咨询吕好问的看法。

    吕好问说:南北有很大的差异,恐怕你们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南方的水土和风俗,到时候要是产生冲突和矛盾就糟了,双方都会不安宁。

    金人说:那我留下个孛堇统领兵马,有人管着,就不会生事端了。

    吕好问又说:孛堇身份尊贵,万一不服水土得病怎么办,我们的罪过不是更深了吗。

    吕好问这么一说,金人最终决定不留兵马。

    此后吕好问还偷偷地问张邦昌:你是真想自己当皇帝啊,还是搪塞应付金人的权宜之计?

    张邦昌反问:你为什么这么说?

    吕好问说:你知道天下人心所向吗?大家只是惧怕金人的兵威罢了,如今女真人北去,你还能保证以后能像眼下一样安安当当吗?如今康王领兵居外,众所归心,为什么相公您不拥戴康王?如果你还犹豫不决,让天下误以为你贪恋权位,那就真的没有挽回的余地了(自绝生路)。

    张邦昌听得冒汗,问:那我该怎么办?

    吕好问答:向康王剖明自己的心迹和推戴之意,说自己是忍辱负重,屈节金人蹑位登基,实出无奈。

    第二天,惴惴不安的张邦昌便派人前往济州,面陈赵构。

    前面我们说过,吕好问还偷偷给赵构通风报信,并参与吴革密谋劫回二帝。

    从这些事情来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他的几个特点:

    1.有学问,有见识。

    但凡学问越大见识越高,就越有人想听他意见,他说的话也就越有人信,这可以称为“权威效应”。这么多人都“不耻下问”来询他意见,足见其学问见识之高深。(吕好问爷爷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宋代著名理学家吕公著,时称“吕学”,家学渊源摆在那里,他自己也是理学名人。)

    2.为人做事灵活,周全。

    他既能给赵构通风报信不露馅,参与吴革政变密谋而毫发无伤,又能得到金人和张邦昌的重用和信任,可见其深谙存身之道,心思缜密,做事周全灵活。

    3.能坚持原则。

    吕好问始终拥戴赵氏,从他诸多作为来看,他隐忍也好,逢源也罢,都是为了社稷能顺利地回到赵氏手里。

    吕好问不简单,但他也不是左右逢源的政治投机分子,他在宋末政权最高权力过渡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连赵构当了皇帝以后,都说“宗庙获全,卿之力也。”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靖康二年四月初一,金人掳二帝、皇室及宗戚三千人,分两路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宋太宗赵光义一脉被一网打尽,只留了赵构这一条漏网之鱼,不过这条鱼却成功地跃上了龙门。

    四月初四,张邦昌采纳吕好问的建议,尊元祐皇后为宋太后,入住延福宫,垂帘听政,向赵构抛出了橄榄枝。

    大家可能会奇怪,不是说开封城里的皇亲国戚都被一网打尽了,怎么还有个元祐皇后没跟着去放羊?

    这个元祐皇后可不简单呐,一生遭遇之离奇,拍上一百集宫斗戏都绰绰有余。

    元祐皇后姓孟,出身世家大族,为宋哲宗赵煦的皇后(赵佶的嫂子)。

    宋哲宗幼年既登基为帝,其祖母高太皇太后替他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16岁。

    这一百多人里,高太后最喜欢的是孟氏。

    元祐七年,高太皇太后正式下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立为皇后。

    可宋哲宗并不喜欢奶奶给他选的大老婆,他最宠爱的是婕妤刘氏,这便埋下了孟氏一生悲剧的伏笔。

    绍圣三年,孟氏的女儿福庆公主重病,不管吃啥药都不管用,太医院里的专家们也都束手无策。

    总不能眼睁睁地小公主丧命吧,孟氏的姐姐为了小外甥女治病,便求助于道家符箓。

    她千求万求,求得包治百病的符箓一道,便喜滋滋地入宫给小公主医治。

    可这个女人不知道符箓图谶之类向来为宫中禁忌,特别是汉武帝巫蛊之祸后,但凡皇宫里有符箓法术之类的东西,都会和谋逆、心怀不轨扯上关系。

    孟氏得知后大惊失色,急忙命人将符水藏了起来,又非常老实地将这个事情禀告了宋哲宗。

    哲宗听了,认为是人之常情,当时并没有怪罪孟氏。

    最终,福庆公主还是没能救回来。

    她夭折后,孟氏的养母燕夫人几个为孟氏和公主祈福,结果这件事情又重新被揭了出来。

    得到哲宗专宠的刘婕妤想趁此机会扳倒孟氏,自己当皇后,于是乎,一场宫斗大戏便开锣了。

    刘婕妤找了个机会在宋哲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孟皇后其实是在诅咒皇帝。

    皇帝最痛恨的就是这些东西,事关气运啊。

    刘婕妤枕边风一吹,宋哲宗也开始怀疑起孟氏来,于是他命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

    当时的宰相章惇也被刘婕妤收买,在宰相和刘婕妤的授意下,梁从政、苏珪逮捕了孟氏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严刑逼供。

    梁从政、苏珪本以为三木之下予取予求,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孟氏人品太好,她身边太监、宫女们知恩,宁死也不愿诬蔑孟氏。

    最后,梁从政等人不得不伪造供词,才让哲宗相信孟皇后图谋不轨。

    有了“确凿证据”,孟氏被废,宋哲宗将她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称“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孟氏被废,其实也是北宋党争之祸。

    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高太皇太后与向太后所立,理所当然被视为旧党阵营的一员。

    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宋哲宗亲政,他极力想摆脱这位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

    新党的宰相为了报复旧党,便在皇帝宠妃的授意下,拿旧党皇后开刀,酿成了这件冤狱。

    元符三年,宋哲宗病逝,弟弟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重新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第二年,向太后就病逝了,后来不久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

    孟氏再次受到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一直过了二十多年。

    靖康元年,孟氏先因瑶华宫失火,移居延宁宫,后延宁宫又失火,出宫居住相国寺前的私宅,真是什么好事都让她给赶上了。

    靖康二年,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悉数随着徽、钦二帝被掳走,没想到孟氏因为被废,她的名字不在《玉牒簿》之上,因祸得福逃过一劫。

    祸福相依,诚不虚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