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群聊:我靠史料发家致富 > 第五十三章 监察机构也要被监察!

第五十三章 监察机构也要被监察!

    “监察制度?这个元朝的监察制度也有什么特别之处么?”

    卫国国君李康开口问道,现在的他对于这个元朝,所采取的措施也有了极大的兴趣。

    元朝因为其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在治国方面,往往也会有打破常规的手段,而这也正是群聊中的皇帝们所需要的。

    “没错!华夏古代的监察制度,初创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日渐成熟于唐宋,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而明清的监察制度,也是在元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完善的。”

    “好啦!朕知道这元朝的监察制度很重要,所以直接说吧!”

    大翊皇帝刘信,对于李鸿运每次讲东西之前,都要来这么一段铺垫,很是不耐烦。

    “哈哈!”

    其他皇帝们见状,也是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这不是怕降得少了,你们不好理解嘛!”

    李鸿运贫了一嘴后,开始讲了起来:

    “前面说了,元朝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想要以少数,治理多数,也是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接受了汉官的提议,即: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必行汉法,即可长久!”

    “这一点朕能理解,就像刚刚征服以【一片土地之后,对当地的改变越大,治理的难度也就越大!相反使用当地的法度来治理,就会容易很多!”

    大燕皇帝周峰对于这样的建议表示认同。

    “所以在元朝会有中书省、枢密院,当然也少不了御史台这个监察机构。在元朝之前,中央朝廷在地方从来没有设置过正规的监察机构!

    “就像汉朝时期,中央监察地方,是向各州派出刺史;到了唐朝则是由御史台统一向各地派遣按察使。”

    “这和寡人派遣的监察使差不多!”

    卫国国君李康开口说道,其他皇帝们也是纷纷点头。

    “而在元朝时期就不一样,元朝是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三成的监察机构,以确保皇权直达基层地方。”

    “三级监察机构?”

    大翊皇帝刘信有些惊讶。

    “是的!元世祖忽必烈不仅效仿前朝,设置御史台作为中央的监察机关,而且在地方设立了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这样的三级结构,组成一套严密的监察网络。”

    李鸿运活动了一下手指后说道。

    “行御史台?”

    大靖王朝的钟天,看着这个样的一個机构名称,一看就是与行中书省相匹配。

    “是的!在元朝以前,监察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中央朝廷百官,对于地方官吏的监察则比较薄弱。

    汉朝派刺史也好,唐朝派遣按察使也罢,这些监察行动持续的时间都比较短,并没有长期固定的形式。

    而元朝则是开创性的加强了地方的监察活动!”

    “这跟元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以少治多,必须得加强监察才行!”

    大燕皇帝周峰开口说道。

    “肯定是有很大关系的,不然前面那么多朝代,不可能没有想过在地方设立监察机构的,但是相比而言,元朝也是最需要的那一个!”

    李鸿运赞同说道。

    “而且元朝对于御史台的重视,也远超前代,御史台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设立,虽有监察职能,但是其职权范围并不清晰,也没有足够权利弹劾百官。

    因此,那个时候监察效果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甚至有地方官员和监察官员沆瀣一气的情况。

    直到唐朝的时候,才明确规定了御史台的总监察职责,即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在唐朝的时候,御史台又称为“宪台”,而元朝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宪台通纪》,专门记载了元朝时候,御史台的典章制度。”

    “这么说的话,元朝的御史台,算是承袭唐朝的制度喽?”

    大魏太子安逸开口说道。

    “可以这么说吧!在中央设立御史台,只能管控中央朝廷百官,对于地方官员则无法全面考察。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建国之初,忽必烈就注重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最终便有了行御史台,来纠察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同时协助管理地方的政治问题。”

    “难啊!想要在地方设置监察机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大翊皇帝刘信,心中盘算着在大翊推行地方监察机构,然后不由得又摇了摇头。

    大翊对天下的掌控,或者说皇权对天下的掌控,根本就没有到需要设立监察机构的地步。

    “所以说这都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若是没有元朝这个少数民族为契机,说不定这个地方监察机构,也不会这么早的出现。”

    李鸿运同样也是感慨万千,然后提醒说道:

    “还是那句话,绝大多数的政策都是好的,但不一定都是合适的!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好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卫国国君李康双眼放光,口中不断的重复着这八个字。

    “就我所说的一些计谋策略还好,因为涉及到的人少,也不会有太大的变数,但是一旦涉及到政策、制度上面,一切都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然后做出适当的改善,方可使用。毕竟同一个制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最后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

    “治国无小事,朕不会乱来的!”

    何明在心中考虑了很多,每一次李鸿运提出一项新的制度,他都会在脑海中,将其在大晋王朝中演化一遍,从进群到现在,何明也成长了许多。

    “不是说三层机构的么?中央有御史台,地方有行御史台,除了这两个之外,行省之下还有监察机构么?”

    这个时候,大魏太子安逸疑惑问道。

    而群聊中的人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不不不!仅仅是行御史台的创建,就已经是打破常规了,在那样的时代,也没有在县里设置监察机构的能力,不然就太恐怖了!”

    看到安逸的问题之后,李鸿运赶紧否定,而后解释:

    “第三个监察机构,并不是说往郡县层次设立,而是针对于御史台和行御史台,而设立的肃政廉访司,等于说是给专门监察御史台的机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