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好吧,我就是大明战神 > 第二十五章 面君献策(下)

第二十五章 面君献策(下)

    “嗯……说来说去,这不就是武举人吗?”

    “额,还是有些不同的舅公。武举人太过片面,我们只能知道他会什么,却不知道他学过什么,有可能大材小用,也有可能小材大用。但要是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因材施教,那么非但不会误人子弟,还会让他们各施所长。”

    “可是打仗并非易事,学的再好又有什么用?谁能确定这些学子不是纸上谈兵?而且,你怎么就能确定,招来的都是真正的人才呢?”

    “舅公明鉴,这并不难解决,因为这个机构并非是让他们一步登天的契机,出师之后,都要去战场上历练,彼时是骡子是马,一试便知。至于人才,实在难得,九江不敢确定来的学子都有本事,可我相信大明的运气,舅公的运气,毕竟这天下的人才,已经被舅公得到了很多不是吗?”

    “哈哈……你这孩子何时学会拍咱的马屁了?只不过,马屁拍的再好,咱也不会听信你的片面之词,那些学子想来也不会,都入了皇宫了,将来还是要去战场上亲自历练,一点优势都没有,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舅公言之有理,可九江认为,有本事的人绝不屑于走捷径,而那些投机取巧的,也根本走不远。所以我和燕王殿下要做的,是给天下想要为朝廷效力的人一个机会,这跟科举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我们提前记住了这个人,等他展现本事时,我们不会忘记,就像汉初三杰里的韩信,这一次,项羽不会让他到刘邦那里去了。”

    御书房外,君与臣,舅公和甥孙,一问一答,一一奏对,跟之前在大本堂,李九江跟朱棣的问答差不多。

    也因此,使得一旁跪在地上的朱棣委屈的看着两人,父皇,他说的,都是我的词啊!

    朱元璋敏锐的捕捉到自家四儿子的神色,看了一眼李九江,低下头去:

    “棣儿,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朱棣双眼一亮,终于轮到我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父皇,九江都说完了。”

    朱元璋嘴角一撇,负手而立:

    “还没有,韩信,之后可是想造反的。”

    朱棣弱弱道:

    “也有人说没想造反。”

    朱元璋不置可否:

    “不管想不想,成立这样的机构,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武将,而这些人若是有了兵权,谁知道他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明朝初期,朝廷对武举的制度一直是态度不明,直到成化十四年,才真正确定,想来这就是原因之一。就连跟自己打天下的武将,洪武大帝都半信半疑,又更何况那些没共患过难的人呢。

    朱棣也不傻,知道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讲武堂的成立,故而焦急不已:

    “九江,父皇问你话呢。”

    朱元璋无语至极:

    “咱是在问你。”

    “啊?问我?”

    朱棣双目圆睁。

    朱元璋却很奇怪朱棣的双目圆睁:

    “怎么?九江不是说,这条国策是你想出来的吗?难道连这个问题,你都没办法给咱答案?那你今日来此,不还是为了胡闹?”

    此话一出,可能是感受到了杀气,把朱棣急的是满头大汗,无奈越急,大脑越是一片空白:

    “额,等一下父皇,容儿臣思考片刻。”

    朱元璋白眼一翻,咱就知道,缓缓转过头,重新看着李九江:

    “你也需要思考片刻吗景隆?”

    李九江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分毫,甚至微笑起来:

    “不需要舅公,关于这个问题,九江来时,已经帮殿下考虑过,毕竟,这并不算是个问题!”

    “哦?”

    朱元璋眉毛一挑:

    “为什么这样说?”

    李九江拱手道:

    “很简单,因为兵权不可能一直捏在手中,总要给出去的,关键只在于,给出去的东西,想收的时候能不能收。所以武将的叛乱,根本只在于帝王的识人之能。那么成立一个专门的习武机构,对这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那些人在还没成长起来前,就被朝廷圈养了。而经过多年的考察,多年的观望,九江相信,一个人的品性,一定能有所展现。”

    “彼时,真正的忠臣,心里想着朝廷对他们多年的授业之恩,只会让他们对朝廷更加忠心。而那些永远养不熟的白眼狼,也可以提早发现,提前铲除。”

    朱元璋嘴角一勾,又低头看向了朱棣:

    “景隆此答如何?”

    朱棣双眼明亮:

    “一语中的啊父皇!”

    朱元璋眼角微抖:

    “所以,这国策真的是你想出来的?”

    朱棣毫不犹豫一点头:

    “当然是了父皇,我和九江一人想一半,两边往中间一凑,这不就成了?”

    朱元璋再度无语,不过对李九江自然是欣慰的:

    “大姐有个好外孙呢,刘伯温荐你进大本堂,也算干了一件正事。至于棣儿你嘛,应该感谢你大哥,不然的话,你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一个伴读去?跟着景隆多学一点吧。”

    朱棣一脸木然:

    “爹,这条国策真的是儿臣和九江一起想出来的,而且我们还一起为这个机构想了个好听的名字,讲武堂!”

    于是乎,朱元璋更加确信了:

    “就你那点学识怎么可能起这么顺耳的名字?”

    说到这,见朱棣还想据理力争,朱元璋当即一摆手:

    “好了好了,就算你和景隆一起想的行了吧,既如此,两人做事两人当,讲武堂是吧?成立这个机构的事,咱就交给你们负责了,棣儿,不要让咱失望,好好干!”

    言罢,朱元璋伸出手拍了拍朱棣的肩膀,然后转过身子,拍了拍李九江的肩膀,便离开了御书房。

    被委以重任的朱棣直接傻了:

    “我负责?”

    李九江却是皱眉沉思,今晚不该来呀!

    而这时,朱棣已经从地上起身追了出去:

    “哎,父皇,等一下,怎么能让我和九江负责呢?我们每天还要去大本堂上课呢。”

    朱元璋脚步一顿,听到这句话他真的没办法不说啥:

    “景隆每天去大本堂是上课,你去是吗?好了老四,这国策咱已经听你们说了,也准了,甚至都认同是你和景隆一起想出来的了,还要咱怎样?”

    朱棣满面难色:

    “父皇您别跟儿臣开玩笑了,这事要让大哥去办还行,我去怎么可以呢?我什么都不懂!”

    “不懂不会学吗?”

    朱元璋强忍着怒火道:

    “你大哥也不是一出生就能当太子的,再说了,讲武堂成与不成,还是需要时间去论证的。你们要是连个壳子都不给咱弄出来,咱如何让百官信服?”

    “可……”

    朱棣眉头紧皱,虽然无言以对。

    而朱元璋已经懒得搭理自家四儿子,眼瞅着亥时将至,月明星稀,直接摆驾坤宁宫。

    也因此,只有提着灯笼,距离朱元璋最近的总管太监陈洪,才能看到皇帝的脸上带着笑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