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是万历的老师 > 第15章 读书是为什么?

第15章 读书是为什么?

    “不怕先生笑话,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范凌恒先是犹豫,然后坦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瞒老师,学生家贫,生活无以为继,买不起书本,蒙学所有书籍和《论语》等全是学生自己抄录,前几日代家父服役,还挨了鞭子。”

    “学生不想过这种生活,所以,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能做官,让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好生活。”

    他摸不准孟教谕要考校什么,便顺着自己本心给出了答案。

    孟教谕起身,踱步至范凌恒面前,仔细打量着这位坦诚的年轻人,对他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读书为了做官,不丢人,真不丢人!

    但有些人就是抹不下面子去承认这一点儿,老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假!空!

    十几岁的少年,又不是内阁首辅,他们懂什么是天地?懂什么是太平?

    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去改变天下,更不是在家乡邻里间就能明白世间万物之道理。

    读万卷书,难测人生沉浮;行万里路,才能知道人间疾苦。

    没有经历,何谈天下?

    但凡范凌恒刚才回答什么为了改变天下云云,他就得说一句“虚伪”。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孟教谕把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送给范凌恒,顿了下

    ,语重心长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现在吃的苦刻在心里,作为你读书的动力。”

    “待来年一举高中,再回首,将发现往日清贫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也,恐是这辈子也不会再相见。”

    “不过在此之前,望你养精蓄锐,莫争少年气,坏了功名路。”

    范凌恒深以为然。

    他之前就是坚定的读书功利化支持者、从头到脚的实用主义者。

    当时他选择大学就读金融行业,也完全是因为那些年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遥遥领先。

    “学生受教,未来定当苦研八股,争取一举中第。”范凌恒双手合抱,俯身推手,双手过眉,俯身作揖。

    孟教谕点头,待范凌恒入座,回到案后询问起他的学业,当得知其刚开始学习《论语》,不由问道:“四书五经刚开始学?”

    “正是。”

    教谕复问道:“我观你读书速度极快……”

    “学生前些日子脑疾,病好之后发现有过目不忘之能。”

    孟教谕不动声色,实则内心诧异,本朝天生过目不忘者有二人。

    一是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严嵩;

    一是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徐阶。

    纵观古今,有此能力者,皆在史书留名,不论清名还是浊名。

    难不成自己遇到了这种学生?

    孟教谕从桌上拿起《八股文集》,这是记载了去年会试前五十名的印刷册,前几日他刚拿到手。

    “你随便找篇,背一下我看看。”

    范凌恒拿过文集,翻开首页,上书嘉靖三十八年殿试题目——朕恭承上天明命,君此华夷,亦既有年矣!夙夜持敬,不敢怠恣,一念在民,欲人人得所,夫何与我共理者,彼各一心,皆未见以我心而是体百务,惟欺君以欺天,害民亦害物,彼尝言之者后尽背而弃之。夫大学之道,专以用人理财为急,用得其人,政自治理,财得宜用自足。吁,人之不我用,而代理之责,岂独我能耶?兹欲闻人得用,财得理,以至治羙刑平,华尊夷遁,久安之计,何道可臻,尔多士其言之,必尽所怀焉!

    殿试就是所有考过会试的上榜学子,去紫禁城皇极殿,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再由各位学子当场作答。

    殿试的策题往往先由内阁大学士等人拟定数道,随后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送往皇帝面前选出一道作为策题,并密封送返内阁,并当场令内侍印刷出相应份数的试卷。

    这种出题、选题的方式,难免会有作弊的事儿发生。

    比如某个出题的大学士,酒后多言…

    但在嘉靖年,这个是弄虚作假不了。

    一个二十多年不肯上朝、每日修仙的皇帝,不能用凡人的眼光看待。

    他自诩聪慧,经常在殿试当天随口出题,连他本人都确定不了题目,学子们自然无法作弊。

    就像这道题一样,在范凌恒读来,这哪里是在出题?这就是在皇帝在痛骂大臣们!

    正统题目怎么着也不可能以这等口气呈现给学子。

    比如这句:“夙夜持敬……彼尝言之者后尽背而弃之。大概意思就是:我日夜不敢懈怠享乐,一心想着百姓,希望人人得到应得的。可是大臣们各自一心,没有按照我的心愿去做事!欺骗我就是欺骗天,坑害百姓就是坑害万物!”

    快速阅读至末段,范凌恒眼睛一亮,前面都是牢骚,最后一句才是真正的考题:“现在我想听到:人才得到使用、财务得到管理,以达到治美刑平、华尊夷遁、长治久安的计策。你们这些人说说这些,一定要把想说的都说出来。”

    看来这位皇帝陛下对朝廷内外各自异心办事不力很为苦恼啊!

    而且,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实则是一个囊括内外政务、直指吏治财用的难题。

    范凌恒一时也想不到答案,于是接着看起文集第一篇——《丁士美殿试策论》。

    孟教谕走到他身边道:“丁士美时38岁,他这篇文章一气呵成,文笔优美,点为状元名副其实。”

    范凌恒心头一紧,明白孟教谕已然开始指点,于是他用心阅读,可惜确实能力有限,虽绞尽脑汁,却也只能读出来个大概,不明文章的妙义所在。

    一刻钟后,范凌恒重新过了下文章,确定已全部记了下来,于是抬头向孟教谕道:“先生,学生已背诵完毕。”

    说完开始背起来:“臣闻帝王之致治也,必君臣交儆,而后可以底德业之成;必人臣自靖,而后可以尽代理之责……”

    “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其所欲生者,莫甚于民,故立之君以理之。是君也者,承天之命者也,当以天之心为心者也……”

    “帝王所以礼乐明备,而天地官刑,政肃清而民大服,莅中国而内顺治,抚四夷而外威严者,胥此交儆之戒,自靖之谊有以致之也……”

    孟教谕手持《八股文集》,相互对照,竟发现范凌恒所述无一错字,无一遗漏,顿时起了爱才之心。

    为了维护他作为老师的权威,也为了范凌恒不起骄横之心。

    孟教谕表面装作冷静,轻咳两下道:“你的记忆确实很好,可你要知晓,古有方仲永,五岁可题诗,但由于学业荒废,到最后也是沦为平凡人。”

    “我大明人口万万余,省十三,县数以千计,然每年秀才者不过两万。

    三年六万秀才通乡试,得举人者不过两千人。

    去京城赴会试可得进士者不过寥寥二三百人,算作每年,进士者不过百尔。”

    “你认为你可成为万众挑一的百人进士么?”

    孟教谕一番话说完,范凌恒脸色难看,犹如被当头棒喝——这可比后世考985大学要难上太多了!

    不,这比考清华北大还要难!

    按照教谕所说,明朝人口一个多亿,每年能考上进士的只有一百人不到。

    他曾经有位室友,在求学上路高歌猛进,考上博士那年大家喝酒,据他透漏,当年全国博士人次仅有七万。

    按照那年华国14亿人口算,博士的录取率是两万人取一,而大明人口如果按1.5亿人算,每年秀才两万人,录取率是一万三千人取一。

    也就是说现在考秀才就比未来考博士容易一丢丢?!

    如果他没记错,有一年的国家院士才增补140余人,录取率为百万分之一。

    大明的进士算作每年,也就是100人/1.5亿人,录取率仅为百万分之0.6!

    进士比国家院士一级的人物还要稀少?!

    亏他之前以为秀才相当于高中,举人相当于大学生,进士相当于博士。

    范凌恒想到这,不免为自己之前对科举考试的难度低估感到羞愧。

    但考上进士的念头不减反增,愈发强烈,毕竟物以稀为贵!

    于是,他目光灼灼的盯着孟教谕道:“先生,能不能给学生指点这篇八股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