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量子混沌 > 第二章 信念凭空而生

第二章 信念凭空而生

    我有话说!

    神学开始在中国蔓延,甚至搞心理咨询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开始讲有神论,前世今生!

    一群装神弄鬼的人,别再搞心理咨询了,还不如去当牧师!

    就算你们想搞神学咨询,虽然你们的想法是善意的,想要给迷茫的人们一个意识起点,但是,你们要知道,求善不求真,别真的把石头当神!

    给意识起点,科学逻辑就可以!

    简单点的就是矛盾论。这本质上是一种双源理论。

    如果你还没有能力直接创造信念,就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不平衡的环境,你的潜意识就会与那个环境达成平衡。这就是所谓的走出舒适区,就扩大了舒适区。

    因为,不平衡的向量,就是混沌初始态;向平衡运动,就是吸引子,就是一种潜意识。

    走向平衡需要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事物,而很多时候,大家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给事物赋能,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看到对抗的事物出现,直接贴负标签。

    在善的眼中,真被贴上了恶的标签;在真的眼中,善被贴上了伪的标签。

    在这个更大环境中,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与舒适区中的原来事物争夺空间,这个时候不能简单的贴负标签,抛弃新事物。那你就会陷入,扩大圈子的欲望和对新事物的的恐惧,这两者的对抗之中。

    这个时候,你就陷入了无限循环!

    新的信念向量会给人确定感和目标感,可如果你的信念不够强,连潜意识都敌不过,那潜意识就会让你保持在当前的舒适区平衡之中。

    如果你用思维之手创造的信念向量,不能让你走出去;就需要用行为之手去创造物资向量,先进入新环境,用外源来推动平衡。

    然后,把在新环境中取得平衡当成信念,把解决问题当成信念。走潜意识的路,让潜意识无路可走!

    很多人,在纠结一个东西,“我”是什么?!

    喜欢吃苹果的我,就是“我”吗?如果现在只有梨,我吃了,我还是“我”吗?

    这个“我”,在本质上,就是各种信念和物资这些向量的和,是一个综合向量。如果是平衡的,就是零向量。而一般是在左右震荡,动态平衡的。

    而信念和物资是思维之手和行为之手创造的,那么“我”是“我”创造的?!

    还记得前面说的第四维吗?

    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厚度增加,就是第四维的积累,思维之手能创造更多的信念,行为之手能创造更多的物资,就是成长啊!

    所以,别说“你”很特别...

    信念和物资本身就是一个凭空创造的事件,连宇宙大爆炸都可以看作一个凭空事件,“你”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凭空事件?!

    注意,我用的两个词:是信念和物资,不是意识和物质。

    思维之手用意识材料创造信念,行为之手用物质材料创造物资。

    信念是意识的物化!是客观唯心论的根基。

    物资是物质的意化,是辩证唯物论的根基。

    你有多强大的信念,你就可以驾驭多少物资。但是,信念和物资的积累是力,而不是美,所以成长的过程并不美好!

    有神教和拜物教的信念强大到可以直接驾驭人!

    而没有多少人能够直接生活在不善不恶,亦正亦邪的量子环境中,因为如果沟通效率达不到,量子环境,就是丛林环境。

    所以需要向量人组成混沌体来保证秩序,也要冲刷生产力来提升沟通效率,有混沌很重要。

    而混沌建成后,最大的问题就变了:不是信念和物资,哪个更重要的选择。不是真大于善,还是善大于真的争论。而是一个混沌如果坍塌,就是巨大的灾难。

    双源理论就是说:两个相反的混沌对抗,是可以稳定下去的,甚至比让一个混沌席卷一切,又自我毁灭要好。

    而对个人最大的乐趣,应该是对自己的统合与突破,而不是简单的循环和积累。一个东西,进入了你的世界,而你遗忘了,也变成了潜意识。

    如果不对自己进行清理和统合,你就经常不知道这个潜意识是怎么来的。就像你家里的东西太多了,你很难找到那个在产生作用的东西。

    比如十年前,你偷偷摸摸的发了笔财,你买了一块金砖放地板下面,你想的是,将来如果生意失败了,可以拿出来卖了救急;卖房子之前,要先去挖出来;然后你又买了新房子,慢慢就忘了。

    有一天你父母生病了,刚好需要用钱,你的潜意识告诉你,可以卖什么东西的。结果你把房子卖了,就算你卖的平价,你也觉得亏了。

    而如果不对自己进行扩张和突破,你就会觉得以喜欢的东西,越来越没意思,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好。别人碗里的鸡肋,到了你的碗里依然是鸡肋。

    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有点像鸡肋,那它真的就是鸡肋。再怎么不断的催眠自己,也无法真的喜欢上,于是你就觉得人生不过如此。

    因为,你已忘了以前为什么喜欢鸡肋。有时候,喜欢的原因比喜欢本身还重要。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思考了,脑袋很乱,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想了很多那些没有结果、无法证实的事情。

    为了放空,为了所谓的“洗涤灵魂”,我还去了XZ。但好像真的大脑轻松了很多,回来了我也经常去附近山上的寺庙里静坐。

    当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并不认为是“灵魂”被神“洗涤”了,我当时想的是:因为缺氧、因为高反,思维之手超载了,强制丢失了很多信念。

    可后来,为什么要去寺庙?

    为了摒弃外物!因为我发现,在其他地方,要练习摒弃外物的思考,很难!我就想看看,意识的起心动念,能不能脱离外物而存在。

    我居然发现,可以。

    我当时做到了在完全摒弃外物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起心动念,自己就像在虚空中飘荡。

    更进一步,我做到了没有意识波动,所有内部世界就像一个外部世界的镜像,眼睛看到什么,内部世界就只有什么,就像一面镜子。甚至,感觉我自己连镜子都不是,就像一个镜框。

    “我”不见了!

    那,坐在这里的是什么?

    我要圆寂了吗?

    什么跟什么啊?!

    不行,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一定要理解是怎么回事。

    我开始了自己的慢慢求索之路。具体过程已经忘了,看了很多哲学的观点,心理学的观点。但到最后也分不清: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两个就像一个矛盾的一体两面,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的本源,与客观唯心主义的道、终极真理,有什么不一样吗?

    都没有给出具体的东西,怎么就开始互相否定对方?注意,我说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给出的指引,不是指引的人,不是那些石头!

    最后,我想,大概只有双源理论了吧,这个就如同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没有办法证实。

    可是,双源是不是说明这个世界是分裂的,不统一的?还是说,双源只是高纬度生物的两个分形。

    那这个统一,就只能是人本身了,人就是物质和意识的综合体,是超越物质和意识的,人对物质和意识完成赋能,实现物资和信念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唯物主义选择了物资作为运动起点,用实践,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改造世界。唯心主义者选择了信念作为运动的起点,用实证,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去实现自我。

    想到了我之前在布达拉宫里,看到的一个僧侣,就坐在那里印经幡:在一块雕版上刷上油墨,盖上布,抹一下,然后下一张。

    就这几个动作,他说他干了十六年,从没觉得枯燥,只有满心欢喜。

    想到了我身边的能工巧匠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这种让人沉醉的安定感。可能因为身在城市里,我们感官禁闭了。

    我们这些满世界奔波的人,整天吹嘘走过多少地方,见识多广。实际上,没有统合,“看”的越多反而会越空虚,人需要的并不多,我们活的是自己吗?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