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思考,生活,随笔 > 第四十八章 快速识别博弈优势

第四十八章 快速识别博弈优势

    在不确定性的博弈中,往往是提倡去观察对手的小动作,获取一些细微的信息。

    因为人越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越会做出一些小动作去掩盖自己的内心恐慌和紧张气氛,这个时候,瞬间的本能反应就会暴露出一些马脚,从而进行推断,但是推断出结果之后,看破不说破,这才是大智慧。

    因为在多数的谈判博弈条件下,当知道对方的小动作表现出来的一些对方心理活动时,留作谈判的底牌强于直接说破。

    谈判的过程有一个规则,谁先开口讲条件,谁就是劣势的一方。

    因此在发起主动谈判时,一定要让对方先开口,利于我方的条件往往可以在中途摆出,而不是在末尾摆出。

    在不明情况的博弈中,一定不要相信所谓的规则。

    因为规则往往是强者的专利,而且在博弈中,强者也绝对不会去讲规则,暗地的活动足以将弱势一方的信息彻底摧毁。

    所谓的名誉或者面子,在强者看来只是规则的附属品,为了利益随时可以抛弃各种条条框框,只为强者服务。

    那如何去很快的识别在一个博弈的过程中存在哪一个强者或者是如何快速识别博弈参与者中的最强者?

    这个时候,不可直接询问,因为这样会暴露你着急的思维,甚至会被对方趁机反制,处处落于下风。

    要仔细观察,主动发起博弈并且制定博弈规则之后,无人反对的往往就是最强者,整个博弈也将会因此而改变,以最强者为中心进行一个博弈体系的建立。

    就比如在一个公司进行谈判业务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先问一下对方公司要求是什么样的业务谈判,通过这种不着痕迹的提问,可以看到对方在商量的时候,必然是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进行讨论,而对方公司进行讨论的过程便是在选举最强者的过程,当某一个人代表对方公司,将整个谈判流程进行规则化的时候,那此人便是最强者,也可以说是对方的话事人。

    此种说法多用于在不熟悉对方业务,不熟悉对方风格的情况下进行的试探,远好于开门见山的谈价格或者是谈合作。

    在不对等的博弈情况下,往往会受到强者一方的各种条件要挟或者是一些不平等条件的利用,当面临不平等条件的谈判时,一定要首先识别对方不平等条件的可达成程度。

    假如说达成对己方不平等条件非常的有困难,或是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那对方多半都是一种口头威胁,可以直接以不合作的后果或者是不合作产生的双方损失为突破后,迫使对方收回不平等条件。

    假如对方具有达成不平等条件之后,依旧对对方的生产经营无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入第三方的合作,在博弈出现失衡的时候,迫使对方让步。

    比如三国时期当曹魏对蜀汉进行战略打击时,蜀汉便联合东吴进行异地的战略反击,迫使曹魏远征军回守大本营,在回守的过程中被蜀汉各个击破,从而使得曹魏在对蜀汉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有利却发不出的憋屈状态。

    在博弈中,如何摆脱对方的强势要求或者是不平等的条件?

    这首先要从与对方的合作意图进行辩解,如果对方的合作意图仅仅是想摆脱第三方的牵扯,那完全可以与第三方达成合作,形成一个三角稳定性的合作方式。

    如果对方的合作意图是长期性的,那一定要在对方还在犹豫之时,签订长期性的合同,并且严格规定双方违约的重罚事项,通过长期合同摆脱在剩余时间内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最忌讳的发展方式就是单一的供应商和单一的市场,企业的多元化往往是企业发展的生命攸关的选项。

    单一的供应商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原料将会受到限制,这个时候必须要在供应商之外选择更多的多方式的供应商或者是替代品。

    其次在市场中进行选择的时候,尤其是在现在信息社会,市场往往意味着国内市场的利润在不断的下滑,而国际市场的利润在不断的上升。

    只要是想要做大企业,或者是将企业延续下去,就必须瞄准国际市场,而瞄准国际市场必须要因地制宜。

    比如当下各国看好的非洲,想要去非洲搞高科技建设,听起来高大上,但当地人不需要,反而是各种日用品在当地销量很好。

    当企业弱小的时候,或者是在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搭便车。

    搭便车就是寻找有力的第三方,并且可以形成一企业微弱优势与之互补的第三方进行合作,从而在与第三方共同发展壮大的同时,然后融入到对方的发展目标之中,还要有自己的底线目标。

    比如苹果在发展之初便是依靠微软和谷歌,以及另一家大公司进行发展,并且苹果在一开始的时候便是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主,然后进行推出一个掌上电脑为核心的目标,然后通过另一家大公司的智能手机模型进行改善创造。

    当初乔布斯推出苹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让庞大的电脑系统变成一个手机模样的掌上电脑,并没有想着推出智能手机,但是却意外的开通了大屏智能手机的行业。

    假如没有当初微软的辅助和谷歌工程师的改造,以及另一家大公司提供的智能即大屏模型,那么现在的世界上可能还没有苹果这个公司。

    所以,在实体经济的生产领域最好的或者说最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跟随着行业的大公司去寻找大公司产品的漏洞或者是缺点,进而对大公司的漏洞和缺点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可以利用大公司的企业效应和名牌效应,而在无形中为自身的公司节约下一批宣传成本和营销成本。

    做公司之前,一定要明白做公司的目的是什么?

    在国内南方区域,多半是把公司看成是一种商品,将公司做到一定规模之后,然后出售给其他的行业大佬,或者是本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以获取报酬。

    在北方区域多半是想着将公司做成家族企业或者是做成一个可以传承的项目,这便是国内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对公司存在价值的认知不同的结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