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剩女三嫁 >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李衮在姐姐的灵柩前洒了一回眼泪,命人将远道带来的祭祀之物放上去。然后被忠烈王迎入王宫。

    尽管忠烈王请李衮上坐,可是毕竟忠烈王是一国之君,李衮还是依礼坐在了客席。见他落座,高丽臣子心中均大石落地。这个东墩亲王不像是不讲道理的人啊!

    丧礼都是隆重而繁复的,何况是王后之丧仪。王璋作为孝子,只能立即依礼在孝棚里跪着,因是王后之殇,他的两个哥哥(非高丽王后所出)也一起跪着。一溜儿跪着的还有他的侄子们。后堂跪着后宫与媳妇辈的女眷。

    宫外的院子里,大臣们举哀,命妇们按品在偏院致哀。王宫里素缟一片,从礼法礼仪上绝挑不出错处。

    李衮只问忠烈王,姐姐因何而亡?事先为何未见征兆?忠烈王只说是因病而亡,把内医院的一众医倌都召来回话。

    “王后因心痹而亡。”

    “医案何在?”医倌们战战兢兢地奉上王后的历年以来的医脉医案还有亡故后的验身情况。李衮挥了挥手。自有人开始誊抄,然后就在大殿之上,廖晴指派随军的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倌分列大殿两边,同时就医案开始进行复诊审验。

    “姐姐可有什么遗愿?可留下什么话?”

    忠烈王犹豫了一下,到底不敢隐瞒:“王后弥留之际只是念着璋儿的名字,留言让璋儿继位。”

    “这个自然。王璋早已册封世子。可还有其他遗愿?”

    “王后临走前念叨再看不见金莲川草原的金莲花海了。”到底是多年夫妻,忠烈王挤出了几滴眼泪。

    李衮上面的哥哥姐姐逝去的不少,目前仅存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了。蒙古人饮食荤腥多,饮酒多,且性格直爽,易怒,心痹而亡是常见死因。

    只是,这个是李衮最小的姐姐,死得的确有点早。他想起忽必烈闻听小女儿过世时的伤感,也不禁叹了口气。

    个把时辰,两位医倌先后写出了自己的意见,然后呈与李衮看。系心痹无误。

    三个时辰后,医脉医案及验身情况均已誊抄完毕,高丽医倌传阅了两遍,确认誊抄无误,两方均签了字。所有誊抄文件派人急递往元上都去了。

    见事已毕,李衮掏出了忽必烈的亲笔诏书,宣布追封已故王女为安平公主,高丽全国国孝三个月。

    “今日都已经累了,便都散了吧。”李衮和蔼地亲自搀扶起忠烈王。想象中的狂风暴雨并没有出现,忠烈王心下感激。

    宫人引路,李衮下榻别宫。用饭沐浴更衣以后,李氏族人先后拜会。

    当年忽必烈只是拖雷的第二子,从不显山露水的,与忠烈王的祖父私交甚好。李氏先祖非常有眼光,早早就搭上了这条登天之路,因协助忽必烈得了天下,显赫了起来,成为了仅次于当今王族的第一世家。

    无论是文还是武,无论是商还是贸,李家才是高丽实际上的掌权人。

    目前李家家族全部的希望都寄于李衮一身。过去只是寄希望于可以在新帝继位后可以全族得以保全而已,所以对高丽王位从不做他想。现下可不同了,李妃得宠,李衮大权在握,忽必烈身体无碍,李家暗地里跃跃欲试。

    李衮如何不知他这些母族之人的想法?不过他与廖晴曾经讨论过高丽王位的问题。廖晴的建议是不必那么早挂起来被人当靶子。

    只要大汗身体无忧,熬也能把占最多数的顽固派熬走。李家人既然可以得里子,面子上还是继续让王家人继续当王比较好。

    不过,需要大力发展海贸。只有让经贸发展起来了,国力增强了,才是取胜之路。

    忽必烈曾经两次派人攻打日本列岛,耗资巨大,均告失败,且损失惨重。战争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因为耗资巨大,破坏国力。

    与民休养生息,提高当前的社会生产力,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才是最最重要的。

    最难得到的是什么?是万众归一的民心啊!

    李衮当面问了出来,高丽王后的死是不是李家人动的手脚?李家十几个核心人物当即跪下指天盟誓,绝无此事。

    高丽王后善妒,对后宫动辄打骂,且极喜爱牛羊肉与奶茶马奶酒,身体肥胖,行走费力伴有气喘,实在不是长寿之相。

    李衮表示,如果只谋求安身活命,还是当臣子安全。如果未来有所图谋,就必须蛰伏下来,安心暗暗积蓄力量。

    廖晴的母族经贸、百业、医术均发展非常好,李氏族人可派人去学习,在高丽把相关事业开展起来。李氏族人如何不知东墩王妃娘家的大业?现在能有机会可以学习,在高丽发展李氏,真是大喜过望,连连跪下磕头感恩不止。

    建学校!建船厂!建商队!建医馆!建码头!李家人走的时候全部眼睛炯炯有神,仿佛集体吃了灵丹妙药,浑身充满了干劲。这是绝对的钱财与权力啊!实实在在的好处,李衮的这个媳妇儿真是娶得太划算了!

    李衮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起来,去往王宫进行吊唁。把忽必烈的圣旨副本烧给了姐姐,高丽君臣均陪同举哀。现场哭声一片。李衮与这个姐姐拢共也没有见过几面,姐弟感情不过泛泛。然而毕竟是骨肉血亲,心里还是很不好受的。

    王璋连日赶路,心中悲痛,又在孝棚熬了一夜,已然瘦了一圈。他昨夜将之前服侍母亲的宫人全部进行了讯问,得知母亲断断续续病了一月有余,父王竟没有来看过几次,整日都宠爱另一个后宫,高丽王妃为之愤愤不已,死前还在咒骂忠烈王宠妾灭妻不得好死。

    政治婚姻哪里有什么感情?高丽王后体型壮硕,肯定是没有高丽后宫女子那么婀娜多姿惹人怜爱了,但是王后病重作为丈夫漠不关心甚至不报告元朝以致丧失了进一步诊治的机会,却是过错。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王。当年忽必烈为了让女儿名正言顺地当王后,下嫁女儿一个月就秘密处死了原高丽王,忠烈王才得以登基。

    现在,王璋已经长大成人,让不让王璋成为新王,是李衮必须决定的。高丽是他的母族,亦是他的根基所在,不容失误。

    李衮思来想去,这个事,需要王璋做决断。如果王璋选择保护父王,等待日后再登基,他自然不必赶尽杀绝。

    王璋在孝棚里回忆母亲的点点滴滴,泪流不止。自己虽是高丽王后嫡子,却对高丽没有什么感情。自己喜欢的是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在怯薛军里与同袍饮酒比斗,而不是在高丽吹海风,埋没在高丽的宫墙里。是的,他的思想,整个的还是蒙古人,而非高丽人。高丽臣子也不熟悉他这个世子。

    李衮将王璋约入别宫,在室内的蒙古包里询问王璋的打算。如果他想登基为高丽王,就必须舍弃父子之情。如果他不愿登基,那就在丧仪后依旧回元上都,他的世子之位无可动摇。

    王璋沉默良久,表示毕竟是生身之父,不愿弑父。但是,他想为母亲复仇。母亲临终还在咒骂,可见死得极不甘心。罪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他需得替母复仇。

    高丽王后停灵五七三十五天,灵柩被送入高陵安葬。

    高大的新的王后坟茔前,王璋命人将他认为的罪人一一斩首。忠烈王身边的近侍、王后病重期间忠烈王宠幸过的后宫、服侍王后不够尽心尽力的宫女、忽必烈赐给女儿的陪嫁宫女太监全部成了刀下亡魂。

    这些人,一部分是替忠烈王受过,一部分是高丽王后咒骂的后宫,还有一些则是失职。在高丽王后死前居然一个信息都没有传递回元朝,可见服侍母亲是何等不用心。

    这个世子心性狠辣!高丽君臣均被血淋淋的一幕吓得两股战战。拥有权力却始终和颜悦色的李衮是一个宽厚的人啊!高丽君臣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印象。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