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天定录 > 第五十七章 先定一个小目标

第五十七章 先定一个小目标

    吴盖是皇城司的亲事官,经常在皇帝身边跑龙套,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天子行朝那些事儿,据他所说,近卫三司可能是民间误传,官方的说法其实是禁卫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在宋室南渡之前,三衙既是京师禁军的统帅部,也是天下兵马的最高管理机构,靖康之乱后,三衙直辖的京师禁军一夕间土崩瓦解,其统御天下兵马的权柄也被御营司取而代之,此后数年每况愈下,最终沦落为只对皇帝本人负责的禁卫师旅。

    至于皇城司和军头司,充其量算是具有准军事化编制的事务性组织,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侍奉宫廷,专门为皇家提供外围勤务,除此之外,就是在皇帝外出巡视的时候,临时充当第一重和第二重的贴身仪卫,因此这两个机构都拥有军额不等的武装甲兵。

    据说皇城司最发达的时候,麾下共有五个指挥,差不多三四千人马,而军头司相对较少一些,仅有马直和步直两个直属营队,其最高长官,也就是主管军头司公事,通常由七品阁门宣赞舍人兼任,看上去规格不高,不甚起眼,然而却是整个皇家防卫体系里最特殊的组织……

    吴盖如数家珍一般,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吴益听完之后,不禁哑然失笑,看来自己真成了井底之蛙,要说无知本身并没什么丢人之处,但人云亦云就太可笑了,正想顺便请教一下军头司有何神秘之处,忽听李小宝迷惑不解的问道:“敢问二公子,军头方才所说的御前带刀侍卫,听起来贼威风哩,宫中可有此官?”

    吴盖笑道:“有倒是有,不过正式官称不叫御前带刀侍卫。”

    “那叫什么?”李小宝似乎兴趣浓郁,伸长脖子继续追问。

    “正式官称是带御器械,不过可以略称之为御带。”

    吴盖嘴里漫不经心的说着,眼神却有意无意的瞄着自己斜对面一一身披将军甲胄的兄长,背倚船头的朱木横栏,泰然而立,他左胁下悬挂着那柄形制奇特的祖传刽刀,此刻看起来忽然有点异样的感觉。

    吴盖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封刀多年的族长祖父,因家传绝学后继无人而终日郁郁寡欢,有一天突然召集众人到家族祠堂里,亲自为十岁的兄长举行隔代授刀仪式,意味着吴家武学自此有了传承之人。

    如今看来,兄长果然不负祖辈的殷殷厚望,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了仅仅两年光景,就从一阶白身晋升为从九品小使臣,若是换作自己,别说斩将夺旗,搏取功名,能够全须全尾的活下来,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李小宝见吴盖一直盯着军头的腰刀出神,忍不住说道:“军头,您这次入宫面圣,若是官家论功行赏,无论如何得求个御带当当,嘿嘿,御前带刀,随行护驾,想想那场面都觉得八面威风!”

    吴益忽然心中一动,若是真能当上带御器械,腰挂刽刀整日在皇帝眼前晃悠,还愁没机会兜售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

    哪知吴盖听了李小宝的异想天开,忍俊不禁,忽然噗呲一下乐出了声:“李偏校说笑了吧?带御器械乃国之干城,官家恩宠备至,除了中官大珰之外,此内职向来不曾授予过大小使臣,南渡之后,外军挂此荣衔者,惟有刘韩张诸大将,而内卫诸司之中,也仅有杨刘二管军而已。”

    吴益当然知道,他所谓的刘韩张诸大将,指的是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而杨刘二管军则是杨沂中和刘锜,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南宋初年的中兴名将,然而惟独没有岳飞,不能不引人无限遐想:皇帝对这位精忠报国的大英雄,究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剪不断理还乱的雨丝悄悄停歇了,江面上一杆子高的初升红日也不见了踪迹,天空中阴云密布,隐雷由远而近,轰轰作响,迎面而来的飓风,猛烈的撞击着数丈高的白布云帆,发出嘭嘭嘭的巨大动静。

    顺流直下的风向变了,本来用于借力的数面铁船帆,瞬间就反置成为向前行进的障碍,大货船的航速因此急剧下降了好几节,几个艄公迅速爬到船仓顶部,有条不紊的调整着风帆的方向。

    随着船帆慢慢转向,十丈多长的船身开始有节奏的左右震荡,李小宝正仰头观望艄公们娴熟的调帆,冷不防一个趔趄,顺势跌入对面吴盖的怀里,两个大男人尴尬的拥抱在一起,对视良久之后,他俩突然莫名其妙的放声大笑起来。

    嗬,这俩小子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吗?

    吴益悄声嘀咕了一句,船头的江风在耳边呼啸,连他自己都听不清刚刚说了什么,正准备回船仓里歇息,忽然想起军头司的情况还没打探清楚,于是就把吴盖拉到紧靠右侧船舷的避风棚里,细细问个明白。

    原来所谓的军头司,全称为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最初是两个互不统摄的皇家侍奉机构,即军头司和引见司,前者负责拣阅禁卫士卒,后者专门向皇帝引见低阶武官,由于其监控对象皆为在京师驻扎的御前诸军,最终两司整合为一司,并在番号前面特意加上“御前忠佐”四字,以示官家恩宠之意。

    南渡之后,由于战事日趋紧张,军头司被赋予的特殊使命越来越多,除了向皇帝引见低阶武官,在后殿递呈军政公事之外,还负责为拱卫天子行朝的禁卫师旅招募、拣选和分配兵额,并且暗中操纵三衙诸军低阶武官的晋升,插手武举科考,往地方军队里派遣大小使臣等等细务。

    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一项其它皇家机构不具备的特权,即是在作为仪卫陪同皇帝出巡之时,可以直接承受军民士商等庶众的讼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拦圣驾告御状,总而言之很接地气……

    仔细聆听着吴盖滔滔不绝的解释,吴益那双犀利的眼神越来越明亮,那情景,就好像是航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大海里,面前突然浮现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前路豁然开朗!

    阿哈,这个所谓的军头司,不就是南宋版的军事统计调查局吗?将来若是有机会掌控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皇家机构,也就可以效仿当年的戴老板,只手遮天,为所欲为……嗯嗯,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激动得浑身颤栗。

    事实上,正如他所想像的那样,当年宋太祖亲自设立的军头司,的确与后世特务组织军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知道,本朝以右文为国策,向来重文抑武,武臣相对于文官而言,品阶普遍都不太高,五品的正任观察使已经步入高阶武官的行列了,而七品的诸司正副使则是中低阶武官的分水岭,至于那些等而下的八九品大小使臣,正是军头司重点监控的对象。

    军头司不去关注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帅,却对低阶小武官情有独钟,这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其实不然,本朝对中高阶武官的防范完全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所谓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就是最好的诠释,这里的将,通常指的是一军之将,即统制、统领等军级以上主兵官,而兵则包括大小使臣、节级效用和长行军卒三级。

    朝廷一旨令下,军级以上主兵官可以走马灯似的随意调换,而将级以下的营队却只能跟着各自的军头整建制的移动,否则的话形同一盘散沙,没等上战场就已经溃不成军了,显而易见,只要控制住那些在基层领兵带队的大小使臣,就能让一支军队俯首听命,始终保持对皇家的忠诚,这就是宋太祖当初设立军头司的秘决所在。

    然而靖康变乱以后,形势急剧变化,朝廷数十万正规大军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刘韩张岳吴各家军,诸大将画地为牢,拥兵自重,如铜墙铁壁一般针扎不进水泼不入,如果不是朝廷手里紧紧攥着财政和民政大权,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面对这种情况,小小的军头司自然更是有心无力,它的黑手最多只能伸到拱卫天子行朝的禁卫军身上。吴益心里很清楚,要想改变这种濒临失控的现状,非得伤筋动骨的狠狠折腾一番不可……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