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长城边 > 第五章

第五章

    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窑洞的建筑艺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

    “陶复陶冗,未有家室”。窑洞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明末清初,也是窑洞建筑前所未有的鼎盛辉煌时期。

    窑洞民居天然就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是生土建筑的“活文物”。

    窑洞建筑美观耐用,舒适安静,既可以保护植被,又经济省工,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经过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仿佛是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农耕文化的发展。

    窑洞建筑,原是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那里的黄土层非常厚,人类就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的种类很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

    窑洞的营造技艺是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根与魂。

    早在夏商时期,先人们就有了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启动农耕文明的先河。

    “地下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等,按照不同的用途可分为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等,其营造技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这一民谣便是对地窖院的营造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窑洞营造技艺丰富多样,如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垒砌而成。

    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后在平面上凿挖而成。

    天井式窑洞较为讲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约七米,四周见方,然后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窑洞大体可以分为土窑、砖窑、石窑三种。

    土窑是以黄土作为基本材料,在黄土坡建造。

    砖窑是用粘土砖砌筑而成。

    石窑是将人工采用撬凿法和爆破法开采出来的石块加工后砌筑而成。

    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耐居等实用价值。

    建筑以实用为目的,窑洞建筑的布局,无论是空间构成,还是防护性能,其装修构造等都是以实用为出发点。

    窑洞建筑的装饰技艺主要有窑洞石雕,木雕和砖雕。

    窑洞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写意的造型与流畅的线条自成一脉。

    石雕以建筑的装饰构件出现,主要有抱鼓石,柱础石。

    窑洞石雕,体现了民间高超的雕刻技艺。广泛的雕刻内容,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迎宾拜谒,祈求吉祥,狩猎农牧,乐舞百戏,神仙鬼怪,珍禽灵兽等。

    窑洞木雕,木雕装饰与窑洞装饰构架,构件有机结合。

    利用其木质材料进行雕饰加工,可以丰富建筑的空间形象。

    窑洞建筑的木雕依附特有的建筑环境,极具当地民风民民情,雕刻质朴,内容丰富。

    窑洞砖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现的一种雕饰类型,比石材质地软且轻,易加工成型,在居民建筑装饰中广泛采用。

    像是米脂窑洞砖雕,主要用于脊饰,吻兽,瓦当,滴水,墀头,影壁,神龛等建筑部位,图文雕刻精美。

    砖雕、石雕、木雕,是技艺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

    石雕的使用散落在许家大院建筑的各个角落,上至门檐、斗拱、栋梁、瓦片,下至台阶、门枕石等装饰上。

    石雕设计圆雕、浮雕、镂雕等各种技艺手法,将古籍典故中的神话人物、吉祥语言、寓意形象融汇进艺术设计,既传承传统纹饰图案,做到艺术形式的承载和相传。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盖起了瓦房,加上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原来众多的窑洞被大量废弃,因无人居住而致塌陷。

    有些村庄甚至推倒窑洞,填坑造田。在此形势下,窑洞营造技艺有可能随着窑洞的消失而彻底走向绝灭。对原有窑洞进行选点保护,对窑洞营造技艺进行抢救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许姥姥没有读过书,大字也不识几个,古往今来的很多事情,总是不能全部都懂得的。

    老人念旧,加之窑洞住的也方便舒适,所以见不得许家大院荒废。这才搬下去转瓦房住了些日子,又回到了窑洞里。

    况且,许姥爷临终时也嘱托过许姥姥:“我不在了,你哪里也不要去,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就在这老窑里住着。能动弹就种种园子,养点小动物。实在不能自己动弹了,再任凭孩子们安排。”

    至于后来的有风小窑,也单纯是许姥姥忧心许红枣意志消沉,又担忧许红枣落得和自己三弟弟一样凄凉的结局。才一直支持着许红枣的随意折腾。

    别处的窑洞都是直接在山洞的洞口开辟出半圆形的门窗,而有风小窑的窑洞则是直接在山洞的洞口接出半间房檐和墙壁,外面看起来仍然是房屋样式的门窗,相当于是半间房屋半间山洞的构造。

    石洞村的先祖们为避战乱,跋山涉水而至此,见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神秘又可生化万物的高山黄土又可以为建造窑洞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石洞村的窑洞,屋子的外面还有着极其宽敞的院子。

    院子里还有着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田园。

    窑洞里面利用土壤的鲜存功能又可以用来储存东西。

    最初建造窑洞的时候,从那半间窑洞以及里面的山洞里面挖掘出来的大量土壤,随即就被整到了院子里,用来人工建造了田园,如此也就有了许家大院山顶窑洞合院的格局。

    也不知道是不是山顶上的土质比较肥沃的缘故,院子里人工建造出来的田园甭管是用来种植蔬菜水果又或是五谷杂粮都收成极好,五谷丰登。

    许姥爷在世的时候,中院平信窑的西窑洞里,就单独被安排用来储存保鲜使用。

    许红枣小时候,一过了八月中秋,每次一进西窑洞里面,随之而来的就是光洁可爱的洋苹果沁入心脾的香薰味。

    大大小小、尺寸各异,许姥爷精心设计出来的荆条框和小背篓里,每一个都放着满满当当的果子。

    洋苹果,八棱海棠,槟子,元帅,富士、旮旯,鸡冠、沙果、香果……

    再晚些日子,框子的外面,还会放着农家冬储的白菜,红薯,黄薯,紫薯,大量的土豆以及不同颜色、品种的白萝卜、胡萝卜、绿萝卜,还有一些名叫心里美的萝卜,以中院里种植出土的小米和红枣。

    安排谢长夏在北院住下来,许红枣就赶忙回了中院。给许姥姥准备晚上的晚餐。

    每个院子里都有自己的小厨房,有风小窑的租客们也都是自食其力,倒是不用许红枣费花什么心思和时间。

    许姥姥的年岁大了,牙齿也早就换了新的,看起来虽然是一口整齐的牙齿,但总是吃不了硬的东西。

    许红枣每日里,给许姥姥做的饭菜,全都是以软和的为主。像是豆腐、土豆饼、稀饭之类的。

    赶上洋苹果熟了的时候,许姥姥也总是爱吃蒸苹果。

    每次许红枣一问:“姥姥,你想吃点啥呢?”

    许姥姥都会说:“蒸点洋苹果给我吃。烂和,好吃。”

    将熟透后,自然跌落到地上的洋苹果从地上捡回去,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再放到蒸笼里,当成是馒头一样,蒸上十几分钟,可以做主食吃。

    蒸熟后的洋苹果肉质感十足,吃起来就如同点心一样。

    许红枣蒸好了洋苹果,和许姥姥吃了饭后,就又去了北院,瞧瞧谢长夏还缺什么。

    每次有新租客来的时候,许红枣都会准备上一些有风小窑的特产,当成是零食一样,放在院子里,当成是租客入住的赠品。

    有的租客吃的不好,也有的租客吃着挺好,退租的时候也想着回去的时候给家人和朋友带上一些,再找许红枣买上几份带回去。

    之所以说是当成是零食,完全是因为这些吃的,全流程都是出自许红枣一人之手。

    食材的原材料,也都是来源于洋苹果独特的产业链。许姥姥秘制,许红枣加工传承。

    或是从地里捡回来熟透了的洋苹果,或是新鲜采摘成熟度高的洋苹果。

    清洗干净了,再切成圆片状,放在饺子帘上,趁着日头好的时候端到窑洞的窑顶上去晒成果子干。

    果子干收起来,可以长时间的储存。又可以当成零食实用,还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许红枣小时候,许姥姥晒的果子干,都会放在手工编造出来的小盒子里,给家里的孩子们吃。

    许红枣自己做了有风小窑的民宿以后,就用包装零食的袋子包装起来,送给小窑的租客们。

    晒好的果子干,也可以拿到磨房里去磨成面粉,同黄米制成的年糕一起做蘸料吃,吃起来又干爽还酸甜可口。

    老一辈人,吃的东西上选择性很少,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里有什么东西,就在什么东西上下功夫琢磨。吃着不饿就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