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长城边 >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

    即便许红枣的小舅舅,是一名唢呐匠。

    许红枣识得唢呐之日,也是许姥爷曲终人散之时。

    事实上,唢呐乐器,在民俗文化的活动中,也应用广泛,比如应用在扭秧歌中的伴奏。

    唢呐是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

    唢呐发音开朗豪放,高亢雄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唢呐乐器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中。

    唢呐作为传统的双簧木管乐器,也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唢呐拥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音色,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

    唢呐,也称为鼓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也称作喇叭,传统的唢呐有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经典额曲目。

    唢呐是纯律乐器。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里广泛的应用。

    也正是因为唢呐在戏曲伴奏中的广泛应用,相对来说,许红枣实际接触唢呐的时间要比识得唢呐的时间也早了很多。

    经过了不断的改良,唢呐也已经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的技巧,提高了表现力,成为了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中、低、倍低音的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以及交响乐的合奏中。

    上下五千年,明代的古籍中开始有对唢呐的记载。

    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此外,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也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在明代后期时,唢呐就已经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是众多乐器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谢长夏第一次偶然到访石洞村的时候,瞧见的那座人烟稀少的古戏台,也曾经锣鼓喧天,丝竹盈耳过。

    在明镜台那里,也是许红枣最初接触到唢呐的地方。

    在不同的戏曲伴奏中,也在秧歌队、高烧队喜气洋洋的氛围中。

    虽然久经沧桑,但古戏台后面砖雕的影壁依旧古朴典雅,装饰精美。

    多少的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都在古戏台上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们水袖轻舞,观众们如痴似醉。

    石洞村的古戏台建筑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

    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前部是戏台,正对着广济寺,还与之共用一个小广场。

    所以,许红枣的童年,仿佛生来就注定是与众不同的。

    自蒙昧之时起,许红枣就隔三差五的与许姥姥和许姥爷一起住在山顶许家大院的窑洞里。

    窑洞里冬暖夏凉的气候,将胎里不足的许红枣疗养的白白胖胖的,十分可爱。

    许红枣成人以后,自己瞧见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都觉得小宝贝可爱,水灵灵的大眼睛,讨人欢喜极了。

    搞得许红枣也不得不伤春悲秋的感叹上一句:“我小时候可真是个大眼睛的美女,现在多少都是长残了的。这可怎么好啊!”

    话又说回来,在许红枣的童年时期里,许红枣的小日子过的也是真的幸福快乐。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风小窑,但是有许家大院啊,生活里也总是风平浪静的,一眼就能望到了头的平安喜乐与安逸。

    冬日闭藏,自收秋了以后,许红枣的妈妈也会陪着许红枣一起在许家大院里住着。

    听戏,扭秧歌,踩高跷,转九曲黄河灯,剪纸,刺绣,编织。

    一直到春节前夕不久,才会回去自己家里过年。

    那时候的石洞村,民俗文化类的活动也是方圆百里之内最丰富的。

    在闭藏的时令里,乡下的人们也都是遵循时令的发展,藏起来不用下地劳作的。

    虽然要守藏,但总还是要找一些事情打发时间的。

    唱戏,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用来打发时间的冬季活动。

    老百姓口中的唱戏,学名戏曲,是一项非常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样式。

    戏曲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戏曲艺术的特点是将众多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

    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

    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话又说回来,欣赏戏曲这种非物质的文化,对那个年纪的许红枣来说,属实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但凡是能听懂几个字的,都是烧了高香的。

    在戏曲里,唱出来一个字的音,能用上很长的时间,许红枣听不懂,真的一点也听不懂。

    索性许姥姥对戏曲艺术的鉴赏,是清新脱俗的。

    带着许红枣在戏台下听戏的时候,许姥姥每次都会耐心细致的给许红枣讲解戏文里的故事情节。

    如此,许红枣在听戏的时候,虽然听不明白戏文,也不至于只瞧个红火热闹。

    许姥姥曾给许红枣讲过很多的戏文故事:《打金枝》、《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秦香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以及《秦良玉》等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许红枣虽然听不懂戏,但是却喜欢上了唱戏角色身上服饰与配饰。

    许红枣每日里,都会裹上床单子,再做着相似的钗环,模仿起角色的气质来玩。

    所以,在很多年以后,许红枣便将戏曲的服饰与配饰等的制作工艺也规划建设在了自己的唯美幻想中。

    也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并且了解放这门优秀的技艺。

    首先是为了传承,其次也是为了悦己。

    梦游园,便是长夏嘉树康养田园综合体闭藏部落里,十分惊艳的存在。

    主要建设规划为剧装戏具制作的技艺的传承与体验。

    伴随着戏曲的发展,各种为戏曲配套的戏衣和道具逐渐出现,其制作的手工艺体系也日臻完善。

    剧装戏具制作的技艺四采用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而成。

    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剧种、戏班风格,分别以绫缎、绵绸、绉纱、夏布作衣料,选用丝线粗细、色泽均有讲究,并有金银丝、宝素珍、排须织物、五彩光片等工艺配套。

    服装类的工具有干粉袋、水粉袋、竹浆刀、铜浆刀、剪刀、竹尺、熨斗、别浆针等。

    盔帽类的工具有竹剪、钳子、凿刀、蜡盘、烙铁、卷线筒、摇杠、沥粉嘴等。

    靴鞋和口面等项的工具有锥子、批皮刀、榔头、浆刷、楦头、夹板、锉刀等。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涵盖了昆曲、越剧、京剧等戏剧的种类,其技艺更是融汇了绘画、刺绣、色彩、历史、文学等各种元素,并结合了造型、印绘、缝制、制革等手法,其刺绣色彩体现出淡雅秀丽的特色。

    刺绣也是京剧戏服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上主要以“京绣技艺”为特色。

    该技艺最初主要运用于宫廷服饰制作,后转为戏服所用,主要有设计、扎样刷活、刺绣、剪裁承做四个工艺的流程。

    在设计环节,京绣的部分纹样为其专属,如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和五爪金龙纹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扎样刷活,是将设计好的半透明纸样贴放在布料上,然后用专门设计出的扎孔机扎出细密小孔。

    扎好孔迹的图案纸样和衣料平铺到案台上,刷上厂里独家调配的浆料。

    在刺绣环节,则综合运用京绣的打籽绣、捻针绣、垫绣、盘金盘银绣等针法技艺制作戏服。

    剪裁承做,是绣活做好后的加工环节,是指将绣片绷片、加衬、配里等,然后经剪裁、缝制、加装饰等工序完成戏服制作。

    锯料时,要用电锯将粗毛竹断成练功刀需要的长度。

    劈料画形事,要用专用的砍刀将竹筒均匀地劈成四片,然后比照成品在竹坯上画出练功刀的大体形状。

    砍料时,要用斧子按照画好的练功刀图形大致砍出刀的形状。

    刮料时,要用砍刀在刀坯的表面将大的毛刺砍掉后,用刨子将刀坯表面刮平。

    泡料时,要将刮好的竹刀坯放在水槽内浸饱24小时以上,使其泡透。

    烘烤时,要将已经泡透的竹刀坯放在火上烘烤,烘烤时要把握好火候,既要烤透,为下步工序打基础,又不能烤煳。

    压平时,将弓烤透的刀坯放在专用的木槽内,上面压上平板,制作者站在平板上用力踩压i由于刀坯被充分泡透后变软,再加上烘烤加热后便于整形,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使刀坯变得平整。

    以上砍、刮、泡、烤、压等几道工序通常需要反复4~5次如此齐边修型反复4~5次,直到刀形出来后才可以进入下道工序。

    开血槽时,要用凿刀在靠近刀背处开出宽6~7毫米、长约40厘米、深2~3毫米的血槽。

    打底漆时,要用刷子将清漆在刀坯表面刷匀,晾干备用。

    刷红土子时,要将骨胶溶化后与红土按一定比例拌匀,并均匀涂抹在刀的表面。

    贴银箔时,要在刀坯表面打底漆,待其半干时将银箔贴在刀的表面,待清漆干透后,银箔在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效果逼真。

    剧装戏具自明代开始形成规模,主要的价值不仅是它汇集了多种传统的手工艺,而且在长达五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伴随着戏曲的发展,形成了为戏曲配套的各种戏衣和道具,同时形成了千锤百炼的独特的手工艺体系。

    正是有了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戏衣戏具,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舞台。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也有着独到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