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长城边 >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京剧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

    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鞋三部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

    京剧的戏装最讲究舞台的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

    京剧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巧、用料高档华贵、风格雍容大气的特点,为京剧表演增添了光彩。

    京剧的戏装也适宜于观赏和收藏,在传统戏曲服饰及古代服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也是许红枣会考虑在自己的唯美幻想中布局上梦游园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算是对许红枣童年时,在明镜台下听着,又听不大懂戏曲时的那段惊艳又温柔的岁月最好的回应。

    因为剧装戏具和戏曲而惊艳,因为家人闲坐灯火通明而温柔。

    乡下的古戏台上,多以京剧,晋剧和评剧为常客。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

    京剧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的伴奏为主。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

    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

    各行当里都有一套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的剧目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剧目也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比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接台本戏。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老生,有的行当以做花旦为主,有的也以武打为主。

    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京剧行当的划分,是依据人物的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属性,以及身份、职业的社会属性。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

    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在最具特色也最受欢迎的京剧脸谱中,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的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

    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晋剧,是地方上的戏曲,四大梆子的剧种之一,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之为“中戏”。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同时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有新剧仄出。

    晋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的艺术韵调,风格也别具特色。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晋剧也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表现技巧也是多姿多态,难度也比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晋剧的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曲目就有二百多出。

    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

    每一部戏也无不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

    “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

    “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

    “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还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

    因而,既能表现出来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

    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也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

    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

    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

    《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

    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

    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着大段的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

    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

    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

    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晋剧的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

    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

    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

    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

    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

    《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

    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也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

    《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

    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

    《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在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

    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

    文场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

    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

    评剧,是流传于北方之地,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也是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评剧习称为“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平戏”与“评戏”等称谓,但最终是以“评剧”之名而闻名天下。

    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字也就成了“评”字,寓“评古论今”之意。

    先是一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

    莲花落也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后,一些地区的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着大量观众。

    评剧的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由于评剧的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评剧的唱腔是在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了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