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长城边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在时间岁岁年年的周而复始里,总是会出现一两场突如其来的曲终人散。

    那时候的许红枣,正沉浸在幸福美满的日子里,也渐渐开始初尝人间疾苦,离别愁绪。

    那一年的寒冬腊月里,也是许红枣有生之年里,第一次感觉到冬日里的寒风竟然是如此的凛冽刺骨。

    许红枣的爸爸,带着时年九岁的许红枣骑着辆摩托车,一路从小粮仓村乘风而上,去石洞村看望病入膏肓的许姥爷许达山。

    途径到石洞村影壁的时候,许红枣瞧见影壁上面雕刻着的“大清洋苹果第一村”,第一次自我意识的感觉到,影壁上的这几个字我都识得了,旁边那个是乾隆爷的落款。

    许红枣发育的慢,吃饭慢,脑子反应的也慢,胆怯,惊恐,偏生干活还算是把好手。

    到了上学年纪时的许红枣,在识字与算数上,也是让许妈妈煞费苦心。

    事实证明,比起来数字,许红枣对文字更敏感些。

    在平信窑的东窑洞里,许红枣第一次感觉到了物是而人非。

    曾经日夜里生活过的地方,此时此刻竟然有了诸多的陌生。

    曾经体格健康的许姥爷卧炕不起,一身的病气,全靠着氧气袋子和吊瓶支撑着。

    平信窑里的人,也较同年里多出来好几位亲戚。

    九岁的许红枣,比八岁时的许红枣更沉默寡言了些,也还是怕生些。

    许红枣也不知道要给生病的人带些什么,就带上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大白兔奶糖。

    许红枣不爱说话,许爸爸就帮着说大白兔奶糖是许红枣特意给许姥爷带着的。

    许姥姥扶着许姥爷从炕上坐了起来,靠在垫了枕头雕刻着壁画的墙上。

    许姥姥又给许姥爷拔了氧气管,搀扶着许姥爷下地,去了茅厕。

    等许姥爷方便回来,半靠在雕刻着壁画的炕头上,许姥姥随即便喊了许红枣过来,让许红枣剥一块糖奶糖给许姥爷尝尝。

    许姥姥问许姥爷,还认不认识面前的小姑娘,许姥爷像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点了点头说:“小红枣,顽皮猴。”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是许红枣体内气血严重的虚弱,让许红枣整个人看起来都非常地疲倦,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许红枣记忆里的姥爷,与此时此景的姥爷,也总是判若两人的存在。

    许红枣像是个提线木偶一样,在大人的指挥下,与许姥姥和许爸爸、许妈妈一起吃了晚饭,才又在平信窑里住了下来。

    在许家大院住着的第九个冬天里,许红枣第一次感觉到了冬日的漫长与无所事事的烦躁感。

    从前这时候的石洞村,可是热闹的很,扭秧歌的,踩高烧的,唱戏的,好像一下子就都消失了一样。

    许红枣每次在南边的小广场上,瞧见扭秧歌的,和踩高烧的,都非常的欢喜。

    扭秧歌,是民间里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

    “闹秧歌”的习俗由来已久,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

    秧歌,源于农事活动。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又巧妙地揉合了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还有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冬月里以及逢年过节的时候,石洞村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

    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也俗称秧歌”。

    在石洞村,闹秧歌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成为闹新春以及乡民们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

    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成大规模,前面有彩车,主要宣传上一年的大大丰收,把腰鼓、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阵。

    也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踢鼓秧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演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在动作上具有浓厚的武术色彩。

    男角的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的动作优美利落。

    表演的形式分为小场子、大场子、过街场子三种。

    小场子的表演人数最少一人,最多五人左右,一般是女角也称“拉花“,围绕着男角也称“踢鼓“表演,大多有较简单的故事情节。

    基本动作男角有“戴宗三亮式“、“腾空旋风“等。

    女角有“跋陷泥“、“兔儿旋窝“、“猛失惊“、“跌籽儿“等。

    大场子的表演人数一般在十六至六十人之间,主要表现队形不同的变化,常用队形有“满天星“、“八卦阵“、“单双圆场“等近七十余种。

    如在夜间各执彩灯表演,则可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过街场子的活动人数比较多,表演不分日夜,多在街巷类的场地进行。

    “踢鼓秧歌“的表演,主要在春节期间,每年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是“踢鼓秧歌“的活动期,先由各村闹“小秧歌“、“小场子“和“对秧歌“活动,大约在正月十五以后,便开始由几个村联合闹“大场子“,逐渐形成春节活动的高潮。

    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记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秧歌舞队里,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以戏剧服装为主。

    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曲调。

    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

    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

    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男女对舞,边舞边唱。

    高跷也可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有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各村艺人联合起来要到县城闹红火。

    知县老爷知道后,便想借闹红火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四门吊桥吊起,凡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

    城外的社火头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便凑足银两准备进城。谁知县太爷又将进城过桥的钱提价了,社火头的儿子聪明多谋,又胆大心细。

    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赶制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自己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圈越过了护城河。

    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社火队都依样绑上高腿,排成队越过护城河,进了城并闹了红火。

    此事气坏了县太爷,有人说这就是高跷的原形。

    还有一种传说,高跷是御敌取胜的高将军所创。

    有一年,高将军率兵攻打胡兵城池,而胡兵把护城河上的吊桥板全拆了,部队无法攻进城里。

    一天傍晚,高将军走出军营,突然看到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雁的长腿,受到了启发,找到破城的妙计。

    回营后将军叫人砍来柳木棍制成高跷,令将士们绑在腿上练习走路。

    经过练习,将士们都能踩着高高的柳木棍行走。将军率军渡过护城河,乘胡兵不备,一举攻城收复了城池。

    此后每逢春节,老百姓也学着踩起了柳木棍。

    因这玩艺儿是高将军发明的,人们便把它叫“高跷”,以此来纪念高将军。

    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

    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

    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最早它们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

    《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还有济公和尚、小神仙和《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形象。

    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队形。

    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翻跟头、蹲走、鹞子翻身、单腿跳,还能组成二人抬轿、三人拉车、群体走天桥、拉骆驼等多种形式的表演。

    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

    高跷的音乐伴奏是民间的锣鼓乐队伴奏。踩高跷的步伐,全靠锣鼓乐队的快慢指挥着高跷队的表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