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美人如钩 > 第1章 始于斯,终于斯

第1章 始于斯,终于斯

    六月七日,炎炎夏日,天高气爽,骄阳似火。

    “川安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开始,请考生有序进入考场。”

    贾瑛根据考生号做到指定位置,做好考前检查后,开始打量起考场里的其他考生。

    考场里大多数是陌生面孔,只有几个熟悉的面孔。

    众人来自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却为了同一个梦想而拼搏。

    友情,前程,人生三个本不相连的词语,此时此刻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并由高考的成绩来决断。

    北边窗子下面坐的是他的室友叶雨泽,他背后面几个人的位置后是他的同桌姚芳,左边挨着他的则是他的铁哥们朱西宁。

    三人脸上有些许紧张,更多则是踌躇满志。

    反观一向成绩不佳的贾瑛,则是一脸的茫然惆怅。

    此刻贾瑛身穿一件阿迪的白色T恤,林马的黑色短裤,脚上一双红心的运动鞋。

    看似全身名牌,不料都是冒牌货。

    贾瑛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只能以次充好,维持卑微的自尊心。

    同时也意味着,贾瑛一旦高考失败,他将没有复读的机会。

    邻桌对贾瑛衣着的窃窃私语,更是让他觉得落魄难堪。

    高考还未开始,贾瑛就觉得灵魂出窍,仿佛孤魂野鬼一般,在考场中游荡。

    窗外树上的蝉的鸣声不绝于耳,刺耳噪声愈发使人心烦意乱。

    教室内,贾瑛端坐在前排的位置,望着教室里的名言警句。

    流汗,流血,流泪,不留人生遗憾;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众人在朝会上,撕心裂肺喊出的抱负,依旧在他的脑海中回荡。

    高中往事历历在目,回忆像洪水猛兽一般袭来,懊悔、痛苦和紧张时刻刺激着贾瑛的大脑。

    在所有学子的心中,高考仿佛鲤鱼越龙门,一遇风云变成龙。

    “锦绣的前程递到我的手里,我却转身离开,提前走向残酷的社会。”

    人不分三六九等,但如果高考失败,何尝不会成为众多人的心结。

    风扇发出咯吱咯吱声,在同学们的头顶转个不停。

    没有空调的存在,寥寥微风无法吹散教室中的燥热。

    学子们个个汗流浃背,即使平日里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气氛的感染下,他们也展现出一股不曾出现的拼劲。

    每个人的眼眸中都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憧憬。

    时间滴答滴答地流逝着,教室里只存在翻书声、书写声和喘气声。

    抽出一支彩笔,贾瑛忽然走了神。

    记忆回到那年秋天,与同桌姚芳最后一面,两人的几句谈话。

    他无趣地叹道:“若再见已是明年。”

    她微笑着摇头:“若重逢已是来生。”

    上午九点整,本次考试科目语文,请考生开始答卷。

    监考老师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好考试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就开始在人群中巡视。

    【全国卷文综高考】

    第一题,选择题。

    考场顺口溜:“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两长两短就选B,同长同短就选A,长短不等选择D,良莠不齐C无敌。”

    贾瑛没有依靠虚无缥缈的运气,他闭着眼睛仿佛听到了,昔日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导声。

    一时间,卷面上选择题的ABCD,在贾瑛眼里是那么容易分辨。

    第二题,填空题。

    贾瑛非常幸运,考前提前背诵的课本内容,正是此次填空题的内容。

    每一个空格的答案,都烙印在贾瑛的脑海中,一切都水到渠成。

    第三题,阅读题。

    话说阅读题没有标准答案,就算作家本人都无法满分,于是贾瑛没有太过在意此处得分。

    贾瑛闷着头莎莎地写,花费半个小时完成了题目。

    生活就是这样子,它给我关上一扇门,又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第四题,作文。

    题目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①:《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

    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

    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

    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②:清代曹雪芹在《题石头记》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简单评述下《红楼梦》这本言情小说的价值所在,同时结合历史知识,讲述它为什么能登顶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二选一)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完材料后,贾瑛惊醒道:“这不是送分题吗?”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四大名著其中一本:

    《三国演义》的“汉末分三国,天下终归司马氏。”

    《水浒传》的“梁山好汉108将,为义相聚,为忠散亡。”

    《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红楼梦》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贾瑛的童年便在《红楼梦》的陪伴下长大。

    回想当年躲在被窝里,打灯偷看《红楼梦》,他不禁痴笑起来。

    可一想到书中一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瑛又黯然神伤起来。

    贾宝玉娶薛宝钗日,林黛玉泪尽而逝时。

    婚轿和灵柩擦肩而过,让观者感叹造化弄人。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瑛时常暗想,若是让自己进入红楼梦的世界,他一定不会让悲剧发生。

    监考老师见贾瑛又哭又笑,出声询问:“你身体不舒服吗?”

    贾瑛急忙回答:“没事。”

    听到贾瑛的回答,监考老师嘱咐一句“有事举手。”,便又继续开始巡视。

    回过神来,贾瑛开始写作。

    第一个题目叙述起来有点琐碎,不如第二个来的简洁明了,于是贾瑛果断选择第二题。

    《红楼梦》章节“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古董商的冷子兴的谈吐让贾瑛印象深刻。

    所以贾瑛决定仿照着冷子兴的笔法,以“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为开端,娓娓道出他对于红楼梦的理解。

    再瞅了一眼题目,他觉得第一个有点琐碎,不如第二个来的快,来的抒情。

    索性选择了第二个题目,开始了长篇阔论。

    ————————————————人生不过红楼梦一场————————————————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的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始皇嬴政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开创帝制、加强中央统治、改郡县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

    泱泱华夏文明,自此流入了同一条河流里。

    那个声称上帝已死的疯子尼采说过,“确实,人是一条不洁的河。要能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致污染,人必须是大海。”

    秦朝以暴政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及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局混乱,朝廷昏聩,名不聊生,三国两晋南北朝取而代之。

    李唐取代断命的隋朝后,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其中不乏李世民、武则天等文韬武略治国有方的杰出之辈。

    可惜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后又有写下那首前不见古人、后在写下不见来者的《不第后赋菊》的黄巢推波助澜下,唐王方才朝寿终正寝。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病变”中自立为王,宋朝自开国之初,就重文轻武,

    在风雨飘摇中历经三百余年,活得十分精彩,死得非常悲壮。

    这个时代是文人最好的时代,前有辛弃疾、欧阳修、李清照,后有王安石、苏轼晏殊等人。

    宋词也代表着中国词文化的巅峰,比如柳永的《蝶恋花》《雨霖铃》……每次写到这里,都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里。

    时间来到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可惜只存在了短短不到一百年。

    明太祖朱元璋前半生磕磕绊绊、潦倒困惑,25岁才白手起家,八年之后就拥兵十万,十七年后登基称帝,建立了延续276年的大明。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评价明朝道:“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欲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尽管清朝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采取严厉打压、文字狱等残酷措施,但是在文化上却诞生了一本远超当时时代精神的长篇小说。

    它也将中国的小说文化带入了最顶峰,《红楼梦》旨意,是书提名极多。

    梦是总起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

    如果《红楼梦》是曹公的亲身写照,那么我已经可以文字中,触碰到他内心最沉痛的孤寂。

    悼红轩中“初稿两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而逝”。

    人生苦短,百年曰期,朝生夕死,引得曹公自评道:“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认为是最富精神内涵的。

    它是一本远超时代精神的长篇小说,其集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让人“一入红楼终不醒,千般万幻皆是烟。”。

    鲁迅曾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正是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才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红学”。

    《红楼梦》虽然让人琢磨不透,却不影响我们阅读它,与书中的人物共情。

    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让其中人物的情感,早已深深浸透我的心灵。

    我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欢,同笑,同泪。

    回想初读《红楼梦》,大多是被里面风格迥异的诗词所吸引。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黛玉的凄凉。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上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里湘云的淡雅。

    书中每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和状态,甚至是命运都能从诗中窥见。

    在进一步深入地欣赏与研读后,我渐渐从看出了更深层的东西。

    在荣国府“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辉煌的背后,隐匿着一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

    荣宁两府最终的衰落,昭示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败落,书中众人亦成为时代的殉道者。

    雷蒙德·卡佛曾言:“我们已经都知道,人生是一场悲剧,更悲哀的是,这场悲剧的主角还不是你,而是命运。”

    我在一切无可奈何中痛哭失声,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我才发觉书中字字是血。

    一代文豪离去,其作的梦,却延续至今,流传海外。

    法国评论家称赞道:“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写出了自己那些血泪不是一滴一滴地掉,而是一把一把地往下淌。

    世人不解其意,时代沧桑变化。

    一个人想读懂《红楼梦》,或许要亲身经历一番,才能真正体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