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改变大宋的科学家 > 五十三章,御史制度

五十三章,御史制度

    一个稳定政权一定会有一套属于自己完整的监察制度,而御史就是秦朝中央集权后产生的监察制度。御史是由史官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秦汉以后,御史从史官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了专门执掌纠弹之任的监察官员。

    相对于此时世界上中原以外的其他地方来说,御史监察制度的形成确实是要远远先进于其他所有政权,也确保了中原中央集权政权的稳定性。但随着中原政治势力的演变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中央集权下的君主制政治生态越加成熟,文官系统下的政治斗争越加复杂的,御史监察制度就越加脱离原本需求和目的。到了宋明时期,这种变化越加明显。

    明朝先不谈,单从北宋开始,御史言官可以说是令人不寒而栗了。他们品级低但却无人敢惹,当真是官员遇到了流泪,皇帝遇到了沉默。纵观整个北宋时期,甚至每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政治事件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同时他们又是矛盾的,有时候他们貌似古道热肠,刚正不阿,有时却好像鸡蛋里挑骨头,非要找些不痛快。

    宋朝的御史台沿袭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御史制度,宋立国之初,御史机构只是名称与前代相同,但多是外出任职,并不纠察朝廷风纪。在宋太宗时期,御史台才开始正式成为国家机器当中的一环,只是还没有达到之后的地位,且尚无具体事务。至真宗天禧年间,御史台开始言事,与此同时,共同执掌监察职能的谏院与御史台合二为一,此时的御史们终于迎来了春天。

    但毕竟御史们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无论是品级还是职权都比不过那些朝廷大员,皇亲国戚,充当皇帝鹰犬毕竟也要能咬的掉肉啃得动骨头才行。于是在宋仁宗时期,明确下令宰相辅臣不能推荐人员担任御史之职,御史台的长官如御史中丞及所属御史,必须由天子亲自选拔委任,如此御史台开始脱离于朝廷的其他行政机构自成一家,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加上枢密院、政事堂,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其中枢密院通常依附在政事堂,枢密使一般在政事堂办公就可以看出其两者和御史言官的对立立场。

    而御史台独立于皇权和相权之外,成为平衡两者之间的重要政治力量,御史大人们需要坚持着两句座右铭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一是,谁也管不着我。御史台想要充分发挥其监察职能,必定不能够受到外界环境的任何干预,所以“独立言事”成为其履行职能的必要前提,其独立程度也成为衡量其是否有效发挥政治作用的重要标杆。而北宋的政治环境就给了御史台充分的表演空间。宋真宗时期,朝廷曾经明确下诏御史弹劾不必“升殿取旨”,于是秉承祖宗之法的宋代就以此为基础,包括御史在内的整个士大夫集团不约而同的达成了默契:绝不以皇帝陛下的脸色行事!我们要“谏天子”而非“奉天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能看到宋代御史敢于和皇帝陛下据理力争,一而再再而三地捋龙须的原因。

    二是,我说你有你就有。风言风语恐怕是世界上十分令人惧怕的东西之一,宋朝将它适用于御史监察制度之上。御史言官的风闻奏事之权让监察制度名副其实,但对于御史自身的品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御史掌握朝廷风纪,无论是朝堂还是社会,“清议”往往站在御史一边。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御史队伍当中也有败类,并非贪污受贿,而是想通过此种机制为自己争名气、攒威望,也即是踩着别人上位,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只要能给我引流,我就要蹭你,甚至踩你!甚至宋朝官场还流行着“闻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的十六字真言。

    可以这么说,所有御史言官以外的官员都能感叹一句“天下苦言官久矣”。而今天赵曙的表态,让他们有了“今将举大计”的勇气。

    而就在此时,大殿中唯一站着的御史言官贾黯贾中丞终于出班上奏道:“官家,老臣请求御史台参与御史制度的改革。”

    “贾中丞,您什么意思?”跪着的吕诲吃惊的问道。

    “贾中丞,你这是做什么?”同样伏地的吕大防也惊讶的问道。

    “这么说,贾中丞是支持御史改革喽?”赵曙也感到诧异,没想到是资格最老的贾黯先投降了。

    “是的,老臣愿意为官家的御史新政出一些绵薄之力。”贾黯算是看出来了,今天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这些御史言官而来。如果继续这么对抗下去,恐怕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倒不如先加入进去,在规则内争取最大的利益,也不至于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官家,臣要弹劾御史中丞贾黯。”

    “臣也弹劾御史中丞贾黯。”

    几个以吕诲和吕大防为首的御史言官立马站出来要弹劾贾黯。

    赵曙并没有理会他们,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跳梁小丑。他继续向贾黯问道:“贾中丞以为,你等言官还有何人需要参与?”既然人家先低头了,那就得给个甜枣才是。

    贾黯正义凛然的回道:“臣荐诲与大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

    贾黯的回答让在场的很多官员钦佩其为人,也让更多官员感到羞愧,特别是吕诲和吕大防。他们刚刚还要弹劾贾黯,没想到贾黯竟然举荐他们与他一起共事。有了吕诲和吕大防的沉默,让大多数言官不能在此时明面上过于直白的反对御史制度的改革。

    “既然是贾中丞举荐之人,那朕自然是相信的。你等二位可有意见?”赵曙看都不看跪在下面的吕诲和吕大防问道。

    “臣,遵旨。”两人事到如今能有什么办法呢,又不能真的死谏。

    “好,即日起御史制度的改革由朕和贾中丞以及吕诲、吕大防负责。司马中丞和曾相公在旁协助,皇叔在旁监督,十五日后公告天下。”赵曙做了最后决定。因为御史自从大宋开国以来就是直接对君主负责的,所以其他势力只能在一旁协助和监督。

    “臣等遵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