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寿王十三岁 > 第二章 日暮长安城

第二章 日暮长安城

    李杰醒来已是巳时,床上的何氏早已经不见了踪影,桌案上还留存着为他准备的糕点,好好的享用一番糕点。

    接着在宅子里锻炼了一会儿,跑步之后浑身汗湿,又让下人准备,好好地沐浴了一番。

    午膳时李杰同何氏提到:“孤今日已经康复,准备今日入宫求见陛下。”

    何氏又想了想,对李杰说道:“臣妾刚闻贼寇势重,朝廷内外尚且议论纷纷,陛下久居深宫,不知兵事,此事恐陛下更忧之,你与陛下情同手足,更是一母同胞,应以善言悦陛下。”

    李杰也觉得此言有理,东都是守不住了,马上黄巢还要攻打潼关了,皇帝现在的心情必然糟糕至极。

    不如捡点他想听的来说,比如出幸蜀中,毕竟谁会愿意呆在危险的关中?

    何况这也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倘若皇帝不抛下百官离开长安,自己是不会有机会参与中枢决策的。

    李杰点点头:“陛下忧虑,孤自当分忧。”

    到府门前,下人已准备好了车驾,李杰见为首之人不仅巍峨有奇,健壮有力,还高出其余人一大截。

    李杰感觉极为陌生,于是向他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又是何时入府?”

    那虬髯大汉见李杰发问,顷刻答道:“回殿下,俺叫周九,是前日到王府这儿的。”

    李杰觉得让他抬轿实属屈才,便对他说道:“壮士岂为此事,不如随本王左右,你可愿意?”

    听到自己直接从抬轿子的变成了寿王的随从,那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周九显出激切之色:“俺愿意,俺愿意,俺周九就算是死也会保护好殿下。”

    李杰看到周九这朴实的样子,哈哈大笑道:“好壮士,那就随本王入宫”,李杰又对其余人说:“王府与宫中不远,本王自行前去即可,你们各为其事。”

    去往大明宫的路上,李杰得知周九原本是长安一个粮商的打手,粮商本从中原等地运粮食至京师,但因为黄巢的缘故,现在粮道不通,生意无法维继,索性将请的大多好手都辞退,带着一众财物往蜀中避难去了。

    李杰提出给他赐名为周卫,说既然做自己的随从,就不必再用前名了,卫字为保卫,希望周九以后能够在左右保护好他。

    周九当然是高兴的答应,觉得自己第一日就深受殿下看重,就像那什么读书人说的伯乐相千里驹,是寿王有识人之明。

    二人慢慢的走到了丹凤门口,几个太监提到刀上前,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李杰上前同他们说:“本王求见陛下,望能通报宫中。”

    见宦官表现并不积极,李杰又掏出了几十贯分给他们,这下为首之人才入宫通报。

    不一会儿,内侍省内典引出来为寿王导路,捏着太监那特有的尖尖的语气:“咱家杨茂,前来为殿下引路。”

    李杰示意周卫在此等候,前去跟着杨茂走在御道上。

    气氛有点沉闷,两人皆默默不语,直到李杰主动向杨茂搭话,问道:“陛下现在在何处?”

    “陛下刚用午膳不久,现在是在紫宸殿的内堂休息。”,杨茂说完又自顾自地叹到:“要不是黄巢那贼厮,哪能搞得现在宫中人心惶惶,陛下也连着茶饭不思了。”

    李杰也是附和道:“贼寇之事,恐怕是有劳陛下和田公公操心了。”

    杨茂也表示同意,随后告诉李杰:“紫宸殿到了,咱家就不进去了。”

    李杰走进殿内,抬头望向皇帝,二十来岁的皇帝眼圈深重,气色虚浮,与明黄的龙袍不成一体,连累着龙袍上的龙看上去都有些精神不振。

    还没等李杰说话,皇帝就率先说道:“听闻皇弟近日晕厥,朕本欲前来探望,奈何国事艰难,贼寇势大尔。”

    “陛下操心案牍,臣岂敢劳烦,唯望陛下亦保重龙体。”

    皇帝突然叹气道;“宰相卢携深负朕望,近日称病不朝,朕以国事委之,卢携不能制。南司不议,故朕仅与阿父相商,不知他人之见,皇弟于此有何见解呢?”

    这宰相卢携依附于田令孜,朝廷常由此二人处理,黄巢曾上表愿节制广州军政,然而卢携因与都统王铎不合,又可让自己的亲信高骈借黄巢建立军功,便力阻此事,反而更加激怒黄巢,导致了如今的祸患。

    李杰还没来得及思考,皇帝又说:“皇弟与朕一母同胞,当上前来。”

    李杰走到皇帝左右,更加感受到了皇帝此刻萎靡的状态,虽然年纪轻轻,但好像染上了重重的暮气,甚至还不如刚醒来的自己。

    李杰思考了下皇帝的问题,回道:“黄巢拥兵数十万,远非安禄山可比,况今日无哥舒之兵守潼关,关中兵将恐为不足,宜广发诸道精兵拒之。”

    皇帝也很认同:“朕以为然,但恐怕为时已晚。”

    李杰沉默了一会儿,而后悠悠的说道:“若实在万不得已,请效玄宗皇帝故事。”

    虽然李杰说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皇帝明面上还是有些沮丧:“崔沆也是这样禀奏朕的,可一旦出幸,上下必成土崩之势,朕非万不得已不取之。”

    李杰也陪着皇帝显出无奈之色,心中却暗道:这万不得已不为之的意思,不就是到时候必定出逃吗?

    李杰又说:“臣以为兵事,当未虑胜,先虑败。请为陛下说之。”

    见李杰愿意给自己分析局势,皇帝有欣慰之色:“皇弟但说无妨。”

    “若是潼关守不住,陛下巡幸蜀中,更难号令诸镇,黄巢若占据关中,江南税赋不至,所赖者唯三川与陇西物力,再诏发诸道兵勤王与黄巢决战,而后再重归长安。”

    李杰继续说道:“陛下至蜀中,更须明察三川及陇西守备之臣,以文官钳制,宦官平衡,假以时日必能提振中央。”

    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但一想到那江山破碎的场面,不免悲伤至极:“先帝将江山予朕,至如今地步,实在有愧。”,皇帝突然握住李杰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朕现在身居天下之位,却连曾经心无顾虑地与你打马击球的日子都不可复得了。”

    李杰本就有原来的记忆,同时又深受皇帝的情绪感染,言辞恳切,微微有颤声:“陛下年方二十,正大有作为之时,届时天下靖安,百姓宴然,何不能再现从前。”

    两人久久无言。

    慢慢的皇帝平复好了心情,又对李杰说道:“皇弟洞明局势,他日或堪社稷之重。”

    李杰连忙否认:“臣居王府,所得尽在书本,不过略有浅见,非是陛下所托之人。”

    说话间,门口的小宦官大声通报:“陛下,田公公求见。”

    而后见一中年男子进殿,看去身材并不高大,头戴幞头,身着袍衫,远远的让人感受到凌人的气势。

    田令孜见到李杰:“殿下的病已经痊愈了吗?”

    李杰回应:“已是无恙。”

    而后便是田令孜向皇帝汇报内外所议定之事:“奴婢已命泰宁节度使齐克让率军镇守潼关。”

    “阿父定夺即可。”

    李杰觉得此时不该再呆在这儿了,对皇帝和田令孜说:“陛下与田公公商议朝事,不该留外臣在此,臣请求回到王府。”

    皇帝点了点头,田令孜也自是同意,接着李杰便在杨茂的跟随下走出皇宫。

    走到宫门外时,周卫已经在此等待许久了,李杰对他说:“今日事毕,随我回府上吧。”

    最后离开时李杰回头望去,但见宫墙上尽是黄昏的黯淡之色以及宫门口进出太监稀稀落落的人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