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寿王十三岁 > 第十二章 乡野有遗贤(二)

第十二章 乡野有遗贤(二)

    张濬十分自信的说道:“微臣认为黄巢有三败,一则用兵过急,二则称帝太速,三则民心未归附。”

    “黄巢自起兵之初就为流寇,辗转数千里,无一根据之地,未有方面之财,数十万兵而居天下之中,四方皆可起而击之。”

    “黄巢窃据长安,自以为天命,僭越称帝,欲以天子之名凌驾诸节度之上,此伪齐自绝于藩镇。”

    “伪齐之成乃以不取粮税欺诈百姓,而今一府五州之地不足以养其军,必然敲骨吸髓,即便黔首亦知其害。”

    年轻的皇帝还不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听张濬讲得感觉收复长安就在不久之后了。

    “爱卿几句话便将局势勾勒在朕的眼前,位居一地而对天下洞若观火,”皇帝笑了笑,“前几日皇弟给我分析也是如此,令朕耳目一新。”

    “这天下的事朕也不能全知,所赖有你们这些朝中的公卿大臣辅佐朕。”

    皇帝望向一旁的田令孜和杨复恭,问道:“张卿的确有过人之处,阿父和杨公公觉得相授何官职好呢?”

    杨复恭本来把张濬视作自己人,所要的官职自然越高越好,于是先出言:“张员外悉知兵事,如今外朝官员稀缺,非常之时任以非常之事,咱家以为可授兵部侍郎。”

    田令孜听见杨复恭这一番话,心想这人是疯了不成,自己必须得先把张濬给按着:“咱家觉得不可过于拔擢,国家大事更不可速进,不如平迁兵部员外郎,先让张员外先熟悉熟悉兵事如何?”田令孜微微露出笑容望着杨复恭。

    张濬在一旁听着,尽管神态上不争不喜,还像是当年云游的隐士,看淡这些荣辱的事情,内心里还是暗暗记恨这个太监。

    杨复恭丝毫不理,继续据理力争:“行在有多少官员?张濬能够在此危难之时奔赴行在,足以见其忠心,请陛下明见。”

    皇帝有点左右为难起来,事实就是人们在一上一下两个极端里,总会下意识的取到中间的选项,这正是儒家千百年俩所推崇的中庸深入人心的结果。

    皇帝也不例外,拍板了最后的决定:“朕已决意拜张卿为兵部郎中,掌判账及武官品阶,你们觉得可成否?”

    杨复恭和田令孜都不想悖逆皇帝的注意,连忙称是。

    兵部郎中的官职不可谓小,在兵部中也算是说得上话的那种,虽然离张濬所想的还差了一点,但也还算满意。

    张濬向皇帝陛下拜谢:“谢陛下隆恩,微臣定当竭力,必不负陛下所托。”

    “还有李康,现在地方多事之秋,汉阴县还暂时离不开你,等时局好转,朕不会忘了你的。”

    相对张濬而言,李康就要激动太多了,在地方为官数年哪里可能被皇帝记着,有些风霜的脸庞上尽是欣喜。

    “微臣万死不敢忘陛下的恩情!”

    李康没想到将来自己也有这么一天,拜张濬所赐,未来的仕途恐怕不会再如此艰难了。

    皇帝的车驾被拥在队伍中间,张濬没有再呆在皇帝的旁边,往前方走去,就看见刚刚吃了蛮多的寿王正大口大口的喝着水,来解除干饼带来的口渴。

    李杰同样注意到了张濬,又饮下了一口水,然后将水壶挂在腰间,对张濬说:“本王恭喜张郎中高升。”

    张濬还是有些挫败:“刚开始杨军容向陛下提议的兵部侍郎,田令孜不同意,而今的兵部不过是执行他的意见罢了。我听了殿下的不再准备去依附田令孜,此几年,彼几年,谁的权势能一直持有下去呢?他田令孜也不能例外。”

    “毕竟那么多年都熬过去了,再等几年又如何呢?”张濬似是而非的叹气让李杰看来总感觉有那么些表演的成分。

    李杰走到周卫那里,把之前交给周卫的另一匹马牵来拿给张濬,好像并不认为张濬所说的是问题,还是安慰张濬说道:“张郎中先上马吧,关于此事本王已有头绪。”

    恰好这时,粮食已经彻底运到营中,队伍继续向兴元方向前进。张濬骑马不甚熟练,连续几次上马都没成功,还差点重重的摔倒地上。

    “张郎中还不会骑马吧,俺来帮你。”周卫过去抚摸着躁动的马儿,让马儿渐渐地安静下来,这时张濬才终于跨上。

    张濬很是感谢:“谢谢好汉了,我平时确实不怎么骑马。”

    周卫一边憨憨的笑,一边和张濬解释说:“这能跑远的马儿啊,多少都有点脾气,只有劣马才会老老实实的。”

    马儿有脾气,张濬自然也有点脾气,所以在另一个时空里,张濬不愿意同其他攀附田令孜的宰相和显贵一起同田令孜敬酒,在酒席之前就向田令孜先行敬过,并且深深的以此为耻。

    宦官当权是从德宗皇帝起就定下的基调,因为当时藩镇攻进长安,只有宦官守在身边,但文武百官却相继逃走了,在德宗皇帝的眼中,自然是太监是忠的,于是大权也渐渐地传到太监手里。

    他的儿子宪宗也深受他的影响,故而外朝越来越式微。

    可惜他们都从来不懂平衡的道理,在这最炙手可热的位置旁边,没有谁是绝对忠心的,所以后面的文宗皇帝被太监们禁闭在深宫里,现在的皇帝也不得不受到宦官们的掣肘。

    队伍带着辎重,也不用再考虑短缺粮食的问题,众人的速度也是稍有减缓。

    张濬骑在这匹有点烈的马上,不敢怎么折腾,尽管觉得姿势不怎么舒服,但还是忍耐了下来。

    李杰也开始和张濬分享他的计划,李杰先从张濬的职位分析起走:“陛下让张郎中掌管武官的品阶,这个位置恰恰是本王的计划中特别关键的一步。”

    “田令孜能在朝堂上端坐那么多年,无非是一个兵字,本王就想首先拿这个开刀。本王想专门设立一个军事院。用这个军事院来培养军中将校之官,慢慢更替掉这些神策军里的中层武将,张郎中觉得如何。”

    张濬觉得问题还是会出在田令孜那儿:“这与我的差遣确实符合,可以把这些将校的授予让我经手。但是田令孜恨不得满朝都是他的党羽,恐怕不会让我们掌控这个军事院。”

    李杰也是考虑到了这些,又问张濬:“你认为陛下会有重设新军的想法吗?”

    “神策军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陛下应该清楚了,或许真的会有重新设立神策军的想法。”张濬认真的思索着。

    既然这样的话,李杰就胸有成竹了许多:“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张濬看看李杰已经敲定了主意,也不再多说。

    两人骑着马并肩行走,裹挟在行伍里,直到一座坚城来到眼前。

    自离开长安起半月有余,皇帝西狩的第一站终于到了。

    兴元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