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远方是家乡 > 第六章 夏1

第六章 夏1

    五月是我们小孩子最爱的桑葚成熟的时候,大概4,5年级的样子,我的小伙伴刘建告诉我,他知道哪里有桑葚又大又甜,于是我们叫上亮亮燕兵和亚权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们来到了村里一户人家的屋后,当我们见到那个大桑树后,赞叹好大的一棵!桑树上面结满了桑椹硕果累累,这个上树大概有7,8米高。

    我们到的时候树上已经有几个小孩了,我和刘建二话不说,就爬上了树,亮亮燕兵和亚权不会爬树,只能在树下面干着急,我爬到了一棵粗的树枝,小心翼翼的上站了起来,把手举高就够到了上一层的树枝,然后用力把树枝压弯下来,细的树枝上面挂满了桑椹,那三个家伙在下面不停的喊:“给我一点啊,给我一点啊!”顾不了那么多了先尝几口,亮亮在下面急得直跺脚说到:“就知道自己吃,不跟你玩了!”

    刘健爬的比我高,自然就获得了更多的桑葚,他把细的桑葚枝折断扔到树下面,他们三个就都有的吃了也都闭上了嘴,又来了几个小孩,他们吵吵闹闹,主人发现了大喊“都给我滚下来”!是一个凶巴巴的大婶,我们迅速下树离开,其他的小孩也离开了。

    第二天再到桑树下,发现桑树上被泼了浇菜用大粪,太臭了,大家都在说这大婶真小气怕我们偷吃吧!长大后才明白,要是有个小孩从树上掉下来可就不得了了,就算不是她的错但树是她家的。

    到了第二年那棵大桑树就被砍掉了。

    日子不断向前翻滚,天气越来越热,知了开始鸣叫,各种虫子和青蛙的声音,在夜晚的时候交织在一起,一点也不觉得吵闹,反而觉得悦耳动听,就像一首首催眠曲一样,赶着人们进入梦乡,如今的大城市,好多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夜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远离自然,使我们更加迷失,更加劳累,也更加的渴望回归自然。

    夏季的天空,空气纯净没有半点污浊,繁星是一片星光灿烂的海洋,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你甚至能看到如白雾般的星河,干了一天农活的大人们就会拿上凉席铺在谷场上面,左邻右舍和小孩子们都会到我家的谷场上面,这时就会特别热闹,我们睡在凉席上面,仰望月空,月亮又大又圆,感觉就像脸盆那么大。

    大人们常常给我们讲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还会指着明亮的月亮对我们说,“你们看月亮上面,是不是长了一棵大树?是不是有一个人拿着斧头在砍大树?”

    小孩子们都会抬起头,一动不动地盯着月亮,好像月亮上面真的有一棵大树,好像真的有人在哪里,拿着斧子那棵大树。

    爷爷奶奶们会有很多的民间小故事,怎么也说不完,我们就静静的坐在他们旁边,听着他们聊天,说着往事。从民国开始说到了当下,有大饥荒,啃树皮,还有八路打鬼子,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六月中旬,端午节前后是收麦子的时候,金黄的沉甸甸的麦穗,害羞的低下了头,那时没有收割机,麦子都是靠镰刀收割的,这可是个苦活,不仅割的慢,而且工序还多。

    就地取材,先割一把麦子,把麦头打成结,然后从中间撇开放在地上就可以当绳使用,然后用左胳膊收拢起麦子,右手拿起镰刀,从根部割起,割完之后再把它放到麦杆子做成了绳上,当数量足够多时,再把它打成捆。

    拖拉机就停在麦田边上,当麦子收割完之后,一捆捆的麦子就像刚出烤箱躺在烤盘上的金黄的圆面包,接下来就是再一捆一捆的把它们扛到拖拉机上,再用大粗绳子固定就可以拉回家放到谷场上面。

    那时候爷爷的身体还壮实,麦子在拖拉机上堆得满满当当,足有5米多高,爷爷轻松就可以爬上拖拉机,到麦子顶上之后,父亲站在拖拉机底下,把大绳在手上绕成圈,然后用力一挥就扔到了麦子上,爷爷接过大绳,固定好麦子,把绳头从拖拉机的尾部丢下,我和爸爸妈妈妹妹我们一起拉住绳头,爷爷在上面拉着另一个一根绳,爷爷打的绳结越拉越紧,只见爷爷站在拖拉机上,用力拉一下就会用力吆喝一下,“诶嘿,呦喂!”我们只要听到爷爷的声音,就会猛的用力拉绳子,这样绳子就会越拉越紧,麦子也会固定的很紧。

    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妹妹爬上了拖拉机,坐在了高高的麦子上,父亲开起拖拉机就准备回家了,一路上来往的拖拉机很多,路上也散了的一些麦子,坐在高高的拖拉机上,想着马上就要到家了,疲倦也慢慢消散,在拖拉机上远眺,可以看到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直到天黑下来,仍然可以听到马路上手扶拖拉机嘟!嘟!嘟!的声音。

    到家之后,把麦子卸下放到谷场上。

    第二天再把麦子平铺开来,在拖拉机箱的后面绳绑石滚子,父亲就会开着拖拉机在谷场上面转圈式的循环碾压麦子,不停的转圈圈,直到把麦粒全都碾压下来,拖拉机不停的开着,有的时候加大油门还会冒出黑烟,咕咚咕咚的的声音很吵,直到麦粒全都压下来之后,拖拉机才会停掉,拖拉机里水箱的水几乎被加热到滚开的状态,不停的冒着白烟,当拖拉机停掉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一下,这个时候再拿起草叉子,挑起麦秆堆成草垛子,剩下零碎的麦杆子,再用草爬子清理干净。

    把麦子向中间聚拢,堆积的麦子和麦壳混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山丘,这时就要等风来了,风大的时候,父亲会拿起木锨,铲起麦子,将麦子用力的抛向空中,抛的很高,然后像雨点一样洒落。

    由于麦壳比较轻,风一吹就将麦壳和麦粒分离,爷爷会带个草帽,拿起一个竹子编的大扫把,那扫把很大,竖起来足有一人多高,扫的面积也很大,落到地上的麦子并不是很干净的,会有一些碎麦杆,爷爷会用大扫把,把那些碎麦秆从麦子上剥离出来,要轻轻的扫,如果用力过大的话,就会连麦子一起扫掉,这也算是一个技术活吧,麦子从空落下打在爷爷的草帽上,就像雨天大树下面举着伞,猛地晃动大树雨点落到伞上面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啪,直响。

    拋麦子这可是个体力活,都是村里的男人们干的,累的时候会出很多汗,他们会脱掉衣服,不一会功夫身上和脸上都会粘满了尘土。

    被风吹干净的麦子,要摊开晾晒,经过两三天之后,麦子被晒干,这时就要将它放到家里储藏起来,爷爷会熟练的,拿来一卷用芦苇编成的有二三十厘米宽的,如腰带一样的,扁的带子,将它一圈一圈的盘绕,麦子不断的往里添加,一圈一圈的不断的增高,最后可以达到一人高的高度。

    装麦子用的是斗,用木掀装满一斗之后,要两个人,爷爷抓住斗的一边,父亲也抓住斗的一边,爷爷用力往上一提,一个助力,父亲就把斗扛到了肩膀上,用左手扶住斗的边,用右手拖住斗的底,将斗扛到右肩膀上,那斗在父亲的肩膀上压出了通红的印子,父亲光着身子,整个背部都被晒成了红褐色。

    储藏好麦子,接下来就该晒麦草,将一垛一垛的麦草在谷场上摊开,晒两三天的功夫,就能把它晒干,傍晚的时候麦草就成了小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就算摔一跤一点都不疼,大人们也不会阻止我们,让我们尽情的玩耍,有的时候麦草钻到了衣服里,痒痒的,但一点也没关系,只要脱下衣服用力的猛甩几下,就能把它甩下来,实在甩不掉,只好用手一根一根的把它捏下来。

    大扫把还有一个用处,就是用它来捉蜻蜓,傍晚的时候,谷场上面有很多蜻蜓,飞来飞去,它们飞得并不高,大概就一人多高的样子,应该是在捉蚊子,那是一种橘色的蜻蜓,很多小孩都喜欢抓这种蜻蜓,扛起比自己还高的大竹扫把,费力的将它举起,追着蜻蜓跑,等追到它后面的时候,双手握住扫把杆,猛地向下一挥,运气好的话,一次可以捉到两三只,它们整个身体都被卡在细细的竹条和竹叶里面,奋力挣扎发时出声响,只要听声音就可以判断扫把底下有没有蜻蜓。

    还有一种特别大的的蜻蜓,黄黑相间的颜色,喜欢停在菜园长木棍上。

    菜园子每隔几米就会插一根长木棍,然后围上网,防止小鸡进去偷吃菜,这种大蜻蜓,白天觅食,它们飞累了,就停在长棍的上头,这种蜻蜓也特别难捉,脚步那慢慢的,悄悄的靠近它。

    在即将接近它的时候,伸出手握住拳头,张开拇指和食指,从它的背后,瞄准它长长的大尾巴,手要稳,速度要快,瞅准时机迅速出击,但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它逃掉,因为它那双大眼睛,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部的位置,可以360度无死角的观察,除非它捉住了小虫子,在吃虫子的时候分了神,才有可能被捉住。

    夏天每当有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还是烈日当空,转瞬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遮住了太阳,犹如黄昏一般,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无数的蜻蜓从屋顶上顺着风,从北向南飞,一大群一大群,铺天盖地,如此之多,连续出现几分钟,让人惊叹不已,蜻蜓飞过之后,就是瓢泼般的大雨,这种自然奇观,在污染严重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我突然想起菜园子里的西红柿,在它们还没成熟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吃掉它们,有的西红柿刚刚由青转黄,有的也只是刚刚露出了红色,就把它们摘了下来,然后把它们埋到麦子里,这样它们成熟就更快了,这是一种天然的催熟方式,有的西红柿埋进去只要一天的功夫就可以品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