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远方是家乡 > 第十一章 伙伴2

第十一章 伙伴2

    也是在一个夏天,小四一家在外面吃饭,我到他们家大叔问我:“吃了没?”我回答:“吃了。”

    然后我又说有蚊子,大叔指着西红柿地说:“西红柿地里没有蚊子,不信你进去看看。”

    小四家的门前有一小块菜园子,我还真信了,毫不犹豫的就进了他家的菜园子,然后就蹲在西红柿里面,蚊子真他娘的多!我立刻跑了出来,这时我听到了大叔坏坏的笑声,我心想:不好中计了!

    大叔是个文化人,象棋书法都会,每次去大叔家大叔都会叫我下象棋,慢慢的我学会了下棋,我就经常和小四切磋棋艺,后来我又教会了刘建亮亮和燕兵亚全。

    小四家的鱼塘是我夏天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们家的鱼塘有1/4是藕塘,在鱼塘的最北头,暑假的时候多数时间,要么和三兄弟一起玩,要么和小四一起玩,早上吃过早饭,早早的来到小四家和大叔下盘棋,然后大叔会让小四从家里带点米面去给他爷爷奶奶,他爷爷奶奶就住在鱼塘的最北头,给大叔看着鱼塘防止有人偷鱼,小四还有一个堂弟叫洋洋,小四知道我的心思就会叫上我和洋洋一起去鱼塘。

    夏天的藕塘里会有很多的小杂鱼,我最喜欢抓小鱼了,小四爷爷家里有几个四方四正的捕虾笼,四个面每个面都有小洞,往里面放点吃剩下的馒头碎,再把它放到藕塘里,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再把它捞起来,里面就会有不少的小杂鱼。

    藕塘的水清澈见底,你甚至可以看到它们一个个的往笼子里面钻。

    虾笼的周围会聚集很多的小鱼,它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往里面钻,不一会工夫就能抓小半盆。

    中午小四奶奶会把抓来的小杂鱼聂去内脏裹上面糊,用油煎后做成美味的小鱼锅贴,这次是我来的原因之一。

    小四的奶奶非常擅长做这种小鱼锅贴,把锅贴做的薄薄的贴在大铁锅的边上,小四的爷爷也非常会烧锅,做这种小鱼锅贴一定要小火慢慢的烧,这样做出来的小鱼放在嘴里,鱼刺都不用吐嚼两下就可以咽到肚子里,做出来的锅贴也特别的香脆,锅贴的底下沾了鱼汤吃起来那才美味哪!

    小四的爷爷奶奶住的是两间小瓦房,中午吃饭的时候,小四的爷爷从房间里搬出一个四方小桌子,大概到成人的膝盖高,摆好碗筷,小四的奶奶找了一个大碗,盛了小鱼,然后又找了一个小盆,用锅铲在锅贴上划了一个口子,然后快速的用铲子铲锅贴,再用手快速从大铁里揭下放到小盆里,锅贴长长的一条蜷缩在小盆里,那小盆都装不下,有一多半都露在了外面,饭菜上桌搬上小板凳,坐上桌子吃的时候就用手撕着吃锅贴,还特别烫,撕的时候也要眼疾手快。

    小四爷爷家养了一只小狸猫和一只小黄狗,我们在桌子上吃饭,小猫就在桌子底下,用身体不停的蹭着脚腕喵喵的叫着,小黄狗蹲坐在桌子的旁边,嗯嗯嗯,问问问地叫唤着,好像在说给我一口,给我一口。

    盆放在桌子的一角,小四的爷爷家养了许多小鸡,其中有一只大公鸡,火红的鸡冠,身披橘红色的锦毛,屁股高翘,黑色的尾羽弯曲下垂,雄赳赳,气昂昂,比村里养的大公鸡体型要健硕挺拔,真乃公鸡中的战斗机。

    它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不知不觉靠近了装着锅贴的盆,它头抬的高高,两只眼睛直勾勾的望着锅贴,突然一跳从锅贴上叨下来一小口,小四的爷爷看到后起身用脚,用力的挑起大公鸡,他可舍不得用力去踢它,只见那大公鸡特别跟脚,就像穿在脚上的拖鞋用力甩出。

    大公鸡跟着被甩飞出去三四米远,大公鸡站定之后,一回头又紧盯着桌子,它就像一个屡败屡战,斗志昂扬的战士一样。

    大公鸡小心翼翼的,再一次一步一步的靠了桌子,小四的奶奶,看到大公鸡靠近之后,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用手指着那大公鸡说:“你这个厚脸皮的东西!”

    然后转身两步走到门口,拿起靠在门边上的一个几乎秃头的扫把,向着大公鸡猛地扔了过去,大公鸡转身想逃脱,但是还是没有躲过那扫把,被扫把打到身上,嘎嘎嘎的叫几声,然后又向远处低飞去七八米,再次站立,又回头盯向桌子,这是一只不屈不挠且高傲的大公鸡,就这这样,在这只大公鸡不停骚扰之下,吃完了午饭。

    说到屡败屡战还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说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交战,初期到中期没有打过一场胜仗,曾国藩曾经3次自杀都被手下救下,他向皇帝上奏折,在奏折中用屡战屡败来会报战事,李鸿章当时作为曾国藩的师爷看到他的奏折后感觉不妥,就把“屡战屡败”改为了“屡败屡战,”随然两者都有失败的意思,但意义大有不同,屡战屡败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无能废物,而屡败屡战则是百折不挠,越战越勇,一字之差,天差地别,黄上看了奏折不但没有责罚曾国藩还对他大加赞赏,也是因为这点改动曾国藩开始提拔重用李鸿章。

    午饭之后,小四的奶奶拿了两个碗,又拿来剩馒头,把剩馒头掰碎,放到碗里,用勺子在锅里成了剩下的鱼汤,倒入碗中,和馒头碎搅拌到一起,她搬起板凳坐在门口,把两个小碗放在脚下,换来小猫小狗,大公鸡在远处望着心里肯定时刻在惦记着那两碗饭,小四的奶奶怒气冲冲的盯着大公鸡,大公鸡不敢向前。

    下午3,4点钟时该采莲蓬了,小四会拿起一根带钩的长竹竿,我和洋洋跟在他的后面,一起去采莲蓬,洋洋负责拿竹篮子,我负责东张西望找目标,小四负责用钩子钩莲蓬,分工明确我们是最有默契的三人小组。

    最好的莲蓬,如吃饭的碗口那么大,莲蓬的边缘略高,向内稍稍凹陷,莲子在莲蓬里一个一个露出小脑袋,迫不及待的想要挣脱莲蓬的束缚,剥莲蓬就像撕面包,撕开的里面是多孔的纤维,莲子就住在莲蓬的一个个小房间里,撕开之后,莲子就直立在里面,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扣捏就下来了,在用指甲剥开青色的外套,就像削苹果一圈一圈的两三下就好,剥掉皮里面是白白胖胖的果实,还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半的位置,张开嘴送到嘴里,合上上下大门牙,门牙刚好碰到指甲,然后轻轻一咬,半颗莲子就掉的了嘴里,细细咀嚼,鲜嫩清脆,甘甜,两个字“好吃!”剩下的一半可以看到半通明的莲子肉。

    刚采的莲蓬,我们先吃,等我们过完了嘴瘾之后才把他放到篮子里,然后带回家给小四的姐姐吃,我会拿两三个给妹妹,下午回家的时候,小四的奶奶总忘不了对我唠叨几句:“下次再来的时候把你家的米扛半口袋来。”我傻傻一笑就当没听见,谁叫咱和小四的关系好呢!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儿时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家屋后向北大概4到5里地是一个靶场,离靶场有一段距离,是一个军营,大概有一个团的兵力,每到星期天或者寒假,我就会叫上刘建小四或者青青去靶场挖子弹,捡弹壳,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小锄头,每次花生收获完成,家里的小锄头就派上了用场,花生是收不干净的,那些逃脱第一波收获的花生,会迎来第二波,大人带着小孩在收完的花生地里不停的用小锄头刨,就能将残余在土里的花生挖出来。

    刨子弹要比刨花生有趣的多,靶场建起了一个大大的土堆,用来挡住子弹,因为土地的后面就是农田,所以土堆建的像小山一样高,足有十几米高,往往子弹会落在土堆离地面两三米高的地方,土堆前两三米的地方会有一个水泥壕沟,士兵们会躲在壕沟里面,双手举着把子,等他们训练结束回营后,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冲向土堆。

    那时候靶场就是我们的天下了,由于子弹高速旋转,会在泥土里留下如老鼠洞般大小的洞,不停的射击子,弹打在土上,飞溅的泥土就会把洞口盖住,只要用小锄头在土上,用力一拔就能看见它们,刚开始洞口很大有水杯口那么大,越挖越小到最后就如吸管半大小子,子弹就会急转弯向上,矗立在土里,想想战争的时候有多可怕,子弹打在腿上,高速旋转的子弹会形成空腔,把血管神经就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那一腿就废掉了。

    挖完子弹就会去捡弹壳,捡弹壳很简单,蛋壳掉在草地里只要眼睛够尖,就能发现它们。

    每当有战士退伍的时候,小四的妈妈,二奶奶和我妈妈还有村上的阿姨大婶们就会到军营的门口,有些退伍的士兵会把军装给她们,有些军装就像新的一样,我想起了照片上的小叔的军装和我的松紧裤,莫非都是退伍士兵给的,然后改小了给我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