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历真记 > 逆境求生

逆境求生

    边塞苦寒,这些院子修缮还需要时间,当然最主要的是他顾及两个老人的身体,每个屋子里的火炕都是要监工修缮好的,尤其中院下面的菜窖改成了地龙,等到冬天把菜储藏在其它院下菜窖便可。

    虽然院子修缮着,但是魏青作为戴罪身是无法住在那的,他和周盈月都要做苦役,秦家二老只是养父母,加上年纪大了,看在帝婿秦玄的面子上戍田即可,倒是回了老本行,秦玄则在院子对面的街市上找了家医馆坐堂看病,顺带教教两个孩子医术。

    周盈月感觉自己把两辈子的苦都放在一起吃了,采石场和伐木场都是重体力活,她那官家小姐的身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就算是监工不为难她这些活都够呛。

    一定要想办法摆脱这种罪臣奴籍的身份,不然永世都抬不起头!

    每天从矿场下来周盈月几乎都是被抬回来的,其他人也并不好到哪去,监官比较通情达理,每天早半个时辰放两个婆子回去做饭收拾家里,这样他们回去马上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换下脏兮兮的衣服。去矿场的衣服倒是不用勤洗,反正每天都会脏。

    用完了饭周盈月在屋里同魏青说起后面的谋划,魏青只道短时间内陛下不可能在启用他,否则无法向群臣交代。但是陛下并非决意放弃他,毕竟是东宫旧部,又是一把快刀,早晚皇帝还是会需要他的。秋收结束后牧草渐荒,夷狄就要慢慢向南方靠拢,势必还是会发生冲突。就算空饷的问题一事无法解决,战事也会逼着皇帝做出决断。

    其实原本皇帝命他大刀阔斧地查空饷只是觉得军中贪腐严重,但是他深入调查后发现空饷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得不为。

    如今的军饷是根据开国时的标准来的,那时候国穷民贫,军饷自然低,现在物价上涨,当年的军饷早不能满足现在军户们的需求了,于是有的军户开始虚报,比如战死的、失踪的、甚至老死的依然往上报,这样就能多拿一份,然后军中的官员再逐层翻番,竟然使虚报的军饷达三到五倍之数,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八倍,这对府库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开支。

    再后来,甚至有些地方官员私自苛扣军饷,用来要挟军户为自己效命和,宛如土皇帝。

    里面的利益牵扯实在是太多又太广,魏青都没来得及完全呈报皇帝就被战事紧催上了前线,再后来一次兵败数罪齐发,皇帝完全无力保他。

    而空饷还只是贪腐里的一环,他只能慢慢把之前调查的先写信传递给皇帝,然后再徐徐图之。

    当今陛下看重军权,空饷自然是首当其冲的要务。可是四面八方的眼睛盯着,皇帝派的密使每个月只能来取一次密件。

    周盈月看着搬了一天砖的魏青这时候还得秉烛写信,感叹了一下,既然他短时间内走不掉,自己也得想想别的办法才行。

    这里大部分都是戍边的军户,他们世代从军,父死子替,兄亡弟代,真到了没人上战场的时候,姐妹妯娌也都是要抽刀上阵的。所以这里民风彪悍,女子大多不仅管事理家、还能行军打仗,没空学什么三从四德,更不讲究淑女礼仪。

    这样的地方意外的适合她继续开办女学,她试探过这里几个领头校尉的态度,他们对办学不反对也没兴趣,混小子们生下来就注定是要入伍从军的,世袭罔替,学什么都不如手里的刀强兵利。

    军户历来依赖武备和马市交易,他们的花销也多在此,谁家若是牵不出一匹战马、拿不出一把好兵就会被耻笑奚落。

    针对这样的社会情况她对办学的侧重同在国都时就不一样了,减少了文学性的学习,认字只是开始学习其它事务的初始手段。诗词歌赋换成了排兵布阵,基础的军务知识军户们都懂,但他们是兵,行军打仗是天职。

    此外还整理了当代的冶铁、锻造等有关于军工的技术,驯马、养马的知识,整理成册。魏青是军武世家,有祖传的武术,但是到他这一辈只剩下他会,两个儿子学了挺久,秦续还算不错,魏冉实在勉勉强强,再好的技术这样下去也会慢慢流失,碍于是魏家的家学,编册著书后还需要魏青审慎识人才能教授。

    她对这些科技类的事务不是很懂,不能像有些小说里穿越者一样改进技术然后功成名就,索性她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也办过几年女学,渐渐摸索出了编书、教学的门道。

    事实上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后,周盈月发现这个文明生产力并不十分低下,只是科技手段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推行困难重重,她还记得父亲的书架上曾有些先代的农工书籍,已经运用了很多她那个时代系统学习后才被命名的科学定理,但是一直到现今都没有普遍适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教育的不普及,工匠们良莠不齐。

    拿戍田来说,秦家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但是因为在农耕发达的地方生存,会根据节气来制定农耕计划,还有非常完备的知识来维护土地、改善粮种等,比当地军户看天吃饭预计收成多多了。

    这还只是老农民的经验而已,尚谈不到“科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