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殷国纪事 > 不敬仙师秦亡,楚汉殷三国分立

不敬仙师秦亡,楚汉殷三国分立

    自云落之盟各族罢兵,各族休养生息,逐渐壮大。各族混居,渐渐形成了以势力最强的种族为核心,其他势力为拥护的城邦。而后各城邦之间相互兼并融合,有的慢慢发展成小国,最后变成超级大国,有的则因战争消失。

    秦国,乃是由龙族统治。秦国开国之主为敖嚭,乃主持云落之盟的敖杞之后。敖杞之五子名敖傲,傲生檬,檬生著,著生箐,敖嚭乃箐之三子。其与麒麟族女子娀容子大婚之后,夫妻带着护卫游历至羲山。其山景可谓绿云遮眼难见日。至夜尚未出得山来。其夜,容子梦见有神光入腹,另有经卷一册入怀。日中方醒。张眼便见敖嚭担忧之色,诉其梦,又感怀中有物,取而观之,正是梦中之经卷,其名《治国方略》。夫妻骇然。

    娀容子道:“梦则常有,梦中之物化而为实妾未曾闻也,如何处之?”

    敖嚭沉吟片刻,安慰容子道:“此梦当为吉兆,神光入腹,此当天之示以有怀也,又得神书,此子必昌吾家也”

    荣子半信半疑中用过了饭,众人往山下走去。仅一刻便出了羲山,敖嚭念荣子因昨日之梦身心不安,遂停止游历,折返族地。刚离羲山之地,容子便生孕状。敖嚭大喜,荣子亦以敖嚭解梦之言应验为喜。

    容子怀20年,生子,名羲,以记羲山之事也。敖羲生而能言,幼而好学,长而聪辩,更兼有天生神力。其将成年,族人皆以其必有修行之资。然言其必然者其必不然。敖羲因未悟得修行之法,乃言于父母:“既无修天道之缘,必立不世之业,方不负平生!”其父嚭嘉之,遂父子二人于羲山择其仆之壮勇聪慧者选为兵将,征战百余年,并原楚国,原周国,原邢国等大小二十五国,依羲山建大秦帝国王都,敖嚭为王,羲继之。

    《治国经略》不负神书,秦传至二十八世,皆以其为治国之本,国殷民富,府库盈仓,兵精将广,一片繁华盛世之像。

    有羲山以木入道者,号松滑,自其族圣地归来,欲于故土修行十年,乃告于秦之仙录阁。

    仙录阁乃修行者与世俗王国交流之所,避免世俗之人与修仙之人发生误会,惹出大祸。

    仙录阁迎仙使次日早朝禀报过此事,本以为秦王会当即同意此事,却听秦王道:“此事本应允行,然昨夜有原楚国余孽入宫行刺,现已逃至羲山之中,护国军已兵围羲山,正在搜寻刺客。爱卿且回报仙师,待抓到刺客,届时本王亲迎仙师入羲山。”

    待退朝后,迎仙使以秦王之言告仙师松滑,松滑言已知晓,便于迎仙阁静修。

    羲山本就林密难行,待到秦国于羲山之阳建都,以羲山为圣山,无人敢伐羲山之一木,是以树愈密,道愈稀。护国军之官兵于其中搜寻皆慎之又慎。欲于此建功于秦王,何其难也。

    一月一晃而过,原楚国刺客仍未抓到,松滑找到迎仙使问入山之期,迎仙使告以再报秦王知晓。

    第二日早朝,迎仙使告以此事,太师奏曰:“仙师尊贵,其宽我王一月之期,善之极矣,二三亡楚之余孽,实不足道,宜早迎仙师入羲山”

    众臣皆称善,秦王亦点头道:“太师所言甚是,吾今日当亲迎仙师入山”。

    待秦王亲迎仙师入羲山,通知护国军撤去围山之人,方与众臣回宫,散其朝,各自回府。

    却说护国军搜寻一月,遍布羲山各处,一时焉能全部通知,乃遇人则聚,列队而行。

    松滑仙师入了羲山,寻到故地,乃盘坐静修。

    突然,一支羽箭直直射向松滑仙师心口,随后有军士喊叫之声于山中响起:“刺客在这!刺客在这!”附近众军士皆闻其声而寻影,急于争功,松滑仙师着白衣于林中甚是显眼,数十支羽箭齐齐射向松滑仙师要害部位,无一不准。待箭射完,众军士急忙上前查看,却发现羽箭皆落于松滑仙师身侧,顿觉大事不妙,知其不是刺客,乃修行中人,皆相视一圈后跪于地上,开口求道:“我等不知仙师在此,误以为亡楚刺客,但求罪止己身,祸不及秦!”

    松滑仙师言:“准!”

    众军士闻言皆松了一口气,随即拔剑自刎。

    两天后,通知撤离和沿途聚集的军士们来到此地,看到前方军士的尸体及松滑仙师,从其死状及松滑仙师身旁的羽箭,粗知其情,不知该如何是好。

    松滑仙师乃开口言道:“事止于此,于秦无罪”

    众军士乃齐声道:“仙师至善!”而后收敛众尸体,快速离去。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众军士全部集结完毕,于下山途中发现两具尸体,经辨认,乃亡楚刺客。有死去军士之亲友,愤而上前,拔出宝剑,将尸体一顿乱砍,大骂道:“贼子,杀我兄弟,又险亡吾国!”

    众军士下了羲山,各自回营。护国军统领向秦王禀名其中之事,秦王脸色几变,待其离去,急入后宫,谓王后曰:“秦将亡于我手矣!”

    前言秦国物阜民丰,松滑仙师亦未牵连秦国,秦王何出亡国之论哉?其因有三。

    其一,自秦灭二十五国而立,以云落之盟,降其旧王族为君,各赐一城以奉先人之宗庙。其弱者安于秦之富强,渐化为秦民。其有志于复国者,常心怀恨意,而面作谀色,渐入朝堂,获高位,教子孙以复国为务。前原楚之刺客即此类也。

    其二,因秦国周围无大国与之争雄,天下承平日久,国中各大家族逐渐壮大,朝堂之高位渐为其等把持,其余亦多为其党。所谓“身富则生贪,位尊则自傲”,开国未远时,其自以为龙族之属,待己族渐大,则自远于龙族。至其族壮矣,各家族自以不弱于秦王室,私下多有不敬王室之言。尤以护国军统领熊族为甚。秦国熊族刘淙原乃敖嚭之护卫,忠勇无双,于秦国立国之战立下不世之功,敖嚭赏其功嘉其忠,乃许以世袭护国军统领一职。后辈熊族子孙见有后进者位在其上,自觉于国有积世之功,而秦王皆以世袭为由,只授刘氏护卫军统领一职,是以积怨渐深。然非秦王吝其官,实乃熊族生而神力,其智则泯于常人,难适他位,遂辞以世袭之故。

    其三,秦王之兄弟,皆世之英才。现秦王敖畀乃以嫡长得立,非才智超诸王子也,遂其等亦皆有欲取而代之之心也。

    亡国之余孽已居大秦数千年,与各族通婚,更有入宫为后者,实难尽除。亦非当世才有,难成大气,实不足惧。秦王之兄弟,虽有争王位之心,然君臣之份已定,空叹生不逢时。唯诸大族繁盛至极,皆以有非王位不足以承其强之念。独以无名,而静待其时。今有军士不敬仙师之举,诸大族皆视为秦亡之兆。

    乃共聚诸亡国之后裔而谓曰:“秦之兴,诸位所共知也,天降太宗之灵与神书于羲山,太祖得之,以羲山为基,灭诸君之故国而始建大秦。大秦传至今已三千余年,其间天下虽有动乱,然羲山皆无事,是以秦能传至今矣。而今,护国军不敬羲山仙师,此非天之欲亡秦乎?诸君欲复祖先之故国者,失此良机,将不可为也!。”本就有意者自是高声称是,本无意者亦心有所动。

    亡周之后裔姬匈言道:“但恐秦军势盛”

    秦国太尉亦鹰族秦国分支族长郑珲笑道:“诸君多虑矣,现今秦之军权,七分在我等也。待灭秦,吾等各建其国,诸君亦复先辈之业,享一世之尊,岂不美哉!”

    诸亡国之后裔闻此,乃无它言,结盟而散,以其期共举复国之举。

    自此天下大乱。

    秦王之兄弟亦趁乱,以秦王治国无道,导致天下大乱为由,各自称王。如此不过三年,天下称王称霸者数十。又大战二十年之久,天下三分之势始成,其余势力,或降或亡。分别为以前楚国亡国后裔建立的大楚帝国,护国军统领熊族建立的大汉帝国,以及由人族趁乱崛起建立的殷国。前护国军统领刘骧虽出熊族,却对大秦忠心耿耿,随秦王亲征兵败,为秦王断后,死于乱军之中,汉之开国者乃骧之子也。至秦王及王后闻楚军兵围国都,城破在即,自知不免于死,不愿受辱,皆自刎而死。

    楚军焚毁王都,迁秦王族于溏,于溏城外驻兵三万,以防其变。

    楚汉殷三国互相久攻无果,各族亦有厌战之心。后于泣水结盟罢兵,天下之乱始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