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戎疆王 > 第十九章:养兵与养民(一)

第十九章:养兵与养民(一)

    早朝!

    早朝已两个时辰了还未散去,有些未吃早饭大臣早已饥肠辘辘,加之年事已高,竟有几人昏厥过去,而部分大臣早上吃了些早点,此时早已到了出恭时间,憋得站立不安。

    今日,除了一干大臣,还有一群去年高中的举子,揭榜之后无一人安排官位,全部都在各部历练。后来又碰到天启皇帝大丧,分配官位的事情便是一拖再拖。而今日,刘兴不知道处于何种目的,居然把他们也拉了上来。可以看出,这些学子均是异常激动,面色微微泛红,而在众学子中间,一人却显得与众不同,其貌不扬,云淡风轻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一切的事情都与他毫不相干,刘兴记得,他叫刘轨,苦寒学子出身。

    刘兴登基以来,第一次召开时间如此之长的朝会,武将还好些,身体相对康健,可是苦坏了一帮文臣,本来年幼时寒窗苦读挑灯夜战透支了身体,现在又空腹站立两个小时,当真难受至极。刘兴一直沉浸在热议中,一直没有察觉,忽然一抬头,但见众人面容怪异,唤过小太监一询问才知道居然过了两个时辰,道:“孙爱卿,看你脸色极差,是什么原因?”

    “回陛下,其他大臣们大都是空腹前来早朝,而臣一直有胃病,不能空腹,来之前,特地让拙荆做了点早点,喝了一碗小米粥,以往此刻,早朝早该散了,可是今天稍微长了些,老臣已是坐立难安,只想如厕。”孙传芳一席话倒是引得众人一笑,凝重压抑的气氛为之一清。刘兴微微一笑,道:“即如此,我们休朝一柱香。如何?”

    众大臣自然没有意见,刘兴吩咐御膳房的御厨端来了小米粥,部分未进食的众大臣席地而坐狼吞虎咽,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当然一些文绉绉的文官还是慢条斯理的细嚼慢咽,还不时的向狼吞虎咽的武将投来鄙夷的目光,呵,莽夫就是莽夫,吃个早点都如此粗鲁,而武将对文臣也是鄙夷,心道明明很饿却故作斯文,虚伪,这种吃法什么时候能吃饱,战场上若是这种吃饭,饭还没有吃饱仗都打完了。可是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在吃完一碗粥一块饼子后都停了下来,皇上赐食,当然不能吃饱,可是就在此时,忽然张铁胆道:“回皇上,微臣还没有吃饱,能否再赏赐一碗?”

    话音刚落,整个朝堂静悄悄的,所有大臣都将目光投向了张铁胆,众人见过脸皮厚的,何曾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没见过如此胆大包天之人,你以为你张铁胆是何人?前身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凭借小功就敢如此放肆。

    众人投来的目光让张铁胆内心一阵发毛,面露尴尬。

    刘兴忽然笑道:“来啊,给张将军再盛一碗!”

    待张铁胆吃完,刘兴笑道:“张大将军,吃好了吗?”虽然仍然没有感觉到饱意,张铁胆还是赶忙说道吃好了。

    期间不少大臣窃窃私语,关于京城大仓的存粮,一拨大臣赞同拨给北疆军队,原因北疆防务关乎大华朝安危,北疆有失,大华朝很可能被颠覆;另一拨赞同将粮食拨给山东河北两地灾民,攘外必先安内,若灾民得不到救济,暴动饥民将愈演愈烈,势必危及大华朝根基,另外春耕时节若无谷种,不但饥民看不到生存希望从而走投无路加入起义军,山东河北两地的税收也将收不上来。两拨大臣各执一词,也是各有各的道理。

    “党争,自古就有,为祸千年,却从未真正根除过,聪明的君主会利用两党相争,左右逢源,一会用左派打压右派,一会又用右派打压左派,牢牢把握住权柄,而圣明的君主则会制定牢不可破的制度,制止党争。”看着殿下的大臣,刘兴思维缓缓转动,想着当年天启皇帝对自己的教诲。“可是哪有什么牢不可破的制度,当年鸿烈大帝制定的太监不得干政的铁律就被拓印在铁板上,就在这无数大臣每天上朝的路上,可是太监不还是照样的干政,而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鸿烈大帝制定供奉祖先只得用白菜豆腐等便宜物品,可还不是逐渐变味,所谓的豆腐早已成了百髓宴,所谓百髓宴便是用一百种鸟的脑子做成的豆腐,奢侈至极,类似的事例还不胜枚举。而这一切的改变,都需要在自己这任逐渐改掉。任重道远。”

    待大臣们用餐完毕,早朝继续进行。

    “臣还是那句话,一个人的口粮给了饥民,不过是救活一个大华朝的百姓,可是若给了军人,则是为大华朝的安全提供了一份屏障!饥民饿死了,大华朝还是大华朝,可是军人饿死了,大华朝如何立足!”刘辅国将军言道。

    “此言差异!”副丞相孙浩反驳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黎民乃大华朝根基所在,黎民死后税收将无以为继,此举乃釜底抽薪,断我大华根基之举。黎民都饿死了,要军队何用?皇上,万不可行失民心之举。”

    “臣附议,况且北疆大军一直自立于朝廷,早已成为国中之国,多少年来不需朝廷调拨一粮一粟。”

    “哈哈。我北疆大军多年来征战未休,战死无数,没想到今日朝堂之上却无端受人攻讦,微臣请问陛下,难道在满朝朝野心目中,我北疆大军就是这样不忠不义之流?”说话者,正是北疆大军掌舵人李问天之子李如意。

    “北疆大军的忠诚,朕自然知晓,无北疆便无朝廷,北疆与朝廷休戚与共,这一点,李侍郎不要多疑。只是,朝堂公议,人人皆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对我大华朝有利,对我北疆大军有利,朕自会采纳。朝堂之上争个是非曲直黑白,出了朝廷,大家仍然是亲密无间的同僚。”刘兴淡淡说道,对于李如意这一天之骄子,刘兴还是异常在意的。

    “李侍郎不要多疑,北疆大军的功绩,我们自然看在眼里,这么多大臣都赞成要给北疆运粮,在此当前关头,不能果腹的灾荒年头,群臣所建,李侍郎理应看得见。”

    李如意,李问天之子,独子,作为北疆大军的代理人常驻京师,更有另一层身份,北疆大军留在京城的质子,这是大华朝的一贯惯例,几乎所有手掌军权的封疆大吏、将帅统领,都要将家属留在京师,以示忠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也成了朝廷挟制各路重臣的筹码。可是比起其他质子更加特殊的在于,其他将领子嗣众多,放几个儿子在京城倒也寻常,可是李如意不同,李天野大将军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柱国只有一女李一,二儿子李问天只有一子李如意,换句话说,李家三代嫡系中就只剩下李问天与李如意两个男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年的质子生涯,李如意早已合同尘光,和一群官二代花天酒地、遛狗斗鸡,只是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内心极其的韬晦,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看似莽撞,是在精明。

    “副丞相,话说重了吧!当前灾荒之地不过山东河北两地,受灾黎民不过几百万,与大华朝亿兆黎民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不能因小失大!当前当务之急便是早已清剿农民匪军,如此才是救国之上策?”刘辅国坚决反驳道。

    “受灾黎民百姓不过几百万?这是户部报的统计数字,以现在官场的作风,刻意隐报,恐怕饿死者都不止百万了。”林驸马讲道,如此直言不讳,不少老臣都皱起了眉头。林驸马原名林跃,学富五车相貌堂堂,天启八年大考中夺得探花!被金城公主相中招了驸马。大华朝吸取前朝外戚作乱教训,制定出外戚不得干政的例律,可是一向被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执行了不到百年便逐渐被废止,外戚权利越来越大,最有名的便是容式家族、张氏家族。林驸马入朝为官,体察百姓疾苦,在官中民中均有较高的威望。

    “哈哈,我虽然是一粗人,只是我只听闻夸大灾情虚报的,还没有听说隐报的,天启三年,黄河大水,各地都府为了多从国库掏银子,都无限夸大灾情,受灾三两万人,他硬是能说成几十万。皇上,臣以为这灾情数字最起码有七分可信度。”刘辅国将军信誓旦旦道。

    “此一时彼一时,刘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林驸马缓缓又道:“当时国库有钱,百姓尚能果腹,各地匪军还未揭竿而起,当然要夸大灾情从国库掏银子,只是当前,各地均是食不果腹,朝廷也确实没钱了,这个想必各地都府都知晓,就是写成全省受灾,朝廷也拨不出一两银子,况且现在匪军较多,多报灾民,意味着匪军数量可能越多,到时朝廷大军压境,按照惯例,到了省城吃省城,到了府县吃府县,各地自己尚且周转不开,那还有财力物力接待大军,所以臣猜测,这数字一定有假。”

    “况且,刘将军整日锦衣玉食,自然不懂黎民之艰辛,坊间传闻刘将军前几日为二公子举办大婚,宴会上的菜肴琳琅满目,府中养的几十只猎犬见到肉食连闻都不闻,可有此事?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微臣出身草野,自知黎民生存之不易,皇上,臣以为我大华朝民风淳朴,天下苍生无非为了一口饭食,天下人人温饱则祸乱不生,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谁还会想着去造反!微臣建议,必先救民!”林驸马讲道。

    话音刚落,整个朝堂顿时窃窃私语,虽然对于刘辅国奢靡的生活作风都有所耳闻,可是却从没有拿到明面上,今日林驸马居然在朝堂上公然攻讦刘辅国,意欲何为?要知道这刘辅国可是一员猛将,战功颇多,况且还是刘氏支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