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治臣 > 第11章 北伐危险了

第11章 北伐危险了

    “虽然牛肉涨价是由于草原各部族加税的原因,但上京城的物价天天在涨也是事实。其他还好说,就是这米价,也不知道涨到多少了。”

    邓尧看到牛肉价格上涨,联想到米价,不对北伐军担忧反倒对楚国百姓担心起来。

    战争一打起来,朝廷必然也会征税,背后有士族支持的精明商人也会借机推动物价随着上涨,把成本转移到人民身上。这其中犹以米、盐、糖、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上涨最快。

    “子明,你这就说错了,这上京城的米价非但没有上涨反而还下降了不少。”

    听到这里,邓尧吃了一惊,惊讶地问到,“阿兄,这是真的?”

    “刚刚小二算账,将咱们米饭的钱全都免了。我还纳闷,这樊楼的老板是出了名的抠门,如今怎么大方起来了。原来,是这整个上京城的米价都降了一半,一些小饭馆甚至都打出了米饭免费吃的招牌,而且还都是来自江南的香米,这樊楼的老板没办法,也只能跟着让米饭免费任吃。”

    邓尧听后脑门惊出了冷汗,竟比听到北狄结盟还要紧张。

    这可是江南香米,价格竟然便宜到了可以随便吃。可知道这江南香米可是产自江南,江南距离上京有千里之遥,算上来回的运费,这江南香米的价格在上京城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上京城的江南香米大部分是被当做贡赋运抵上京,大多数都被当做官员的俸禄和充作军粮了,只有极少量的流向了民间。因为市面上数量很少,价格自然十分昂贵,也是这个原因,上京城历来也只有极少数的高档酒楼才有江南香米提供。

    现在市面上的江南香米价格如此低廉,邓尧只能想到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人在倒卖军粮,因为只有大量的江南香米涌入市场才会造成如此的价格波动,而上京城中唯一能拿出这么多江南香米的就只有禁军的粮库了。

    邓尧越想越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此多的军粮被倒卖,那运到北伐军手中的粮草又能有多少,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军队中缺了粮食,这仗还怎么打。

    “子明,怎么了?”见邓尧如此,李绍也不禁紧张起来。

    “阿兄,北伐军危险了,上京城危险了。”

    “你刚不还说北伐成功对刘太尉来说犹如探囊取物吗?”

    “现在上京城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香米,只能是从军粮中流出的。若真是如此,太尉军中必然缺粮,再强大的军队,一旦缺粮也会不堪一击。北狄蛮族虽一败便分崩离析,但也是有利而进。一旦太尉失利,北狄必乘胜追击,若只有完颜一部,边境防线还能阻挡,但,如阿兄所说,北狄各族有联合的可能,若真是北狄全族而来,携大胜之威,凭现在边境防线上的力量肯定不能阻挡,中原腹地又无险可守,北狄骑兵一路南下,上京城可不就危险了。”

    “肉食者鄙,这群当政之人,竟然在如此之时还要倒卖军粮,从中牟利。”李绍听完邓尧的分析,愤愤不平,对倒卖军粮之人破口大骂。

    “不是肉食者鄙,而是朝中诸公太聪明了。朝中派系林立,朝中诸公虽在品格上不好说,但都个顶个的是精明人,咱们能想到太尉要借北伐树立威信,太尉的反对者们,自然也能够想到。现在太尉占据了先手,他们虽然无法阻止太尉北伐,但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还是可以的,比如克扣军粮,阻碍后勤供给。一切都在他们的算计之中,让太尉因军中缺粮无功而返,只是算漏了北狄会联合起来。”

    “现在该当如何?”李绍下意识的看向邓尧脱口而出。

    “当务之急是解决军粮的问题。”邓尧直接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又该如何解决军粮问题?”

    邓尧却沉默了,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难解。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上书朝廷,但却是不可取的,一是,这些只是猜测并无实据,等朝廷一来二去查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仗早就打完了。二是,朝中参与倒卖军粮之人肯定会想方设法的阻挠,现在太尉的势力都在北伐军中,太尉的反对者们肯定是会选择加强边关防御,只要能挡住北狄的进攻就可,然后大可名正言顺的将太尉当做弃子不去支援,最好太尉败在北狄手里来个毁灭证据。三是,凭他们小小的太学生又怎么能见到皇帝。

    因此,最好暗中查访,掌握了实据之后,借此为筹码逼迫倒卖军粮的人停止倒卖军粮。

    但话说回来,倒卖军粮,破坏北伐军的后勤,定然有朝中重臣参与其中,而军粮在上京城明目张胆的倒卖,说明至少上京知府也参与其中,而上京城知府又掌管上京城的治安,要想在上京城查案又不可能不惊动上京府,这就进入了个死胡同,此外只凭自己太学生的身份又怎么能对抗朝中参与倒卖军粮的重臣。

    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要快。一是太尉出兵已经半个多月了,缺粮的情况可能已经出现了。二是倒卖军粮的中间人肯定是找的外地人,一旦让他们出了上京城,可就什么线索也找不到了。

    李绍见邓尧正在思考,便不再多说,只能静下心来等着邓尧。

    “郎中令许资许大人,这人如何?”一阵沉默过后,邓尧开口问到。

    “许大人素有廉洁之称,从未与太尉交恶,必不会参与到倒卖军粮中,与朝中各派关系都好,受到朝廷的信任,又掌管着上京城守卫部队,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李绍一听便明白了邓尧的想法,对付朝中倒卖军粮的重臣就得用另一个重臣,对付能够控制上京城的上京知府就得用一个比他对上京城更有控制力的人。

    郎中令许资,是九卿之一,妥妥的朝廷重臣,又掌管着上京城防卫,在太尉领兵出征后便是禁军的最高统帅,上京知府手下的那点捕快,在郎中令眼里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许资是朝中的中立派,只会以朝廷的利益为重,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也不会借机进行打压。

    “可以让许大人直接派禁军抓人,那些售卖香米的粮店肯定知情。”

    “不可。”邓尧斩钉截铁的否决了李绍的建议。

    “粮店和倒卖军粮的首脑之间肯定还隔着个中间人,一旦抓了粮店的人就会让倒卖军粮之人警觉,幕后之人可以迅速做出切割,到最后也只能抓住一些小鱼小虾。”

    “还有最重要一点,咱们根本就不认识郎中令,又谈何让他相信咱们,让他抓人。”

    也是,别说要完美的解决这么多问题,就是这第一步,如何让郎中令出手,现在也是束手无策,抓到了问题关键却苦无解决的办法,让李绍满脸愁容。

    邓尧见状微微一笑:“阿兄也不必担心,要想破局,就必先入局,在局外是永远无法破局的,即使是一颗石子也能引起涟漪,咱们就先各自想办法,看如何能够搭上郎中令这条线,再走一步看一步,一步步完成整个计划。”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