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曲折半生 > 第十二章 家乡的小河

第十二章 家乡的小河

    我的老家长道镇隶属西和县,地处县城北部,西汉水上游,东接祁山乡,西邻永兴镇。早在秦汉时期就设为西县。又有盐官河(属于西汉水流域的一条小支流)从边而过。孕育了不知道多少代人。而我家就在出了镇子东边三公里的龙八村,由于地理条件的缘故,我们村背靠南山,面临盐官河,东起祁山堡,西接长道镇,是呈“一”字形坐落着的。我们去镇子上走的就是省道。现在可以想象了吧,我们村就是我们西和县辖区范围内最大的平原。

    我们村东边两公里左右就是祁山乡所在地,又有祁山武侯祠坐落在盐官河中央。这就是有据可考的“祁山”,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说的就是这里。也就是说我家所在的这片小平原就是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看着像一艘船一样飘行在盐官河中央的祁山堡,不禁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诗句。再说说我们村西边吧,西边也有西和河水(我们长道人叫西和河,实际叫漾水河,还是西汉水流域的一条小河)顺势而下,和盐官河相交于永兴镇。两条河相交后流向礼县。

    我家乡的盐官河是绝对没有长江的宽大胸襟,也没有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但是就她那多少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就从没有干涸过得坚韧,像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朴实的人们。但是,这条小小的母亲河,在我们这代人不同的年龄段是有着不同的记忆和感觉的。小时候感觉她很大,记忆当中是祖父辈还有父辈们的害怕所在。因为那时候淹死小孩的事情时有发生。随着自己的长大,感觉这条河在慢慢的变小。就像随着自己的个头的长大感觉现在母亲也变得小了是一样的感觉。也就像这人生从小接触过的物件,随着自己一天天的长大,好像觉得越来越简单一样。这可能就是人的共性吧。同是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由于自己那时年龄小,个头小,所以感觉盐官河是那样的宽,那样深,真的有些害怕,卷起裤子直至大腿根,依然趟不过去,并且脚底下时不时还会有流沙。老人们说这河里面有“旋涡”,其实说的就是流沙,说是孔明爷有时在给他收童子。现在想想是知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小男孩就是这样,从小对于游泳、趟河、戏水是很感兴趣的,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一到夏天,管好自己家的孩子不去河里游泳就成为了家里大人们头上的第一件大事。因为在我的记忆当中,小时候的盐官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温驯,感觉她是很有脾气的,特别是下过暴雨之后,那是浊浪翻滚,会从上游带下来好多树干、还有冲毁掉的房子的木料,甚至还会把上游红河水库里的鱼苗给带下来。记得父亲还捞出过两根木头呢!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这河水的流量也会一连多少天不得减小。还依稀记得祖父的话:“幸亏我们村的河提修的好”。其实我懂他没有说出的后半句话。那是因为我们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成为了县上农业、水利工程示范村。河堤背后就是我们“长道平原”的千亩良田呀!这要是连日的大雨导致河水越堤,就会淹没我们村的农作物。但是,我们村的河堤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依然是那样。河堤面上的水泥砂浆已经看不见了,因为上面已经被不知道腐朽了多少次的一层厚厚的苔藓覆盖了,并且和天然的尘土和着,已经长在上面了,堤面甚至有些发黑,但是却也守卫我们村几十年了。

    大浪过后的河水也是温驯的,清澈见底的。没有小学课本里描写的桂林漓江的水那样清澈。但是能看见河底的每一颗石子是没有一点问题的。又有河堤边上一排排的大槐树在烈日下带来连篇的凉荫。这种环境,无疑是我们孩子的好去处。那时候生活条件不比现在,我们男孩子夏天浑身就穿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约好伙伴来到河边,争先恐后的脱去衣裤,一个个像泥鳅一样钻进河里,尽情的展示着自己“高超”的水性,捏着鼻子沉到河堤,看谁能憋更长时间。为这个,记得我还喝过不少河水,喝撑了憋回家吐的次数好像也不是一次两次。这种情况下,回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猫在祖母身边就不会挨母亲的揍,这可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在同伴们面前吐出来是一件丢人的事儿。最有趣的就是大河过后,会把从上游带下来的鱼儿冲到河滩的死水潭里面。这种情况一经我们发现,就成了一件天大的乐事儿,光着屁股,弄得浑身是泥,甚至浑浊的泥水里面到最后连鱼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但是,还是不会罢休,最终也就能捞上那么一两条,装在提前从家里偷偷带来的罐头瓶里带回家。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从县城回家后,萌生了想到河边走走的想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有烦心事左右相随。而同龄的伙伴现都已经天各一方。一个人闷闷的来到河边,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条河已经不再是小时候的那样清澈见底,而是变成了昏黄的颜色。这条河带上颜色了!在吃惊之余,还是卷起裤管捡了河边一块大点的石头坐了下来,把脚伸进河里,河里面的石头都不再是小时候踩上去是的那种感觉,感觉滑的厉害,捞出来看看,上面啥也没有,只是一层淡黄色的乳液一样的东西严严实实的包裹着整块的石头。只有这块石头接触地面的一面是石头的本来的颜色。虽然是盛夏的傍晚,残阳还没有在那熟悉的山坳里跌落,但是整个河坝里空空的,没有小时候记忆当中的那样热闹。当然也就不会再有孩子们的嬉笑声。是环境变了还是心态不一样了?我也不知道。闷闷从河里面腾出来,光着脚在河滩上一个人闷闷的走着,脚下是豌豆大小的石子和泥土的混合物。这是很舒服的,也是很享受的,同时感觉也是很解压的。没有了寥寥炊烟,不见了喊娃娃吃饭的母亲的声音,社会进步了,都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就连农村都慢慢的过上了城市的生活的边缘。

    后来得知,这河水变黄是因为上游罗堡(隶属礼县)办了一家纸箱厂。又是不知啥时候,这家纸箱厂因为环保不达标查封了。这以后这天不大的母亲和慢慢的又变成了我小时候的颜色。不大的河水滋润着家乡的土壤,养育着家乡一代代的勤劳的人们,我们扎根在故乡的土壤里,沉浸在母亲河的香甜里。着小小的母亲和承载着一个个讲不完的故事,有英雄的故事,有农人的故事,有先秦的,也由今天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